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古詩理解,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分階段的。
你可以讓一個孩子朗讀“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鬓毛衰”,也可以給他讀“年少不識愁滋味”,但是真正去“懂”這些句子,我們自己也用了一輩子。
對幼兒啟蒙而言,我們可以把古詩的理解過程分為兩個階段:
初階——具象理解
進階——抽象理解
用一首大家很熟悉古詩舉列:
風
【唐】李峤
解落三秋葉,能開二月花。
過江千尺浪,入竹萬竿斜。
① 初讀孩子能理解到詩中事物:
這首詩是部編版教材一年級要求掌握古詩,兒童啟蒙古詩時候大都會學。
就是因為這首詩本身描寫事物很具象:有葉子、花開、江水、竹子,但又有引申一點的抽象。
從花草水葉的表象能夠引導向摸不着看不見的《風》,這就特别符合兒童認知發展,又很好的體現了詩歌的簡單美好。
我們先引導孩子去發現熟悉的東西,然後再引導孩子去了解,這首詩反應出來的事物變化的規律:
秋天的風能吹下落葉,春天的風能吹醒花朵;大風能吹起浪,狂風能把竹子吹得歪歪斜斜。
再去讀就會知道它為什麼叫《風》了。
這就是詩歌有趣的地方。
詩裡沒有直接寫出風,但卻讓我們感受到了風。
② 詩歌無非都在共情
我們可以先思考下:人為啥要唱歌——為了講理就去辯論了,為了搞笑就去講脫口秀了;
人唱歌是為了表達感情的——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詩歌最深的内核,在一切表象之外,再進一步的理解是引導孩子去"共情"詩歌内的情緒。
但我們也不要直接告訴孩子這首古詩傾訴什麼情,背後是什麼哲理,因為那不叫共情,那叫灌輸。
學齡左右,孩子思維和情感都發展到一定的層次後,可以通過帶孩子溯源理解古詩——就是給孩子講這首古詩背後的故事。
每個故事給孩子的感觸都是不一樣的,帶着這些故事,再引導孩子沉浸到古詩中去感受,形成孩子自己對詩獨特的 “感悟”。
總結一下:
第一步:一起發現詩歌中的具體形象;
第二步:從具體形象找到背後藏着的規律或抽象的内容;
第三步:講講這首詩歌的故事,充分讓孩子自己去感受其中的情感。
這樣的分階理解,充分讓孩子自己去感受,才能讓孩子獲得心裡最真實的認知。
而詩歌之所以能流傳千百年,是因為人類的情感往往是一通百通的。
随着分階理解的積累,孩子會逐步具備鑒賞其他古詩的能力。
學齡後再要求背誦古詩,會更容易快速理解、記憶,也更能适應現在大語文要求。
我們常常會說: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① 發現生活中的古詩畫面
帶孩子理解古詩的時候,我們可以帶他到古詩描寫的地點、場景中真實去理解。
但也不用刻意,古詩描寫的也都是是我們生活中的美,更需要我們帶着孩子一起去觀察和發現。
上圖是在北京出差時看到盛開像雪一樣的梨花,和這首詩的場景自然聯想在一起。
東欄梨花
【宋】蘇轼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飛時花滿城。
惆怅東欄一株雪,人生看得幾清明。
② 通過名畫理解古詩。
學習寫梅花的古詩,齊白石、張大千先生有很多畫,可以結合。
還有很多山水、詠物詩歌都可以搜到很多名畫相配,一邊賞析名畫,一邊學古詩,從文學性和藝術性去提升孩子美育能力。
③ 各種創意美術形式感受古詩
很多詩歌裡面的描寫畫面都充滿色彩美學,尤其寫風景部分。
比如下面這首最後一句,我們一邊學,一邊可以帶孩子玩色彩,畫出來。
贈劉景文
【宋】蘇轼
荷盡已無擎雨蓋,
菊殘猶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須記,
最是橙黃橘綠時。
詠物類古詩:如動物也可以帶孩子簡單的畫出來,或者用彩泥捏出來。
植物類古詩:非常适合用花瓣、樹葉畫等拼貼畫,創意形式來理解。
共情是一種說起來人人都想要,
但其實很難做到的能力,
直接讓孩子感受古詩詞裡的情緒,
其實挺難的。
我們可以通過像戲精一樣演出來,帶孩子感受,既調動感官,又調動孩子的情緒去學習古詩,鍛煉共情能力。抒情類古詩會非常适合。
相思
【唐】王維
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
願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此外《回鄉偶遇書》《元日》《登黃鶴樓》《登鹳雀樓》等直接描寫和日常生活行為相關的古詩也很适合演出來學習。
讀古詩的時候,
尤其對古詩描寫變化場景,
孩子心裡會有很多十萬個為什麼。
如:朝辭白帝彩雲間,千裡江陵一日還。孩子會疑問:詩人是怎麼一日來回的?
又如: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這樣的場景是怎麼形成的?
我們可以在孩子提出問題的時候,帶孩子翻閱各類書籍做主題探索,既加深理解,也拓展知識面。
總結一下:
我們拿到一首古詩,想怎麼玩,可以先對内容分類:
景色類、詠物類、生活節日類、情感類、時政類。
這五種不同類型的古詩時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
景色類,依景畫畫
詠物類,依物拓展
節日類,搭造場景
情感類,表演共情
時政類,溯源理解
但玩法也可以相互結合,并不唯一。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