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恐懼,陀斯妥耶夫斯基有一句直擊靈魂的話:“人恐懼死亡,那是因為愛惜生存的緣故。”
這也表示,恐懼就似一種人類與生俱來的,本能的情緒;如果說人生是一場修行,那麼,恐懼就是生命裡的一種情緒體驗。說得直白一點,人類天生怕死,其實是為了更好地活着。
為何如此說?因為所有動物,包括人類的神經建構和精神體系,都是以趨利避害為原則。我們常說“人有七情六欲”,其中最為重要的情緒基礎就是恐懼。
醫學知識也告訴我們,恐懼來自人類大腦的“杏仁核”,是人類精神體系的一個重要的行動調節指标。
比如,遠古人生活在叢林中,生存環境可謂是“危機四伏”;如果沒有恐懼,是不可能建立任何保護機制,也就無法生存,更不必談繁衍生息。
好比恐懼的另一種形式:疼痛,在醫學和臨床上被稱為“人體的保護機制”,因為疼痛感的存在,人類才會在感知系統上建立防禦機制。
例如,臨床上有一種叫末梢神經炎的疾病,由于末梢神經的損壞,造成對疼痛和溫度感覺的喪失,其症狀非常可怕。比如,病人即使被利器所傷,也會渾然不覺;冬天烤火取暖時,手被燒焦,也因無感而不能及時把手縮回來……
由此可見,恐懼的确是人類的一種保護機制。
對此,《面對的勇氣》如此闡釋:恐懼既是人類本能的情感,也是人類最古老而強烈的情緒;而正常的恐懼,則是一種有效啟動和調節的警報系統——在恐懼和危險程度成為正比的情況下,我們可以應付自如,通過啟動“恐懼程序”來馴服恐懼,建立保護措施。
本書為法國著名心理學家、精神科醫師、暢銷書作家、認知行為療法領軍人物克裡斯托夫·安德烈所著。
書中對常見的各類恐懼作了深度地剖析,讓我們對恐懼和恐懼症有了直觀的了解,比如恐高、怕坐飛機、怕打針、怕手術、怕蟲子、怕考試、怕當衆發言、怕别人的負面評價、怕獨處、怕被所愛的人抛棄……可以說,人類的情緒有多少種,恐懼種類就有多少種,無法一一列舉。
還有,作者對恐懼和恐懼症的不同類型,也進行了常識性地闡述,并提供了應對措施、治療方法。目的就是,讓恐懼症患者克服逃避心理,直面内在恐懼,激發潛能和專注力,把恐懼調節到正常的狀态。
有了這些深刻的認識,我們才能正視恐懼,最終走出“陰霾”,與恐懼握手言和。
一、了解正常恐懼和病理性恐懼的演變
世界萬物,豐富多彩,我們人類的心理狀态也一樣。
縱觀人類進化史,我們的祖先從穿上遮體的衣物開始,身體上的毛發越來越少;随着人類以熟食為主的生活演變,不再需要費力咀嚼硬質食物,牙床骨也逐漸縮小;由于直立行走,“尾巴”也随着功能的退化而消失……
唯有恐懼,卻一直與我們同在。
這是為什麼?進化論心理學家告訴我們,這是因為人類“未雨綢缪”的特質所決定。
做個進化假設:我們一直保留害怕蛇的基因,是為了應付可能出現的氣候大變遷,造成毒蛇遍布地球時,能夠獲得生存的機會;而恐蛇症患者,則可以利用敏感度超高的探測系統,獲得更高的生存機率,這就是人類在生理記憶中一直保存着“對蛇的恐懼”的原因。
所以,恐懼對于我們來說,可能很有用。
因為恐懼,我們對危險的事物會記憶深刻,并會把這些信息貯存在記憶裡,它們會在我們面臨危險時,拉響警報,提醒我們做好準備。
由此可見,我們不必對恐懼“談虎色變”,甚至感到愧疚;當恐懼來臨時,我們隻要努力緩解恐懼的情緒就好,并非杜絕它。
比如,我們騎自行車時摔了一跤,無論是輪胎老化暴胎導緻的,還是自己不專心引起的;下次再騎車時,自然會記得提前檢查輪胎,并會專注地騎車。
這些都是“正常的恐懼”,所發生的情況也是可控的。
但恐懼還有另一面。
比如,你非常害怕坐船,你會因為恐懼,而無暇顧及周圍的風景。如果恐懼程度進一步加深,就會形成病理性恐懼;這種恐懼,就是源于你那個“啟動功能和調節功能失靈的警報器”。
警報器一旦失靈,就會導緻虛假警報頻頻發生,讓你變得越來越敏感,有如“驚弓之鳥”,聽到風聲就會全身發抖。
如果,恐懼啟動過于強烈,且行為出現僵化;那麼,很快就會演變成驚恐發作。這種“反應模式”會令人疲憊不堪,甚至會造成無法控制的局面。
二、掌握恐懼過渡到恐懼症的原理
恐懼與恐懼症,雖然隻有一字之差,卻有着根本的區别。
如何理解?
