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嘉瑩說:
“人生最重要的是保持自己的真心性,心靈的一片清淨潔白。而詩詞,讓我們的心靈不死!”
不管年齡如何變化,遭遇怎樣複雜,我們的心境總能用一首詩詞來表達。
詩以言志,歌以詠懷。
詩詞的偉大,不隻在于其高超的藝術手法,更在于其中蘊藏的人生境界。
下面的這三首詞,便揭示了我們一生中追尋的三種人生境界:青年灑脫,中年通透,老年超然。
青年灑脫
“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念奴嬌·赤壁懷古》
周國平曾說:
“傻瓜從不自嘲;聰明人嘲笑自己的失誤;天才不僅嘲笑自己的失誤,而且嘲笑自己的成功。”
蘇轼的一生不是被貶,就是在被貶的路上。
元豐五年,被貶黃州的蘇轼來到城外的赤壁矶。
看到壯麗的風景時,他感慨萬千:想當年,三國的周瑜羽扇綸巾,雄姿英發,而如今的自己卻被貶江湖,早生華發。
正當世人以為蘇轼接下來會黯然神傷時,他卻筆鋒一轉,寫出了“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的神來之筆。
和永恒的江水、江月相比,短暫的榮辱得失又算得了什麼呢?
善于自嘲的人最為灑脫,他們往往有着強大的自信與寬廣的胸懷,也總能将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以一笑而過的态度應對苦難,最終将困窘的生活過成了詩。
《史記·孔子世家》中有這樣一個故事:
當年孔子帶着子貢、子路等弟子周遊到鄭國,由于一些突發情況,孔子和弟子們走散了。
弟子們十分着急,分頭尋找孔子。
後來,有位行人告訴子貢說:“東門外站着一個人,腦型有點像堯,眼睛有點像舜,嘴有點像臯陶,但從遠處望去,卻更像一條喪家之犬,這個人是不是你要找的老師呀?”
子貢來到東門外,果然找到了孔子,并把那人的描述告訴了他。
孔子聽後不僅不生氣,反而笑着說:“他的形容很貼切,我确實像一條喪家之犬。”
林語堂說:
“人生在世,還不是有時笑笑人家,有時給人家笑笑。”
生活不易,何必糾結,那些以灑脫為心的人,才是真正的英雄。
因為他們在認清真相後,依然選擇熱愛。
倘若年少的你能夠學會灑脫,你便能接受自己的缺陷,包容外界的刁難,為原本苦悶的生活,增添幾分喜劇色彩。
中年通透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定風波》
梁實秋在《人生不過如此而已》中寫道:
“中年的妙趣,在于相當地認識人生,認識自己,從而做自己所能做的事,享受自己所能享受的生活。”
中年之際,得失與悲喜已不再是那麼重要,保持一顆通透的心,去回味自我才可以活得通透。
寫下這首詞的蘇轼,已經在黃州度過了三個春秋。
雖然蘇轼被貶黃州的日子不好過,但他卻主動脫去文人的長袍方巾,穿上農人的芒鞋短褂,建魚塘,開東坡,尋美食,迎新生。
這天天氣不錯,蘇轼和友人出遊沙湖道,突遇春日急雨。拿着雨具的奴仆們先行回去了,一起遊玩的朋友避雨不及、狼狽不堪。
唯有蘇轼緩步自若,怡然自得。風停雨歇,蘇轼蓦然回首,悠然感懷,任你風雨交加,我自巋然不動。
羅曼·羅蘭說:
“累累的創傷,就是生命給你的最好的東西,因為在每個創傷上都标示着前進的一步。”
人生如行舟,曆經風雨依然從容的心境,便是人在中年時最好的壓艙石。
柳宗元21歲便進士及第,一路升到監察禦史裡行,可謂冉冉升起的政壇新星。
然而“永貞革新”的失敗,徹底改變了他的命運。
革新的核心人物“二王八司馬”統統被貶,柳宗元作為其中骨幹也被貶永州。
雖說還有司馬職位,但柳宗元在永州連個住處都沒有,他隻得借住在寺廟之中。
出身名門望族的他何曾這麼狼狽過?
