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許多詩人寫了不少描寫牧童的詩歌,其中最著名的當屬清代袁枚寫的《所見》:“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 意欲捕鳴蟬, 忽然閉口立。”這首詩把一個天真活潑的牧童形象寫得是栩栩如生。
唐朝杜牧的《清明》詩:“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這首詩雖然主要不是寫牧童,但牧童的這一“遙指”卻是點睛之筆,把讀者引入了無窮的想象之中。
直接以牧童命名的詩有唐代詩人栖蟾的《牧童》:“牛得自由騎,春風細雨飛。青山青草裡,一笛一蓑衣。日出唱歌去,月明撫掌歸。何人得似爾,無是亦無非。”沐在春風裡,浴在春雨中,牛自由騎,山任我行,笛随意吹,何等天然、自然,何等怡然、超然。
唐代詩人呂岩的《牧童》:“草鋪橫野六七裡,笛弄晚風三四聲。歸來飯飽黃昏後,不脫蓑衣卧月明。”放牛一天,回來後飽餐一頓,累了,在明月朗照下不脫蓑衣便酣然睡去。無憂無慮,天真無瑕。
宋代黃庭堅的《牧童》:“騎牛遠遠過前村,吹笛風斜隔岸聞。多少長安名利客,機關用盡不如君。”“騎牛”與“吹笛”,生動地表現出牧童灑脫的形象、悠閑的神情,那些在官場上争名逐利的庸人,費盡心機,其實不如牧童的自在快樂啊!
其他寫牧童的詩還有宋代詩人雷震的《村晚》:“草滿池塘水滿陂,山銜落日浸寒漪。牧童歸去橫牛背,短笛無腔信口吹。”;宋代楊萬裡的《桑茶坑道中》:“清明風日雨乾時,草滿花堤水滿溪。童子柳陰眠正着,一牛吃過柳陰西。”等等。
從這些詩中我們可以發現,牧童的形象大多是騎着黃牛、吹着竹笛,十分的悠然自得。這樣的形象其實就是詩人們追憶美好童年、渴望悠閑自在生活的一種寄托。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