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節我們講了線索的結構,線索結構可分為單線結構和複線結構,其中複線結構又有主副交織和明暗交織兩種類型,并舉例進行了分析。
今天我們來講講線索分類。根據文章主線的安排方式,線索可分為六個基本類型:以時間為線索、以地點為線索、以人物為線索、以物品為線索、以事件為線索、以感情為線索。為方便直觀理解,案例分析時,我引附了原文,并把文中的線索标志詞做了加粗和下劃線标注,以供大家閱讀參考。下面開始正文。
線索分類前面我們講過,線索是指文章中把全部材料貫穿成一個有機體的脈絡,是作者組織材料的思路在文章裡的反映。安排主要材料的線索是主線,安排次要材料的線索是副線。
我們知道,給事物分類,要依據事物的主要性質和特征。同樣的,線索分類依據的是文章的主要線索。
依據文章主線的安排方式,線索可以被分為:以時間為線索、以地點為線索、以人物為線索、以物品為線索、以事件為線索、以感情變化為線索六個基本類型。舉例說明:
以人物為線索,就是以人物的性格特征,行為變化和見聞感受等作為線索,串起各個時期,各種環境中的生活片斷。通常以線索人物作為事件的見證人,貫穿始終。如:
《桃花源記》原文(有删節)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缤紛。漁人甚異之。複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雲:“不足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複得路。
南陽劉子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
世外桃源
《桃花源記》以武陵人的行蹤為線索,把發現桃源,進入桃源,離開桃源,尋找桃源幾個情節片段貫通起來。描繪了一幅沒有戰亂、自給自足、雞犬之聲相聞、老幼怡然自得的世外桃源的圖景。表達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對現實生活的不滿。
“桃花源”雖是虛構的世外仙境,但是由于線索安排使用的是以人物(行蹤)為線索,使讀者得以跟随武陵人一起親臨現場,去感受世外桃源景緻之美豔,再尋此源“不複得路”之怅然。讀者和武陵人仿佛合二為一,驚歎其驚歎,遺憾其遺憾!以人物行蹤為線索,便于講述武陵人的所見所聞,表達感受和抒發感慨,給人以身臨其境之感。
小說《孔乙己》,也是以“我”(小夥計)的所見所聞作為線索,選取了孔乙己一生中幾個分散的,然而又是典型的生活片段構成小說的情節,完成了“孔乙己”性格的塑造。特别是第一視角的聞見叙說,讓故事充實飽滿,人物形象真實可感。
有時文章不隻寫一件事,而是寫多件,這時我們主寫中心事件,并以之為線索,帶出次要事件。主要事件突出叙述,次要事件隻需交代清楚,主次分明,詳略搭配。這樣,即使事件再複雜,也可繁而不亂。如:
《散步》原文(有删節)
我們在田野上散步:我,我的母親,我的妻子和兒子。母親本不願出來的,她老了,身體不好,走遠一點兒就覺得很累。我說,正因為如此,才應該多走走。母親信服地點點頭,便去拿外套。她現在很聽我的話,就象我小時候很聽她的話一樣。……我和母親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兒子走在後面。小家夥突然叫起來:“前面也是媽媽和兒子,後面也是媽媽和兒子。”我們都笑了。後來發生了分歧:我的母親要走大路,大路平順;我的兒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我想找一個兩全的辦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兩路,各得其所,終不願意。我決定委屈兒子了,因為我伴同他的時日還長,我伴同母親的時日已短。我說:“走大路。”但是母親摸摸孫兒的小腦瓜,變了主意:“還是走小路吧!”……“我走不過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親對我說。這樣,我們在陽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樹和魚塘走去了。到了一處,我蹲下來,背起了我的母親,妻子也蹲下來,背起了我們的兒子。我的母親雖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兒子雖然很胖,畢竟幼小,自然也很輕。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穩穩地,走得很仔細,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
