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CC爸媽
ID:CC-bama
“我家奶奶說,不行就推遲一年再上小學。你們說怎麼好呢?”
一大早,閨蜜就在閨蜜群召集大家頭腦風暴。
她家兒子8月中滿6周歲,面臨着今年9月份的幼升小。
可孩子的運動能力、自理能力、學習能力,各方面都明顯比同班那些幾乎大他一歲的孩子差。
孩子奶奶就很擔心:上了小學孩子跟不上怎麼辦?中間退班很麻煩。倒不如申請晚一年上小學。
閨蜜全家因為孩子8月份的生日愁的要死,可有人還千方百計的想着孩子能在9月1日前出生。
另一個朋友就認為孩子早一年上學就能早一年畢業、早一年工作。
很多工作35歲是個門檻,小一歲的孩子就比大一歲的孩子多一年的機會。
她為了讓孩子卡在9月1日前出生,特意提前剖腹産,将孩子生了出來。
孩子上學到底晚一年好,還是早一年好呢?
不管早晚,都不主張提前教育
我們先來看一個實驗:
美國的心理學家格賽爾做過一個叫做“雙生子爬梯子”的實驗。
實驗對象是一對同卵雙胞胎,兩人的發育指标幾乎完全一樣。
孩子48周的時候,格賽爾先對其中一個孩子(我們稱為A)進行爬樓梯訓練,每天訓練10分鐘。
5周後,也就是兩個孩子53周的時候,A爬完5級樓梯隻需要26秒,沒有任何訓練的B則需要45秒。A遠遠超過了B。
接下來,格賽爾對B進行了為期兩周的爬樓梯訓練,到第55周的時候,B僅需要10秒的時間就能爬完5級樓梯,速度超過了A。
到第56周之後,A和B的爬梯成績就幾乎完全一緻了。
這個實驗說明了兩個道理:
第一,違背孩子發展規律的提前訓練,效果隻會事倍功半。
當孩子達到“最佳教育期”,訓練就能事半功倍,他很快就能達到預期目标。
第二,短期幹預并不會影響長期的結果。
很多家長着急教導孩子學習讀、寫、算等知識,孩子寫不好、學不會就很焦慮,真的沒有必要。
之前也說過,這個階段主要是養成孩子的學習習慣和興趣,這比多認識幾個字重要得多。
真的就像很多佛系家長認為的“孩子該學會的時候自然就學會了”,早期搶跑或許有短期的優勢,和正常發展的孩子來比,這個短時拉開的距離會越來越小。
反過來,孩子過早接觸課程,到了一年級的時候,學習的内容對他沒有一點吸引力,孩子失去了學習的興趣,很容易養成不注意聽課、不認真寫作業、不深入思考的習慣。
這樣的孩子在三年級時很容易出現學習成績斷崖式下跌的狀況。
晚一年上學是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說回上學這件事,什麼時機最好?
美國兒童學家提出了一個觀點:讓孩子晚上學一年或者一年半,是“給他們最好的禮物”。
有統計資料顯示:20%的美國家庭會選擇讓孩子晚一年上學。而他們推遲上學的主要原因是給孩子增加玩耍的時間。
這些家長認為童年無拘無束的玩耍能給孩子帶來很多,比如創造力、推理思考能力和調節情緒的能力等等。
除了能多享受一年自由的快樂外,孩子晚一年上學還有很多優勢:
晚一年讀書的孩子,心智比同班的其他孩子成熟,更容易适應學校的生活。
大幾個月的孩子專注力、理解力、思考力會更好一點,更容易接受老師傳授的新知識。
馬太效應決定了強者愈強、弱者愈弱。
稍大的孩子一開始的微弱優勢能讓他們得到更多認可和肯定,他們會更加自信,更願意接受挑戰,也會愈發變得優秀。
對于後半年出生的孩子,比如9、10、11月份出生的孩子,他們适齡入學就能顯現出晚點上學的優勢來。
7、8月份的孩子要晚一年嗎
但是,像朋友家孩子這種前半年出生的孩子,尤其是集中在6、7、8月份出生的孩子,要想晚點上學,就隻能推遲一年入學。
有必要嗎?
