贛榆楊莊小學隻有44個孩子,卻有18畝的校園。李超/攝
裡仁居 李超/攝
贛榆實驗幼兒園的戶外活動。秦明/攝
江蘇贛榆的幼兒園戶外場地根據幼兒的興趣、年齡特點和發展的需要,設置攀爬、玩泥、玩水、騎行、果園、塗鴉、種植、養殖、生活體驗等形式多樣遊戲區域。區域裡設施安全、材料豐富、植物多樣,為兒童提供了學習和互動的機會。滿足幼兒在遊戲中開展運動、觀察、種植、探索、扮演、操作等多種活動,讓農村幼兒園有農村的味道和農村的優勢。幼兒園孩子在創設主題、制定計劃、自主遊戲、記錄并自主評價的過程中,培養了自主探索的能力,與同伴交往的能力,發現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戶外遊戲中更能展示其天性,有利于教師觀察到最真實的幼兒學習與發展的過程,為教師有效支持幼兒的學習與發展,提供最真實最科學的資料。
上圖為贛榆塔山中心幼兒園的孩子有自己的玩泥巴時間。秦明/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中國版圖上,江蘇省連雲港市贛榆區位于黃海之濱,蘇魯交界,是江蘇北大門。境内山區、沿海、平原各占三分之一,當地人認為贛榆地勢地貌是一個濃縮的“中國”版圖。在這片土地上,教育,一直是贛榆人的驕傲之一,底蘊深厚。
陸建國擔任贛榆區教育局局長,已有1年半多,此前,他擔任過鄉鎮長、書記,2016年10月底,一天教師沒做過的他,“跨界”做了教育局局長。去年5月,他的一次内部講話流出,一夜之間,他被推上了輿論的風口浪尖。
一年多過去了,如今,這位曾經備受争議的教育局長,他在地方做了哪些教育嘗試,他腳下的那片土地上,鄉村教育是一種怎樣的生态,他又有一些什麼樣的思考呢?
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帶着這些問題,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走進贛榆,試圖通過解剖這個地域的鄉村教育演變,探尋中國鄉村教育的發展路徑。
城鎮化與教育不均衡
在贛榆區,80%的學校在農村。和中國的大部分農村一樣,這些學校有相當數量的學生是留守兒童,由于家庭條件所限,他們多數都由爺爺奶奶帶大。在城市打工的父母體驗到城市文明,卻又很難融入城市,他們會把内心對城市生活的向往寄托到子女身上,望子成龍的渴望會更為強烈。
當過6年鄉鎮書記的陸建國告訴記者,鄉村空心化的問題,是城鎮化進程的一種表現,在相當長的曆史時期内,這是不可逆轉的大趨勢。“城市文明畢竟是更先進的文明形态。大多數農民進城,很大的原因是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品質,其中重要一點就是孩子的教育”。
通過實地走訪贛榆區的多所中心小學、村小,以及幼兒園,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發現,雖是蘇北欠發達地區,但贛榆一些鄉村學校的校舍建設,并不亞于記者采訪過的部分省會城市的中小學。而且,由于農村地廣,學校面積、操場等活動場地都比城市的寬敞許多。這背後,是地方黨委政府對教育的重視。當然,也還有一些村小和教學點,硬件上尚有需要提升之處。
“在我們鄉鎮,最好的房子大都是學校,學校建得很漂亮。”連雲港市塔山中心幼兒園園長劉永英說。可是,在硬件條件相對較好的同時,幼兒園在師資力量的配備上還存在着不足,在編教師較少,教師的專業水平不足,教師年齡結構呈兩極分化趨勢。
鄉村教師的總量及結構性短缺,以及鄉村小學的萎縮,是目前鄉村教育的短闆和痛點,帶有一定的普遍性。位于贛馬鎮的楊莊小學,距離鎮區和城區都不遠,以前是一所完小,現在已經變成一個教學點。楊莊小學在生源高峰時有12個班級,學生有四五百人。最近幾年,随着一些農民到鎮上或城裡買房子,學校學生規模萎縮,現在隻有兩個班級,44名學生。9名教師堅守在這裡,其中3名教師即将退休。校園裡有些冷清,即使下課時,18畝大的校園也顯得很空曠。
推進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發展、均衡發展,是各地教育部門的努力方向。要解決這個問題,首先要打通編制崗位、職稱設置、鄉村補貼等方面的一些關鍵節點,為此,贛榆區2017年先後出台了區管校聘、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系列文件,在城區學校之間組建了六大教育集團,推進22所學校結對共建,并組建了9個教育共同體,嘗試打破學校行政隸屬關系,以強帶弱,實現優質資源共享,從而整體推進區域教育優質均衡發展。
但是,陸建國也發現,學校在硬件上的均衡相對容易實現,師資力量、管理水平等軟件上的均衡提升,尤其是優質師資力量的均衡配置,由于總量有限,短時間内很難實現,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要留住人,教育是很重要的支點。”中國教育在線總編輯陳志文認為,教育的核心是質量,但對老百姓來說,教育評判的标準就是分數和升學率,怎麼辦?
