綠色低碳發展趨勢分析?一、總體背景 溫室氣體是指大氣中那些吸收和放射長波或紅外輻射的自然和人為的氣态成分《京都議定書》規定的溫室氣體有: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亞氮、氫氟碳化物、全氟化碳和六氟化硫,現在小編就來說說關于綠色低碳發展趨勢分析?下面内容希望能幫助到你,我們來一起看看吧!
一、總體背景
溫室氣體是指大氣中那些吸收和放射長波或紅外輻射的自然和人為的氣态成分。《京都議定書》規定的溫室氣體有: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亞氮、氫氟碳化物、全氟化碳和六氟化硫。
1992年通過的《聯合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确立了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共同但有區别的責任”原則;
1997年通過的《京都議定書》,确定了發達國家在第一承諾期至少比1990年減排5%的量化指标;
2007年達成的巴厘路線圖,确定就加強《公約》和《議定書》的實施雙軌展開談判;
2009年形成的《哥本哈根協議》為下一階段談判提供了政治基礎;
2010年通過的《坎昆協議》,為下一階段談判提供了框架性安排,并要求各國制定低碳發展戰略。
氣候變化問題的本質是發展問題。氣候變化問題既是環境問題,也是發展問題,歸根到底是發展問題。氣候變化對發展道路和生活模式影響廣泛和深遠,是其他全球性問題難以比拟的。
應對氣候變化需要走低碳發展道路。應對氣候變化要求發達國家轉變現有發展和消費模式,也要求發展中國家尋求低碳發展道路。
十八大報告明确要求:單位國内生産總值二氧化碳排放大幅下降;着力推進低碳發展,支持低碳産業發展;堅持共同但有區别的責任原則、公平原則、各自能力原則,同國際社會一道積極應對全球氣候變化。
二、基本概念
低碳是指較低的二氧化碳排放。
低碳概念是在積極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有效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尤其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的背景下提出的;
由于國情、發展階段以及排放水平的不同,目前國際社會對“低碳”的認識主要有以下三種不同的解釋:一是“零碳”,即不排放二氧化碳;二是“減碳”,即二氧化碳排放量的絕對量減少;三是“降碳”,即二氧化碳排放量的相對量量減少,目前主要表現為二氧化碳排放強度的降低,如單位GDP或單位産品的二氧化碳排放;
低碳不僅是一種反映狀态的指标,更是一個衡量發展水平的指标,實質上是一個“低碳化”的過程,即人類活動遵循一條從降碳到減碳,并逐步實現脫碳的演進過程。
低碳發展是一種以較低的二氧化碳排放為特征的新的經濟社會發展模式。
低碳發展指在可持續發展理念指導下,通過技術和制度創新、生産和消費方式轉變、低碳和無碳能源開發、植樹造林和森林管理等多種手段,有效控制二氧化碳排放,實現經濟社會發展與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目标雙赢的經濟社會發展模式;對低碳發展模式的探索,就是探索未來發展的可能道路,就是破解能源資源和溫室氣體排放約束的世紀性難題。
低碳社會是指能夠有效降低二氧化碳排放的一種新的社會整體形态。
低碳社會是在全面反思傳統工業社會的技術模式、組織制度、社會結構與文化價值的基礎上,以可持續性為首要追求,通過低碳技術、低碳文化、低碳生活、低碳制度等系統變革,實現全社會人均二氧化碳排放水平較低的目标。
低碳經濟是一種以能源的清潔與高效利用為基礎,以低排放為基本經濟特征、順應可持續發展理念和控制溫室氣體排放要求的經濟發展形态。
低碳經濟是一種正在興起的經濟形态,涉及生産方式和消費模式的全球性革命,其基本的特征指标是單位國内生産總值的二氧化碳排放水平較低。
低碳技術是指以能源及資源的再生、高效、循環利用為基礎,以減少或消除二氧化碳排放為基本特征的技術,廣義上也包括以減少或消除溫室氣體排放為特征的技術。
零碳技術:指獲取和利用非化石能源,實現二氧化碳近“零排放”的技術,是作為源頭控制的低碳技術,主要包括可再生能源和先進核能技術;
減碳技術:指在化石能源利用或在工業生産過程中,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技術,是作為過程控制的低碳技術,主要包括節能和提高能效技術、燃料和原料替代技術等;
儲碳技術:指在二氧化碳産生以後,捕獲、利用和封存二氧化碳的技術,是作為末端控制的低碳技術,主要包括二氧化碳捕集、利用與封存技術以及生物與工程固碳技術。
低碳産業是以低能耗、低排放為基礎的産業,可以用單位增加值的二氧化碳排放水平來衡量。
