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人最好是從小的時候就開始循序漸進地學習,讀書,最好要有良師的指導。但是,人世間的很多事情是難以預料的,很多人因為種種原因,錯過了最佳的讀書和受教育的年齡。那麼,年歲大的人還應不該學習?年歲大的人學習了還能不能夠取得成就?《三字經》給我們的答案是肯定的。
“蘇老泉,二十七,始發憤,讀書籍。彼既老,猶悔遲。爾小生,宜早思。”這裡的《三字經》已經不是四句,而是用了 24 個字來講蘇老泉的故事。
蘇老泉就是北宋著名的文學家蘇洵,是名氣更大的、蘇轍的父親,曆史上稱他們父于三人為"三蘇”。
蘇洵年輕的時候家累很重,整天在外奔波,以維持這個家的生汁,因此根本沒有時間讀書,一晃到了 27 歲。在古時,27歲類似于現代中年人的年齡。
他覺得不能再這樣下去了,就對妻子講:"我覺得自己在文學上還可以有所作為,恐怕必須從現在開始發憤讀書。但是,我又放心不下自己的家人,你說,我該怎麼辦?"
蘇老泉的妻子程氏是位非常賢惠的女性,非常理解他,非常支持他,從此接過了整個家庭生活的重擔。
蘇詢也就由此開始起步。他起步雖晚,但是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進步飛快。他進京去趕考,很快就受到了當時的文壇前輩和官宦們的一緻贊賞,成了有學問的大家。
後人總結出唐宋時代八位著名文學家中,蘇家一門就占了三個,這是了不起的成就。
在中國曆史傳統中,一方面向少年神童投去極為羨慕的、贊賞的眼光,另一方面對老年求學、壯年求學的人也給予了相當的尊敬。
西漢劉向編的《說範》裡記載了一個非常著名的故事。春秋戰國時期的晉平公問師曠:“我已經年近70 歲了,但是現在想要讀書,是不是太晚了?”
師曠的回答非常有意思:“你為什麼不秉燭而學呢? ”意思就是說 你為什麼不點上蠟燭來讀書呢?
這似乎是答非所問,所以晉平公就跟他說:“先生,哪裡有做臣子的戲弄君主的呢?你這不是跟我開玩笑嗎?"
而師曠的回答是:“怎麼會呢?我哪裡敢戲弄我的君主呢?我聽古人說過,少年時喜歡學習,好像是太陽剛剛升起時散發的光。壯年的時候喜歡學習,好像是正午的陽光,而老年的時候喜歡學習,好像是蠟燭的燭光。點燃蠟燭照明雖然沒有像剛剛升起的太陽和正午的太陽那麼明亮,但是請問國君,點蠟燭走路和摸黑走路那個更好一點的?”晉平公頓時就明白了。
結語:隻要堅持不懈、就算年齡很大才開始學習,也為時未晚。學習的起步沒有早晚,隻要立志當下就應該付諸行動。對于學習,你怎麼看呢?歡迎留言讨論。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