假如你很害怕蟑螂,所以平時不喜歡去蟑螂經常出沒的地方,比如廚房、地下室、閣樓,當你必須要上閣樓取一件急用物品時,你能克服恐懼把東西取下來;那麼,這就是恐懼。
同理,如果你有恐懼症,你會堅決拒絕爬上閣樓,哪怕受到威脅,也絕不屈從;因為,你一想到蟑螂就覺得無比驚悚,且不知所措,即使它跑到你面前,你也不敢伸手打死它,甚至不敢看它。
如果仔細觀察恐懼症患者,就會發現這些症狀:
1、強烈的恐懼,甚至會達到驚恐發作的程度;
2、恐懼是無法控制的;
3、恐懼會引發對某些事物和某些場景的回避行為;
4、恐懼會對生活造成一定障礙,尤其是提前焦慮和回避行為,恐懼症本身不會對人身産生威脅,但會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
不難發現,恐懼到恐懼症之間,是有一個過渡期的;而當恐懼處于兩者之間時,則會受環境支配所影響。
比如,社交恐懼、對在公衆場合講話的恐懼。
一般來說,我們在社交領域的表現,會有兩種極端情況,一種是毫不緊張,一種是在任何人面前都不敢說話。
事實告訴我們,大部分人處于這兩種狀況中間,他們會根據不同的環境做出不同的反應;如觀衆的數量、觀衆的歡迎程度、熟悉程度、對話題的了解水平等等,最終做出相應的反應。
由此可見,想要區分恐懼和恐懼症,是根據恐懼事物的危險程度來決定。
舉例來說,我們對公園裡的獅子産生了恐懼感,由于它們關在籠子裡,認知系統會認為這種恐懼雖然強烈,卻是合理的。相反,如果我們對兔子産生了過度的恐懼,則會被劃分到恐懼症當中。
據相關數據顯示,恐懼和恐懼症是非常普遍的現象,且與每個人都息息相關。
對此,作者提供了 “大衆人群簡單恐懼症發病比例表”來說明,成年人中有近50%的人經曆過頻繁發作的過度恐懼,其中有1/4左右的人被恐懼症所困擾。
從中可以看出,恐懼症比正常恐懼要少很多。
然而,作者告訴我們,“過度恐懼”在抑郁症患者和酒精成瘾者中更為常見,甚至會伴随他們一生。
即便如此,我們仍要相信,大自然的教化無處不在;既然恐懼無法杜絕,不如學會與它和平相處。
三、學會與恐懼和平相處,找到治愈良方
至此,我們需要解決兩個問題:如何與恐懼和平相處?如何找到恐懼症的治愈方法?
美國作家庫柏說:“不曾恐懼過的人,不會抱有希望。”不難理解,正因恐懼的存在,人類才懂得生存的意義,這也好比說,沒有經曆過黑暗的人,就不懂得黎明的可貴一樣。
2021年,俞敏洪老師有過一場主題為“擺脫恐懼”的演講,他說:“因為自卑,所以你就會害怕,你害怕失敗,你怕别人的眼光,你會覺得周圍的人全是抱着諷刺打擊侮辱你的眼神在看你,因此你不敢去做。所以,你用一個本來不應該貶低自己的一個元素在貶低自己,使你失去了勇氣的時候,這個世界上所有的門,都被關上了。”
從俞老師的話裡可以看出,人們往往會被兩種态度所幹擾。
第一種态度是回避和逃避,也就是選擇不面對問題。雖然,這樣的逃避行為所呈現的恐懼并不強烈;但患者堅信危險是存在的,且堅信下次遇到此情況,危險依然存在。
第二種态度是偶爾強迫自己面對恐懼,是指在失去理智或極端懊惱時強迫自己面對恐懼。這種情況往往會加重恐懼心理;因為,讓患者在痛苦中面對恐懼,他們會在心裡下一個判斷,下次不會比這次更幸運。
這種情況該如何解決?
