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鹽吃多了為什麼會高血壓

鹽吃多了為什麼會高血壓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6-11 23:54:45

都說“鹽”是五味之首,如果沒有“鹽”,很多菜肴都将食之無味。雖然鹽可以滿足我們的口腹之欲,但過量食用會對身體造成傷害。

《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22)》中建議成年人每天食鹽的攝入量需不超過5g,這與世界衛生組織的建議攝入量一緻。

而《中國居民膳食指南科學研究報告(2021)》中提到, 2002年、 2012年和2015年,我國家庭烹調用鹽的攝入量為平均每人每天分别為12.0g/天、10.4g/天、9.3g/天,食鹽攝入量雖然有着明顯的下降趨勢,但還是比最高推薦攝入量的5克高出了86%。因此,我國居民在控鹽的路上還需努力。

過量攝入鹽對身體的傷害不僅限于人們熟知的高血壓,還會增加骨折的風險,甚至影響老年人的認知功能。

接下來,咱們就來詳細說說鹽攝入過多的危害,并針對如何控鹽的問題為大家支招。

不利于心血管健康

目前,我國的高血壓人群數量正在不斷上升。《中國居民營養與慢性病狀況報告(2020年)》顯示,我國18歲以上居民高血壓的患病率為27.5%,可别小看高血壓,嚴重的高血壓會引發一系列身體問題,如損傷心髒、大腦、腎髒;惡性高血壓患者可能會在短時間内出現腎衰竭,甚至死亡。

目前已經有多項研究證明,高鹽飲食會增加鈉的攝入,進而升高血壓,加速血管老化。有研究顯示,如果将每天攝入鹽的量從9.4g降低到4.4g,收縮壓将會降低4.18mmHg,舒張壓可降低2.06mmHg。

并且,高鹽飲食還會增加腦卒中的發病風險,鹽攝入量每增加1.15g/天,腦卒中的發病風險将增加6%。

所以,想要心血管健康,一定要控制鹽的攝入量。

鹽吃多了為什麼會高血壓(鹽多必癡重口味的危害并非隻有高血壓)1

讓你更容易骨折

有調查顯示,我國超3成居民的骨骼健康指數不達标,50歲以上女性骨質疏松問題更為嚴重。這意味着很多人存在骨質疏松的風險,人更容易發生骨折。而對于身體功能減退的老年人來說,嚴重的骨折還可危及生命。

導緻骨指數降低的因素不僅僅是人們熟知的“鈣攝入不足”,高鈉也會進一步增加其發生風險。

高鹽飲食會導緻鈉攝入較高,而高鈉會抑制成骨細胞的分化及其功能,而成骨細胞可特異性分泌多種生物活性物質,調節骨骼的形成,促進骨骼生長。有動物實驗顯示,高鈉飲食會降低大鼠骨密度和骨強度,增加骨折風險。

增加胃炎風險

胃炎的發生與高鹽飲食密切相關。鹽攝入過多會刺激胃黏膜,可能會導緻胃壁細胞脫落。而壁細胞是保護胃部健康的屏障,一旦被破壞,會增加罹患胃炎的風險,嚴重者還可能導緻胃癌。

影響認知能力

根據最新研究表明,高鹽飲食可能會損害大腦的某些認知功能。長期攝入較高的鹽,會導緻海馬組織氧化應激和源自腸道的炎症反應相應增加,記憶受損,特别是對于老年人群影響更大。

鹽吃多了為什麼會高血壓(鹽多必癡重口味的危害并非隻有高血壓)2

此外,即使目前血壓沒有異常,但如果一直處于高鹽飲食的狀态,也會損害認知功能。

控鹽并不難,推薦這 6 點

既然高鹽飲食危害這麼多,那就想辦法控鹽吧!很多人覺得很難把鹽控制在每天5g以下,但其實你隻是沒有掌握好方法。以下6點控鹽小妙招,相信大家都能輕松拿捏。

● 1.用控鹽勺:有刻度的控鹽勺,清晰直觀,還有不同規格。比如,0.5g、1g、2g、5g,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購買。如果有兩口人吃飯,每天鹽最多就是10g,平均到每餐為3g左右,可以用2g或1g的控鹽勺。

● 2.出鍋放鹽:别在炒菜的過程中放鹽,這樣鹽會有一部分進入食材内部,吃起來味道可能會偏淡,導緻放更多的鹽。而在出鍋時放鹽,可讓鹽均勻地附着在食材表面,更容易讓舌頭感受到鹹味,減少鹽的用量。

● 3.适當用醋調味:鹹味可因少量的醋酸而加強,但不能倒太多醋,否則反而會導緻鹹味減弱,可以少放一點逐漸調味。

● 4.用天然調味料:做菜或炖湯要善于使用八角、香葉、十三香、胡椒粉、花椒、蔥姜蒜等調味,可減少鹽的使用量。

● 5.注意隐形鹽:如果使用醬油、腐乳調味,就要少放或不放鹽。10ml醬油約含有1.6g鹽,20g的腐乳約含有1.5g鹽。

● 6.看營養标簽:購買包裝食品時要注意看營養标簽上的鈉含量,同款食品中選擇鈉含量最低的一款,拒絕高鹽食品(鈉含量≥800mg/100g的食品)。可将其換算成鹽來衡量自己的鹽攝入量,用标簽上的鈉含量除以400後再乘以對應的規格即可。

此外,還要注意少吃腌菜、泡菜、火腿、方便面、臘肉等加工食品。

雖說菜肴是否美味與鹽關系密切,但并不是“越鹹越好吃”。高鹽飲食不僅會導緻高血壓,還會增加腦卒中、骨質疏松、胃癌、認知能力下降等風險。因此,飲食一定要合理控鹽。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