從三次産業來看,相對于工業而言,農業、服務業單位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相對較低,是低碳産業;從工業内部來看,相對于鋼鐵、建材、化工而言,高新技術産業、戰略性新興産業的單位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相對較低,是低碳産業。
低碳能源是指單位熱值的能源利用中二氧化碳排放較低的能源品種,可以用單位能源消費二氧化碳排放水平來衡量。
各種化石能源産生每公斤标準煤熱值當量所排放的二氧化碳不同,相比煤炭和石油,天然氣是低碳能源。各種可再生能源和核能也通常稱作無碳能源。
綠色發展是指人們在社會經濟活動中,通過正确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文明地、高效地實現對自然資源的永續利用,使生态環境持續改善和生活質量持續提高的一種生産方式或社會經濟發展形态。綠色經濟強調經濟發展的生态文明化,追求的不是簡單重視自然資源的價值,而是從動态上強調對生态環境和自然資源的永續利用。
循環發展是指在生産、流通和消費等過程中進行的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等社會經濟活動的總稱。減量化是指減少資源能耗和廢物産生;再利用是指将廢物直接作為産品或者經修複、翻新、再制造後繼續作為産品或部件利用;資源化是指将廢物直接作為原料進行利用或者對廢物進行再生利用。
低碳發展是循環經濟的體現,是綠色産業的前提,是生态文明的基礎,也是可持續發展的必然。
三、主要模式
1、英國低碳經濟模式
英國政府首先提出低碳經濟概念,希望通過調整能源政策、發展低碳技術,到2050年從根本上把英國變成一個低碳經濟國家,力圖引領世界潮流。2003年2月24日,英國首相布萊爾發表了《我們未來的能源—創建低碳經濟》的白皮書,提出英國将走上低碳經濟的發展道路。
2008年11月26日開始實施的英國《氣候變化法案》,其核心在于确定了有法律約束力的減排目标,以1990年為基準年,到2050年溫室氣體排放至少減少80%。法案設定了三種與低碳經濟相關的制度:一是碳預算制度;二是報告制度;三是排放交易制度。
2、日本低碳社會模式
日本政府倡導低碳社會模式,希望依靠社會整體的創新來推動溫室氣體的減排,實現富裕的可持續發展社會,力圖提升國家軟實力。2007年5月,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提出了《汪洋地球50》倡議,提出到2050年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在當前水平上減半的目标,以及實現技術創新和建立低碳社會的長期戰略計劃。日本還提出了面向2050年日本低碳社會情景的12大行動。
日本也緻力于建立低碳的交通發展模式。一是優先戰略,日本頒布了“下一代汽車研發生産基地”的目标及“系統戰略”新思路,将低碳交通革命置于發展經濟的重要位置,希望成為目前經濟發展的新增長點,并在未來發展中處于戰略制高點;二是技術減碳,日本出台了節能減排技術創新政策,主要涉及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純電動汽車、燃料電池汽車、生物質能源、智能交通系統等方面的技術創新。
3、美國低碳技術模式
美國奧巴馬政府希望通過綠色新政,發展新能源等技術,力圖打造低碳技術的競争優勢。一是綠色建築。大規模改造聯邦政府辦公樓及公共建築節能改造,通過節能技術建設成“21世紀”學校;二是綠色電力。到2012年,美國10%的電力将來源于可再生能源;到2025年,這個比例則将提高到25%。三是綠色汽車。用10年約1500億美元資金來發展混合性機動車,目标是到2015美國的混合動力汽車銷量達到100萬輛,期間美國汽車的油耗效率每年提升4%。
美國也緻力于加強二氧化碳捕獲和封存技術研發,試圖占領該領域的技術和産業化競争的制高點。早在2000年就開始由能源部主持正式開展二氧化碳封存研發項目,目前碳捕獲和封存技術已經成為美國氣候變化技術項目戰略計劃框架下的優先領域。近期的研發重點包括:最優化碳隔離和管理技術,提高石油開采的碳捕獲技術及地質儲存技術。長期的研發選擇則包括:未來其他類型的地質儲藏和陸面隔離技術的發展,海洋在碳儲藏中的地位及應用海洋進行碳隔離技術等。
四、重點路徑
1、調整産業結構,促進低碳産業發展
發達國家通過加速産業結構升級,帶動經濟向低碳轉型,單位國内生産總值二氧化碳排放也呈現下降趨勢。高能耗的原材料産業和制造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明顯下降,低排放的金融、服務、信息等産業迅速發展。第二産業内部結構也發生明顯變化,低端制造業和冶金、化工等高能耗産業發展停滞甚至萎縮,部分轉移到發展中國家。1990年至2007年,英國第二産業占國内生産總值的比重從35%下降到23%,第三産業從63%上升到76%,在工業制造業中粗鋼産量銳減2/3。