但他的苦難才剛剛開始。
身患重疾,幾近喪命,母親病故,兒子夭折,妻子早逝,一連串的打擊讓柳宗元感受到了命運的多舛。
就連後來的歐陽修也同情道:“天于生子厚,禀予獨艱哉。”
柳宗元的前半生雖滿是風雨,可這無情風雨依舊不能讓他望而卻步,所以,他選擇用山水裝點自己的餘生。
與其在苦難中自怨自艾,不如在失意中尋找一份淡定從容,在迷茫中保持一份通透。
“投以空曠地”的柳宗元遠離了爾虞我詐的宦海,得以“縱橫放天才”,和友人一起遊曆了永州的山水。
走累了就坐在草地上,拿出一壺酒,不醉不歸;喝醉了,就躺在草地上休憩一會兒,做個好夢。
十年的永州生活,柳宗元以筆墨為這裡的山水作傳,這便是他不屈苦難的宣言。
正如餘秋雨在《柳侯祠》中評價柳宗元說:
“災難也給了他一份甯靜,使他有了足夠的時間與自然相晤,與自我對話!”
人生自古多風雨,有誰相安過百年。
真正的強者,哪怕生活是一地雞毛,他也會把這一地雞毛捆紮成雞毛撣子,撣去心靈浮塵。
人到中年,要有能在困難面前,與之握手言和的勇氣。
如此,才能在山重水複中,找到屬于自己的柳暗花明。
老年超然
“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
——《臨江仙·夜飲東坡醒複醉》
陸遊曾在《作雪寒甚有賦》一詩中寫道:“老人别有超然處,一首清詩信筆成。”
人在老年,已是“滿目青山夕照明”,唯有超然物外,方可領略這晚霞的美。
老年的蘇轼生活十分淡泊,常與友人一起飲酒賦詩。
這一夜,蘇轼夜飲醉歸。
怎奈家童酣睡不醒,無法入門。但他并不氣惱,而是轉身拄杖臨江,沐着明月清風,聽聞濤聲。
此時的蘇轼感受到世間種種,浮浮沉沉,終究抵不過人心的超然物外。
一隻小舟消失在煙波浩渺之中,也将蘇轼的心緒帶到了那無垠的江湖中,他也終于在江湖中抵達了恬淡自适的超然曠達佳境。
周國平在《悲觀·執著·超脫》中寫道:
“在人生中還有比成功和幸福更重要的東西,那就是淩駕于一切成敗福禍之上的豁達胸懷。”
在老年,學會放下執念,不傷春悲秋,才能優雅地老去。
季羨林的老年便是如此度過。
他在58歲時曾挖土挑糞,88歲時轉身成為“文學泰鬥”。
盡管身份發生了變化,但他對于生活的态度一直是淡然自适。
面對人生中的低谷,他将自己住過的牛棚形容成大院,将自己看作是孫大聖,這份苦中作樂,将他的身心從困難中解脫出來。
苦難,隻能使他豁達樂觀,榮譽,亦不過是過眼雲煙。
1999年,在季羨林的壽宴上,賓客們紛紛盛贊他的品格和學問,說他是“明燈”,是“太陽”。
到季羨林講話時,他說衆人剛剛贊美的并不是他,他隻是一個盡本分的學者罷了。
後來,他更是親自辭去外界強加給他的諸如“國學大師”、“學術泰鬥”、“國寶”等美名。
摘掉了這幾頂桂冠,季羨林才算恢複了“自由之身”。
豐子恺說:
“心小了,所有的小事就大了;心大了,所有的大事都小了;看淡世事滄桑,内心安然無恙。”
生命需要一份超然,光陰亦需要一份從容。
年少時拿得起,年老時放得下,歲月的無情,終究會被一個人的超然所融化。
當你老了,修得一份超然,餘生自然無恙。
▽
在央視紀錄片《蘇東坡》中,有這樣一句話:“幾乎每個中國人,都會在不同的境遇裡,與他相遇。”
蘇轼身上,有道家的順應自然,有儒家的積極進取,也有佛家的放下解脫。
少年時灑脫,中年時通透,老年時超然,便是蘇轼教給我們的最好活法。
來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