散步
例文以“散步”這一事件為線索,一切所見所聞,所思所想都由散步而起。通過一次全家三輩四口人的散步的事件,引發了作者的一種“生命的感慨”,表現了一家三代之間敬老愛幼、溫和、謙讓與體貼的和諧關系,抒發了一種交織在母子、父子、祖孫三代之間濃濃的親情。
文章線索清晰:“我”勸母親散步;全家一起散步;選擇大路小路的分歧;“我”決定委屈兒子,母親卻依從了孫子;在不好走的地方,“我”和妻子分别背起母親和兒子。全文都是圍繞着散步來寫的,貫穿全文的線索就是文字的題目“散步”。
即以一個具體的實物貫穿全文,将各種人或事都集中到它的周圍,以此來展開故事情節。具體寫法是,讓某一物品在事件的各個階段重複出現,并通過各種手段加強它的形象。這一物品往往是過渡作用,或象征或昭示中心。如:
《棗核》原文(有删節)
動身訪美之前,一位舊時同窗寫來封航空信,再三托付我為他帶幾顆生棗核,東西倒不占分量,可是用途卻很蹊跷。
從費城出發前,我們就通了電話。一下車,他已經在站上等了。掐指一算,分手快有半個世紀了,現在都已是風燭殘年。
擁抱之後,她就殷切地問我:“帶來了嗎?”我趕快從手提包裡掏出那幾顆棗核。她托在掌心,像比珍珠瑪瑙還貴重。
她當年那股調皮勁顯然還沒改。我問起棗核的用途,她一面往衣兜裡揣,一面故弄玄虛地說:“等會兒你就明白啦。”
……
她把我安頓在二樓臨湖的一個房間後,就領我去踏訪她的後花園。地方不大,布置得卻精緻勻稱。我們在靠籬笆的一張白色長凳上坐下,她劈頭就問我:“覺不覺得這花園有點家鄉味道?”……近來,我老是想總布胡同院裡那棵棗樹。所以才托你帶幾顆種子,試種一下。”
接着,她又指着花園一角堆起的一座假山石說:“你相信嗎?那是我開車到幾十裡以外,一塊塊親手挑選,論公斤買下,然後用汽車拉回來的。那是我們家的’北海’。”
……
改了國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沒有一個民族像我們這麼依戀故土的。
棗核
《棗核》是著名作家蕭乾表現海外華人思鄉之情的美文。文章緊緊扣住思鄉這一主題,以“棗核”為線索,記述了友人的思鄉之情之舉,寫友人“想廠甸,想隆福寺”,“想舊曆年”,“想總布胡同院裡那棵棗樹”,描寫友人在異國他鄉居住地精心設計修造“北海”的情景。
作者在文中反複提到棗核:索棗核,用途蹊跷;見棗核,如獲至寶;說棗核,緣由鄉愁,議棗核、升華主題。最後點出感人至深的主題:“改了國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沒有一個民族像我們這麼依戀故土的”。
即整篇文章以空間、地點的變化為叙述順序,緊緊圍繞空間或地點的變換展開對事物的描述。如: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從文章題目“從……到……”,就可以看出文章所寫之人、所叙之事,是以地點的轉移來組織材料的。文章通過對百草園和三味書屋的回憶,分别叙述了作者在百草園和三味書屋的生活情景。
文章分為兩個部分,表現作者由童年的玩樂到入學讀書的成長過程:第一部分寫在“我的樂園”百草園中的遊戲,那裡快樂、有趣,充滿着生機與活力。第二部分寫長大了,不得不離開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去讀書,作者抓住幾個記憶猶新的側面,寫書塾的景物、飽學又和藹的教師和孩子們尋找到的讀書之外的樂趣。
百草園和三味書屋
以時間的推移來組織材料,每一個時間點都對應着一定的時空場景或者相關事件,時間像串起珍珠的彩線,把事件串成了項鍊。這時,時間就成為貫穿全文的一條線索。如:
《長江三日》原文(有删節)
朦胧中聽見廣播到奉節,停泊時天已微明,起來看了一下,峰巒剛剛從黑夜中顯出一片灰蒙蒙的輪廓。啟碇續行,我到休息室裡來,隻見前邊兩面懸崖絕壁,中間一條狹狹的江面,已進入瞿塘峽了。……時間一分鐘一分鐘過去,前面那團紅霧更紅更亮了。船越駛越近,漸漸看清有一高峰亭亭筆立于紅霧之中,漸漸看清那紅霧原來是千萬道強烈的陽光。8點20分,我們來到這一片晴朗的金黃色朝陽之中。
擡頭望處,已到巫山。上面陽光垂照下來,下面濃霧滾湧上去,雲蒸霞蔚,頗為壯觀。剛從遠處看到的那個筆直的山峰,就站在巫峽口上,山如斧削,隽秀婀娜。
8點50分,滿船人都在仰頭觀望。我也跑到甲闆上來,看到萬仞高峰之巅,有一細石聳立如一人對江而望,那就是充滿神奇傳說的美女峰了。……