不能把城市教育模式套用在鄉村教育上
陳志文認為,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發展,是教育公平的應有之義,但是,如何保證質量,卻是一個問題,因為作為質量監測手段的統考,在義務教育階段比較敏感。尤其是小學階段,由于缺乏統一有效的衡量尺度,教學質量如何,變成一個複雜的問題,因此有人說,教育“就全憑老師良心了”。
對于這個問題,陸建國說,對質量的理解有兩個層面,一是人的終身發展層面,一是教學質量層面。就第一個層面而言,教育要注重學生的長遠發展,遵循規律,不能拔苗助長;第二個層面,強化教學質量,讓孩子紮實掌握文化知識,考所好大學也非常重要。
陸建國舉了兩個例子:一是去年北京文科狀元熊軒昂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他這樣家長是知識分子,又在北京這種大城市的孩子,能享受到得天獨厚的教育資源,農村地區的孩子,則越來越難考上好學校;另一個是冰花男孩王福滿,在雲南魯甸轉山包小學讀書,一個留守兒童,在那樣一個條件簡陋的鄉村學校,他最想去的地方就是北京,他的夢想是考一所好大學,長大當警察和科學家。
“你數學是體育老師教的吧?”這在網絡上是一句戲谑之語,可是在很多鄉村小學,這卻是堅硬生澀的現實。陸建國說,中國龐大複雜,城鄉之間、區域之間,千差萬别,就教育資源而言,既有北京海澱區這樣的一線城市教育高地,也還有許許多多的鄉村學校資源仍然匮乏。這就是中國的現狀。因此,頂層設計需重視這些差異性,在政策制定上,既要強調一緻性,又不宜一刀切,應給基層留有彈性空間。而基層教育工作者,在城鄉資源失衡的情況下,如果完全把城市教育模式套用在鄉村教育上,也屬不接地氣。
近幾年,讓贛榆區黑林中學語文教師劉豔最苦惱的是,學校的優質生源越來越少,因為很多好學生都被私立學校招走了,“好學生都被招走,老師再厲害也培養不出更多好學生。”為此,黑林中學要求教師要經常家訪,“承包到戶”做學生家長思想工作,希望能夠留住好生源,“去年隻走了13人,是最好的一次”。
陳志文認為,這一現象背後,還是教學質量問題。公辦學校各種限制比較多,尤其是在招生與考核上,民辦學校則比較靈活,所以,民辦學校在教學質量上容易占上風,家長為了孩子考個好大學,就會選擇民辦學校,這一方面造成了公辦學校的萎縮和資源閑置;另一方面,也增加了老百姓的教育支出。而要保證教學質量,适當适度進行學業水平檢測,是一個重要手段。
從2017年開始,贛榆區教育局在全區中小學中,強力推行“閱讀 寫字 演講”三項工程,甚至将閱讀單獨納入學業水平檢測,以促進學生加大閱讀量,拓寬知識面。陸建國認為,這三項工程,既有利于提高教學質量,也有利于學生長遠發展。
陸建國局長還推行了另外兩項“與衆不同”的工作:
