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秋之夜,
繁星閃耀,星河迢迢
天上人間,年年今日
柔情似水,假期如夢
願共守歲歲年年,朝朝暮暮
風情月意,長毋相忘。
七夕最早來源于人們對自然的崇拜。
三四千年前,随着人們對天文的認識和紡織技術的産生,便出現了有關牽牛星織女星的記載。
七夕節為傳統意義上的七姐誕,因拜祭“七姐”活動在七月七晩上舉行,故名“七夕”。
拜七姐,祈福許願、乞求巧藝、坐看牽牛織女星、祈禱姻緣、儲七夕水等,是七夕的傳統習俗。
程十發,1982年作,乞巧圖
而乞巧,乃中國歲時風俗,農曆七月初一到七月七日夜,少女們在庭院向織女星乞求智巧,稱為“乞巧”。
七夕乞巧起源于漢代,最早關于乞巧的記載出現于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
“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于開襟樓,人俱習之”。
後來的唐宋詩詞中,婦女乞巧也被屢屢提及,
唐朝王建有詩說“闌珊星鬥綴珠光,七夕宮娥乞巧忙”。
據《開元天寶遺事》載:唐太宗與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宮夜宴,宮女們各自乞巧,這一習俗在民間也經久不衰,代代延續。
成都博物館“頤養之道”中醫養生文化展,十二節氣。《乞巧圖》,現藏于美國大都會博物館
在成都博物館“頤養之道”介紹十二節氣的圖中,農曆七月選用的便是這副《乞巧圖》,
描繪了七夕之夜宮女們進行乞巧活動的場景。
在畫面右側宮女們乞巧的樓閣,正是唐玄宗建造的乞巧樓。
根據《開元天寶遺事》記載,唐玄宗在宮中修建乞巧樓,樓上陳列瓜果酒炙,擺設坐具以祭祀牽牛、織女二星。
東漢,接吻俑,合江縣城郊出土
流傳下牛郎織女這般纏綿悱恻的愛情傳說,過着七夕這般浪漫的傳統節日,足以證明古人的浪漫可是不容小觑的。
這件在泸州合江出土的東漢接吻俑便是漢代女子大膽追求愛情的象征。
在後來民間将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融入乞巧節後,
每到七月初七,便會有姑娘來到花前月下仰望星空,找尋銀河兩頭的牛郎星和織女星,見證他們一年一度相會的浪漫。
同時也乞求自己能和織女一般心靈手巧,好尋得如意郎君,久而久之便演變成了我們現在所說的七夕節。
對月穿針,陳列瓜果
七夕節最普遍習俗,便是是婦女們在七月初七的夜晚進行的各種乞巧活動。
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們穿針引線驗巧,做些小物品賽巧,擺上些瓜果乞巧。
“乞巧”是向織女乞求一雙巧手巧藝的意思。
根據南朝梁人宗懔撰的《荊楚歲時記》記載:在七夕的夜晚,婦女用彩線穿七巧針,并且擺設香案,桌上放置一些瓜果,向織女乞巧——如果夜裡有小蜘蛛在瓜果上結網,就被認為得到織女的青睐,能夠得到靈心巧手。
描眉梳妝,蓮燈許願
七夕之時,女子描眉梳妝,
不僅為了虔誠乞巧,還為見自己的心上人。
采摘鳳仙花瓣搗碎後加入明礬攪拌,用來染指甲,
染後,鮮紅透骨,豔麗妖燒,很久才褪。
夜裡,在河邊放上一盞蓮燈,默默許願後,
望着它随風遠去,
許下少女美好的願望。
鵲橋相會,華燈初上
東漢應邵的《風俗通》中寫道:“織女七夕當渡河,使鵲為橋。”
牛郎織女天上相會的愛情佳話,是古往今來女子們所向往不已的。
傳說七夕這一天他們将相會在鵲橋之上,
諸多女孩便也在寬敞的院子裡,安設鵲橋,擺裡錦屏繡椅,盛裝列坐,
一直到三更才宜布結束,徹夜而坐共度這盛大的活動。
“中庭生桂樹,華燈何煌煌“。
街邊人們紛紛高挂起木質華燈,人頭攢動,熙熙攘攘,滿是煙火氣息。
焚香拜月,星河迢迢
七夕之夜,
銀河浩渺,群星璀璨。
“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牽牛星和織女星遙遙相望的浪漫也是曆朝曆代詩人詞家經久不衰的詠題。
秦觀的”金鳳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深情至極,
”天階夜色涼如水,卧看牽牛織女星“是杜牧的浪漫情懷。
女孩們在牛郎織女相會銀河的這一晚,拜織女、接露水,擡頭望着漫天繁星和朗朗明月,
乞求天上的女神能賦予自己靈巧的雙手和聰慧的心靈,更乞求這一生姻緣美滿。
明,張靈《織女圖軸》,上海博物館藏
今日七月七
乞巧望星河,雙雙并绮羅
乍露冷風清庭戶爽,天如水,玉鈎遙挂
夜夜流光相皎潔,聚散總關情
乞手巧,乞心巧,乞歲月靜好。
成都日報·錦觀新聞 記者 孔維睿 實習記者 盧星宇 圖片 實習記者 盧星宇 編輯 李旻 校對 王鵑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