10點,江面漸趨開闊,急流穩渡,穿過了巫峽。10點15分至巴東,已入湖北境。10點半到牛口,江浪洶湧,把船推到浪頭上,搖擺着前進。江流剛奔出巫峽,還沒來得及喘息,卻又沖入第三峽一一西陵峽了。
西陵峽比較寬闊,……最著名的三個險灘是:洩灘,青灘和崆嶺灘。……這一節江流雖險,卻流傳着無數優美的傳說。11點15分到秭歸。……秭歸是屈原的故鄉……
中午,我們來到了崆嶺灘跟前,長江上的入都知道:“洩灘青灘不算灘,崆嶺才是鬼門關。”……當我們駛下崆嶺灘時,果然是一片亂石林立,我們簡直不像在浩蕩的長江上,而是在蒼莽的叢林中尋找小徑跋涉前進了。
長江三日
随着時間的推移,叙述輪船駛過的峽谷、灘頭,描繪在不同時間所見到的三峽兩岸不斷變幻的景物。“天已微明”、“8點20分”、“8點50分”、“10點”、“10點15分”、“10點半”、“11點15分”“中午”等表明時間的詞語前後緊密銜接,線索十分清楚。
生活中我們的感情,會随着經曆發生變化,由厭惡到喜愛,或從喜歡到厭惡,我們可以借助感情的變化,把一些似乎沒有關聯的材料聯結起來。
以感情為線索,即以人物的某種感情或感情變化為線索,串聯素材和情節,組織成文,以完成主題的表達。如:
《荔枝蜜》原文(有删節)
花鳥草蟲,凡是上得畫的,那原物往往也叫人喜愛。蜜蜂是畫家的愛物,我卻總不大喜歡。說起來可笑。孩子時候,有一回上樹掐海棠花,不想叫蜜蜂螫了一下,痛得我差點兒跌下來。大人告訴我說:蜜蜂輕易不螫人,準是誤以為你要傷害它,才螫。一螫,它自己耗盡生命,也活不久了。我聽了,覺得那蜜蜂可憐,原諒它了。可是從此以後,每逢看見蜜蜂,感情上疙疙瘩瘩的,總不怎麼舒服。
今年四月,我到廣東從化溫泉小住了幾天。四圍是山……原來是滿野的荔枝樹,一棵連一棵,每棵的葉子都密得不透縫,黑夜看去,可不就像小山似的。……
吃鮮荔枝蜜,倒是時候……喝着這樣的好蜜,你會覺得生活都是甜的呢。
我不覺動了情,想去看看自己一向不大喜歡的蜜蜂。……
養蜂員老梁領我走進“(蜜蜂)大廈”……蜂王是黑褐色的,身量特别細長,每隻蜜蜂都願意用采來的花精供養它。……
老梁說:“能割幾十斤。蜜蜂這物件,最愛勞動。廣東天氣好,花又多,蜜蜂一年四季都不閑着。釀的蜜多,自己吃的可有限。每回割蜜,給它們留一點點糖,夠它們吃的就行了。它們從來不争,也不計較什麼,還是繼續勞動、繼續釀蜜,整日整月不辭辛苦……”
……
我說:“原來壽命這樣短。你不是總得往蜂房外邊打掃死蜜蜂麼?”
老梁搖一搖頭說:“從來不用。蜜蜂是很懂事的,活到限數,自己就悄悄死在外邊,再也不回來了。”
我的心不禁一顫:多可愛的小生靈啊,對人無所求,給人的卻是極好的東西。蜜蜂是在釀蜜,又是在釀造生活;不是為自己,而是在為人類釀造最甜的生活。蜜蜂是渺小的,蜜蜂卻又多麼高尚啊!
透過荔枝樹林,我沉吟地望着遠遠的田野,那兒正有農民立在水田裡,辛辛勤勤地分秧插秧。他們正用勞力建設自己的生活,實際也是在釀蜜——為自己,為别人,也為後世子孫釀造着生活的蜜。
這黑夜,我做了個奇怪的夢,夢見自己變成一隻小蜜蜂。
蜜蜂釀蜜
作者以感情變化為線索:寫了“我”對小蜜蜂由“不大喜歡”,繼而“動了情”,再到欽佩喜歡,最後高度贊美。作者通過感情變化串聯材料和情節,具體來看:
童孩時期,“我”因上樹掐海棠花而被小蜜蜂螫了一下,因而此後對小蜜蜂的感情一直“疙疙瘩瘩”的,不怎麼舒服。在廣東從化溫泉,看見滿眼的荔枝樹,吃上鮮美的荔枝蜜,又對蜜蜂“動了情”,想到蜂場看看“一向不大喜歡”的蜜蜂。
在看到蜜蜂的辛勤勞動,聽到養蜂人老梁的介紹之後,“我”領悟到蜜蜂的高尚精神,對蜜蜂變為欽佩喜愛:“對人無所求,給人的卻是極好的東西。蜜蜂是在釀蜜,又是在釀造生活;不是為自己,而是在為人類釀造最甜的生活。”
通過對蜜蜂的感情變化線,巧妙地把兒時記憶、從化療養、荔枝樹林、喜嘗蜂蜜、參觀蜂場、贊揚蜜蜂和夜晚夢蜂等事件串連起來的,構思精巧,過渡自然。
結語講到這裡,本節課就接近尾聲了,現在我們來回顧一下今天的内容:
本節課我們主要介紹了線索分類,我們知道線索可分為六個基本類型,分别是:以時間為線索、以地點為線索、以人物為線索、以物品為線索、以事件為線索、以感情為線索。
接着,結合例文,我們對六類線索分别做了簡要解析。借助線索的類型,我們不僅能更好的理解作者思路,文章脈絡,也能更好的組織材料,構思寫文。這恐怕就是我們的最終目的了。
歡迎關注“程岚”,一起學習成長!
轉發聲明:1、歡迎轉發,尊重原創。2、頭條朋友直接轉發即可。3、若在其他媒體上轉發,轉發時請在文章開頭注明:本文轉發自今日頭條,作者:程岚。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