C媽認為是沒有必要的。
因為晚入一年,家長們還要考慮到這個問題:孩子的心理。
有一次在樓下小廣場玩,我就聽到一位爺爺跟一個小男孩搭話:“小夥子,上一年級了吧!”
小男孩:“我上大班。”
這位爺爺:“怎麼人家都上小學了你還在上大班啊?”不理解中帶着明顯的疑慮。
男孩的媽媽在旁邊解釋:“我們月份小,讓他晚上一年。”
這位爺爺顯然是那種專門給人找不痛快的:“我家孫子是7月份,今年就上一年紀了,學習好着呢!”
外界這樣的質疑,孩子會不會産生“我很差”的認知?他會不會産生自我懷疑呢?
另外,孩子一起玩的朋友上小學了,進入新生活了,帶紅領巾了,成了小大人了,自己卻還留在幼兒園,他的心裡會不會失落呢?
如果你堅持“晚上”,就很有必要及時給孩子清理這些負面情緒,清晰明确的告訴孩子:
“咱們晚上一年學是想讓你多玩一年,也是為了做好更周全的準備,并不是你哪裡比别人差。”“你的朋友都上小學了,挺讓人羨慕。明年你也就可以了。耐心等待得來的東西會更美好”。
年紀小的孩子注定墊底嗎
看到這,有些家長心塞了,既不能提前教育,又不想讓孩子晚一年入學,自家孩子又是6、7、8月份的,他就隻能在班裡墊底了?
尤其是家有男孩的,這種焦慮會更加突出。
要知道,男孩的精細動作、認知技能、表達能力普遍比女孩要晚。
曾經有教育專家提倡,男孩應該比女孩晚一年入學就是考慮這點。
不過好消息是,目前的教育風向,課改加雙減都在減輕小學低年級的學習壓力,減少書寫的作業、淡化成績、分數的影響等等,甚至一、二年級不再考試,就是為了緩解孩子剛開始的學習壓力。
家長們要明白,所謂幼小銜接并不是把孩子送進小學就結束了,而是應該延續到小學三年級。
老母親不要想着提前卸下肩上的擔子,如果孩子各方面能力落後,我們就要幫助孩子:
01打牢基礎
學習就像建房子,低年級是搭建地基,高年級才是蓋承重結構。相對而言,地基更重要一些。
一二年級的學習任務還是比較輕松的,我們要着重給孩子打好學習基礎。
比如,培養孩子的時間觀念、養成閱讀的習慣、激發孩子學習興趣、規範孩子的書寫姿勢、培養孩子主動學習的習慣等等。
02鼓勵和認可
一時的落後,可能将孩子壓入最深的谷底,也可能成為孩子前進的動力,關鍵還是看家長的引導。
孩子的體能比别人差,我們就要引導孩子: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缺點,你可能跳得沒有比人高,可你聲音比别人洪亮啊。”
“你每時每刻都在不斷成長。現在你比同學跑得慢,半年後,可就不一定了。到時你會吓他們一跳的。”
一二年級,孩子成績墊底并不可怕,隻要養成了好的學習習慣,有了好的知識積累,孩子不氣餒、不自卑,他就能找到自己的方向。
關鍵是不能讓孩子形成思維定勢,自己代入“我就是個差生”的标簽。
開車出門,有人走得早、有人走得晚,從同樣的起點出發,誰能最先到達終點呢?
誰也說不準。
路況、路徑、甚至天氣,都有決定性的影響力,又都無法影響全局。
最大的變量是駕駛人的應時反應。
帶孩子闖關沖級的過程,我們能做到就是根據孩子的實際情況,客觀的做出選擇,并随時做出正确的調整。
任何付出就都不會空付。
CC爸媽:“中國父母學習計劃”推行者,C爸-中國醫科大學碩士,三甲醫院醫生;C媽-報社育兒主編,《家長好脾氣 才有好教育》作者。
養育CC&DD兩姐弟,帶領更多父母加入科學養育大隊伍,一起少走彎路,做“中國好父母”!原創公衆号“CC爸媽”(ID:cc-bama)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