産業結構的變化是發達國家能夠實現溫室氣體減排的一個重要方面,從1990年到2010年,發達國家單位國内生産總結值二氧化碳排放也下降了26.7%。處在城市化和工業化過程中的發展中國家,盡管國民經濟中高能耗制造業比重上升的階段性特征一時難以改變,但仍把調整産業結構作為控制溫室氣體排放重要途徑。
2、強化節能和提高效能,降低碳排放強度
發達國家在能效水平相對較高的基礎上,進一步強化節能和提高能效的政策措施,抑制能源需求增長,降低二氧化碳。歐盟提出到2020年能效提高20%,發布《能源政策綠皮書》和《提高能源效率行動計劃》,明确了涵蓋建築、交通、制造業等十大重點領域提高能效的75項具體措施。通過上述節能措施,歐盟可減少能源消費4億噸标油,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約8億噸。
強化建築和交通節能。發達國家能源消費中,工業能耗大多不足30%,而建築和交通能耗比重各占30%至40%。根據國際能源機構統計,1990年至2006年發達國家人均建築采暖能耗下降19%,單台冰箱、洗衣機等大型家用電器能耗下降24%,新車每百公裡油耗平均下降15%。2009年歐盟各成員國全面實施新的建築能耗标準,大力推廣無主動供暖的超低能耗新型建築,預計可使歐盟終端能源消費總量減少11%。2009年美國制定新的汽車燃油經濟性标準,要求2011年所有在美國制造和銷售的轎車和輕型卡車每百公裡油耗比當前水平下降8%。
3、優化能源結構,構建低碳能源供應體系
一是利用天然氣替代煤炭。國際能源機構的數據表明,1990年至2010年發達國家總體能源結構中,天然氣在一次能源消費中的比重由20%上升到24.4%,而煤炭比重由24%下降到20%,單位一次能源供應的二氧化碳排放降低了6.6%。
二是積極發展核電。據國際能源署分析,要實現全球減排長期目标,核能裝機容量需要由2007年的3.7億千瓦增加到2020年的5億千瓦和2030年7億千瓦。法國核電在一次能源消費中的比重從1990年的33%提高到2008年39%,年發電量占目前總發電量的80%左右。美國在過去30年沒有新建核電,2002年能源部重新啟動核電計劃,目前全美有21家公司申請核電站建設許可證,總數達到34座。
三是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歐盟提出2020年可再生能源占終端能源消費的比重提高到20%,汽車燃油的10%必須采用生物燃料。
4、保持和增加森林碳彙
通過植樹造林和加強森林管理,保持和增加碳彙,吸收二氧化碳,是減少二氧化碳的重要手段。美國雖然是林産品大國,但十分重視森林的社會效益和生态效益,聯邦政府采用“費用分擔補助計劃”,鼓勵各州和私人營造非用材林。《美國清潔能源與安全法案》允許使用10億噸國内碳排放抵消額度,主要來源就是通過國内森林管理增加碳彙。日本擁有非常完備的林業法律法規體系,森林覆蓋率高達67%。
5、重點碳捕集與封存技術研發
盡管該技術目前仍處于研發階段,如果取得技術突破,使成本和能源消耗大幅度降低,未來大規模商業化應用的減排潛力巨大。根據國際能源署分析,要實現全球減排長期目标,2030年所需減排量的10%将依靠碳捕集和封存技術來實現。
為了争奪未來關鍵低碳技術主導權,歐美等發達國家積極開展碳捕集和封存技術研發,特别是燃煤發電比重較高的美國,在該技術的機理、潛力、經濟性評估等方面開展了大量研究,并嘗試通過立法,規定2020年之後新建燃煤發電站必須應用碳捕集和封存技術。
挪威、加拿大等一些國家積極嘗試碳捕集、利用、封存的新途徑,增強該技術應用的經濟性。
五、重大制度
1、溫室氣體排放總量控制制度
探索建立國家溫室氣體排放總量控制制度,明确溫室氣體排放總量分階段控制目标分配原則,分解落實各地區及重點行業溫室氣體排放總量控制目标。
2、溫室氣體排放許可制度
探索建立國家溫室氣體排放許可制度,按照《溫室氣體排放許可證》的規定排放溫室氣體,控制和約束溫室氣體排放單位的行為,提高溫室氣體排放空間作為稀缺資源的有效利用。
3、碳排放權交易制度
探索建立國家碳排放權交易制度,推動運用市場機制以較低成本實現控制溫室氣體排放行動目标,逐步建立國内碳排放交易市場。
4、溫室氣體排放統計與核算制度
探索建立國家溫室氣體排放基礎統計和核算制度。将溫室氣體排放基礎統計指标納入政府統計指标體系,建立适應溫室氣體清單編制和二氧化碳排放核算的基礎統計體系。
5、溫室氣體排放報告制度
探索建立國家溫室氣體排放報告制度,提高溫室氣體排放的透明度,規範溫室氣體排放監督管理。
6、建設項目溫室氣體排放評價制度
探索開展建設項目溫室氣體排放評價制度,嚴格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增量。
7、标準、标識與認證制度
探索建立國家溫室氣體排放行業标準及低碳産品标準、标識與認識制度。
試點示範
反映發展水平和能力的低碳發展目标;
體現區域特點和特色的低碳發展模式;
體現區位優勢和綠色的低碳交通體系;
體現科技和産業方向的低碳技術研發;
發揮政府主導作用的責任制和考核制;
發揮企業主體作用的激勵和約束機制;
提高全社會參與意識的全民低碳行動。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