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四大行同步下調廣州地區房貸利率,首套房利率從此前的5.6%下調至5.4%。上海、武漢也出現首套房貸款利率小幅下調,且放款時間縮短的情況。
中國目前真正的經濟運行狀态怎麼樣?為什麼目前國家要采取更加靈活、寬松的貨币政策?
據央行發布的2022年1月金融統計數據報告,1月份人民币貸款增加3.98萬億元,是單月統計高點,同比多增3944億元;社會融資規模增量6.17萬億元。同時,1月份政府債券的發行規模也增加了近6000多億元,這也是一個相當驚人的數字。
為什麼要這樣做?根據中國央行最新公布的《2021年第四季度中國貨币政策執行報告》顯示,2021年末,廣義貨币供應量(M2)餘額為238.3萬億元,同比增長9%。但是狹義貨币(M1)餘額達到了61.39萬億元,同比下降了1.9%(扣除春節因素,經調整後M1實際上漲2%)。這是一個非常罕見的數據。
M2和M1“剪刀差”擴大背後又隐藏着怎樣更具“含金量”的信息?
我們現在看到大量的文章報道都大量提到所謂的M1、M2、社融、信貸等名詞和數據,以及各種各樣的相關說法。如果我們仔細分析這些說法,你會發現其實很多人并沒有真正理解其中的含義。
要想了解其中奧秘,看懂社融、M1、M2……這些專業名詞背後隐藏的秘密和潛台詞,看清2022年的經濟形勢,我就必須首先了解“錢”的秘密,在現代金融體系下,貨币從哪裡來?銀行又是怎麼創造貨币的。
首先,什麼叫社會融資總規模,它其實是從金融體系的資産端來觀察得出的數據。做一個形象比喻,金融體系相當于一個存放财富的倉庫,社會中的所有的人将所創造的财富堆放在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之中。然後,金融體系對這些财富發放一種“收據”——貨币供應量(這就是所謂的M2)。
像一個硬币的兩面,這些财富從資産端來觀察就是社融(社會融資規模),從負債端來觀察就是貨币供應。
其中,所謂的M0、M1、M2,乃至M3,隻不過是在貨币供應中間做出的若幹分類。
所以,我們僅僅試圖從M0、M1、M2的這種分類中來了解貨币的流動性,那就會陷入本末倒置的窘境,而忽視了“誰在創造貨币”“如何創造貨币”的實質性問題。
可以說,目前社會中絕大多數人對“貨币是怎麼創造的”這個問題并不清楚。西方的主流銀行學也對于這個問題“諱莫如深”。目前,主流的銀行學三大理論,無論是金融中介學說、部分準備金學說,還是信用創造學說,都在回避“銀行創造貨币”的細節問題。
長期以來金融界不希望人們将焦點放在“銀行創造貨币”的細節上,因為正是這個問題真正地暴露出“錢”的要害。
因此,你會看到真正的這方面的實證研究非常少。這也導緻了社會中的絕大多數人對貨币——這種天天都在使用,并且不可或缺的東西,反而缺乏必要的了解。
據一項調查顯示,在英國,這一現代銀行制度誕生的老家,居然有84%的國會議員也不知道,銀行創造貨币的“秘密”。他們仍然認為,銀行隻是把普通人的儲蓄收集起來,然後把這些收集起來儲蓄放貸給企業和個人而已。
但實際情況絕非如此。比如,英國整個國家的貨币供應量中間97%是銀行創造出來的。其中,27%的資金流向了其他的金融機構,50%的資金流向按揭抵押貸款,8%的資金流向了信用卡和高利貸。整個銀行放貸中隻有15%的資金流向了非金融的實體經濟。
在2014年,英國南安普頓大學教授維納發表的一篇論文中,進一步解密了“錢”被銀行創造出來的細節。維納通過對銀行中每筆業務的追蹤,第一個通過實證調查的方式,解密了銀行通過獨特的“記賬”方法,創造貨币的過程。
維納将至稱之為“兩步記賬法”,通過銀行、非銀行金融機構和商業公司,三類公司不同記賬方法的分析,揭示出銀行“無中生有”地創造貨币的秘密。
維納的報告終于抓住了貨币“魔法師”那隻看不見的手。
銀行的這種特殊記賬方法,源于1848年英國大法官的一次“災難性”的判決。此後,歐美的金融體系紛紛學習了英國的模式。而改革開放之後,中國也不得不跟随歐美銀行的慣例。
所以,要正确理解中國貨币供應的M0、M1、M2,就必須從貨币創造的原理出發,才能深刻地理解上述貨币分類的本質,進而從中發覺隐含在中國1月份金融數據背後,那些更具有“含金量”的信息。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