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以講究“慈悲”為宗旨,戒殺生。似乎不吃肉是理所當然的。可是一開始佛教徒是允許吃肉的。這也可以理解:古代生産力低下,正常情況下糧食是不夠吃的。靠施主布施吃食的和尚們當然不能挑三揀四,隻能有啥吃啥。
雖然可以吃肉,但畢竟有違佛教“護生”的本意。于是小乘佛教也有了變通式的規定,并不是所有肉都可以吃的,隻能吃“三淨肉”。這三種淨肉是指:一、眼不見殺,意即是自己沒有親眼看到動物被殺;二、耳不聞殺,即沒有親耳聽到動物被殺;三就是動物不是因為自己被殺。
在當時的條件之下,吃三淨肉不失為一種很好的變通方法。直至到了唐朝的時候,禅宗六祖慧能被同門追殺,一連十多年的時間,都隻能混迹于獵人的隊伍之中。獵人當然不是吃素的,日常吃食都是山珍野味。吃肉就是犯戒,不吃就得餓死。吃還是不吃?這對慧能來說是個問題。慧能為一代宗師,想出的辦法也隻是在煮肉的鍋中下入青菜。并且自我安慰地說:“我隻吃肉邊的菜。”可以想見,這種自欺欺人的行為一度被獵人們笑為呆子。
可佛教的戒律,最基本五戒或八戒,首戒殺生。現代有句很有名的話,“沒有買賣就沒有殺戮。”如果允許和尚吃肉,哪怕是三淨肉,很難說清楚這個被吃的動物是不是因此而被殺。從這個角度來說,吃肉在根子上是有違戒律的。另外,一旦能夠吃肉,難免不勾起一部分修行之心不堅定的僧衆的口腹之欲。畢竟絕大多數的出家人不能達到濟公活佛的覺悟水平,做不到“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隻有禁止僧徒吃肉,才能從根子上解決問題。
既然佛經中無明文禁止吃肉,要解決這個問題,隻有具備相當大影響力的人物才可以做到。“吃荦”這個問題,在佛教傳入中國近五百年之後,才有人解決。這個人便是曆史上大名鼎鼎的舍身為佛奴皇帝--梁武帝蕭衍。
梁武帝儒學學問深厚,年輕時大約還信奉道教。他和道教上清派祖師陶弘景關系非常好,即位之後還想請陶弘景出山當宰相。這個要求被陶弘景拒絕了。但每當朝中有大事,梁武帝都會派人上茅山請教陶弘景的意見。可是當上皇帝的梁武帝已經有了轉變,他雖然依舊認為儒釋道三教一緻,可是在宗教上梁武帝皈依了佛教。認為隻有佛教才是“正道”,儒、道都是“邪道”。
皈依了佛教的梁武帝不僅在推廣佛教方面不遺餘力,在持戒方面更是以身作則。這位人間的帝王,幾乎不近女色。不光自己不吃肉,更是下令天下比丘不得吃荦。中國和尚不吃肉的傳統,在梁武帝時正式開始形成。
梁武帝規定,出家僧尼不僅應禁酒,而且一切肉食都不可以吃。包括“自死”動物的肉都不能吃,如果吃了将以國法和僧法處置。不光通過法律方式進行高壓管制,梁武帝還把禁食葷腥與佛教教義聯系。梁武帝說吃肉将遭苦報,這是與佛教的善惡果報、生死輪回教義以至成佛理論結合起來。
在梁武帝這種“軟硬兼施”的推動之下,不吃葷腥遂成了中國僧人的傳統。不喝酒吃肉對僧尼們在信徒中的威信提高是有很大好處的,這對佛教的發展非常有利。在梁武帝的推動之下,佛教在南朝取得了重大的發展。唐代詩人杜牧寫下著名詩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這裡面有多少梁武帝的功德?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