方法很簡單,即不要強迫自己面對恐懼,隻需妥善處理自己在面對恐懼時,所産生的一系列情緒。
因為,當你能把情緒安頓好,慢慢地,你就不會像之前那樣害怕。這也說明,你的情緒腦已經明白了危險根本不存在,從而降低過度恐懼的敏感度。
反之,如果在一次次面對恐懼後,你的恐懼仍有增無減,那你的情緒腦就會堅信危險依然存在;此時,一般的邏輯和理智對這種恐懼情緒來說,是完全失效的。
總而言之,所有的回避和思考,都不會對恐懼帶來改變。
想要學會與恐懼和平相處,你就得像馴獸師一樣,用柔和且規律的方法,而非采用粗暴的手法。
此刻,恐懼情緒對于你來說,已不再是“洪水猛獸”。
然而,對于恐懼症患者來說,最期盼的事情莫過于找到治愈的“良方”。
所謂治愈,就不僅僅是症狀的消失,還要意味着患者在發病時,能夠應對自如。
一般來說,恐懼症的來源主要有四種:
一是大自然讓人類天生害怕一些事物,如動物、高處、黑暗、陌生人等等。
二是基于人類特有的腦部結構,如恐懼症的失調,是由杏仁核和前額葉皮質的對話失靈所引起。
三是基因的偶然性,使某類人能感受到“強烈的恐懼”。
四是恐懼症由負責正常恐懼的腦回路失靈所造成,它們極易激活,且很難調節,就如過敏源之于免疫系統失靈一樣。
還有,我們可以用“生理-心理-社會”的模式,來理解恐懼症和過度恐懼。
從生理因素來說,恐懼常常以慢性病的形式存在;所以,第一标準是症狀的明顯減少和強度明顯下降;第二标準是要讓患者具備應對恐懼複發的能力。目前最好的治療方法,就是藥物療法和認知行為療法。
其中認知行為療法,是近年來最為推薦的方法。
這種技術不限于固化的知識,主要治療手法是通過症狀和環境适應的練習,來調整患者的恐懼情緒;在治療的過程中,治療師會為患者提供信息、建議,以及指明方向,輔助其走上自我治愈的道路,重獲自主能力和尊嚴。
另外,恐懼症的内在邏輯,本質上是讓患者做出加重恐懼症的行為,比如逃避、擴大恐懼。
而認知行為療法就是基于此原則,釆用循序漸進的學習,讓患者能夠面對造成恐懼的事物,并能從恐懼中受益,而非深陷于創傷和無力感之中,最終實現獨自向好發展的目的。
至此,你與恐懼握手言和,一切漸入佳境。
四、結語
《面對的勇氣》是一本獻給所有恐懼症患者的書,它告訴我們:“有時,恐懼彌足珍貴,因為它可以救人性命;有時,恐懼會令人萬分痛苦,甚至奪走我們的自由。”
蒙田也曾形容恐懼:“在想象力的激發下,我們騷動不安,我們渾身顫抖,我們臉色時白時紅……”
對恐懼症患者來說,你隻是得了恐懼症的人,不要深陷其中,而是要勇敢地面對它、擊退它、擺脫它;你雖不能讓恐懼徹底消失,但可以與它和平相處。
你要記得,在與恐懼抗争的道路上,成敗的關鍵永遠都是自己;你要相信,勇敢地邁出行動的腳步,春天就一定會到來。
作者用20餘年從事恐懼症治療的經驗,為我們解析了所有有關恐懼症的知識,包括治療方法。
所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當我們對恐懼和恐懼症有了深刻的理解,就一定能用積極的心态、正确的方法,去馴服這頭“怪獸”,成為自己當之無愧的英雄。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