一個是推廣鞠躬禮。教育局團委先在縣城一所小學搞試點,在學生之間、師生之間,開展鞠躬禮推廣活動。局團委和學校還專門拍攝了短視頻,将不同場景下,是适用15度、45度,還是90度鞠躬禮,進行了詳細示範。對此,陸建國說,中華民族是禮儀之邦,可是,現在看日韓影視劇,卻發現在禮儀修養方面,我們确實比日韓差了一些,現在的00後、10後,十年二十年後,将成為中國的中堅力量,他們的文明修養,決定中國人的文明程度。他的計劃是,以鞠躬禮為突破,先試點實踐一個學期,然後,再逐步推廣到全區中小學。
另一個是電影推薦。陸建國親自篩選了15部電影,推薦給學生觀看,其中12部是勵志類,或愛國題材的,如《肖申克的救贖》《摔跤吧,爸爸》《紅海行動》。還有3部電影,是他專門推薦給高中女生觀看的,分别是《飓風營救》《黑暗來臨》和《殺破狼—貪狼》,之所以推薦這3部電影,是因為他覺得現在很多女孩韓劇看多了,天真爛漫,不知道這個世界光明之外,潛伏着黑暗和危險。最近幾年中國女孩海外留學遭遇意外,是慘痛的教訓,“她們要認識這個真實的世界,學會自我保護。”他說。
怎麼留住鄉村教師
目前,贛榆區1萬多名在職教師,4000多名退休教師,教師的工資福利支出,占全區可用财力的80%左右。整體來看,當地教師的收入水平,在當地工薪階層中,和公務員基本相當,屬于中等偏上。
但是,鄉村教師的生活條件,相對還是比較辛苦的,尤其是一些偏遠村小、教學點的老師,居住條件比較簡陋。陸建國講到他調研到的故事:一個大學生,考編後分配到一個鄉村小學。學校裡一個暑假沒人打理,院子裡雜草叢生,母親送孩子到學校後,看到荒蕪頹敗的校園,破破爛爛的宿舍,當時眼淚就下來了,轉身就要把孩子帶回家,說這書我們不教了。
“中國人最講究安居樂業,現在的年輕教師百分之七八十都是女孩子,住在村小,房間破破爛爛,既不安全,也不方便,刮風下雨提心吊膽的,在那樣的環境下,怎麼能安心教學?”他說。
去年,在政府大力支持下,贛榆教育局實施了“六有安居工程”,計劃用兩年時間,投入2000萬元在全區建設400間宿舍,内有衛生間、熱水器、空調、有線電視、網絡,以及防盜門。一個房間,住兩到三人,硬件配置達到三星級賓館标準。
去年9月,全區已有338名教師入住統一命名“裡仁居”的六有宿舍。連雲港厲莊小學教師馮蓉就是338名教師之一。從江蘇大學畢業之後她就來此教書,因為老家在淮安,她隻能住在學校。當時,學校條件有限,安排她住在辦公樓——這是一棟上世紀90年代的老樓,10多個女教師擠在一個教室裡,别說洗澡了,連夜裡上個廁所都要下樓去幾百米遠的廁所。這一切都在去年9月發生改變,馮蓉住進了“裡仁居”,3個人一個房間,她感受到從未有過的“歸屬感”。
安居之後,陸建國又開始考慮年輕單身教師的安家問題了。
鄉村教師由于平時工作生活環境相對封閉,社交面窄,工作幾年後,一晃就成了大齡青年。陸建國認為必須“解決他們的婚姻大事”。去年年初,由教育局牽頭,會同團區委、婦聯等單位,一年開展兩次青年聯誼活動,在全區機關事業單位,以及金融、供電等國有企業中,篩選單身青年,搭建平台,讓他們與教師們有一個接觸交流的機會。到現在,聯誼活動已經搞了3期,4對年輕人牽手成功。
愛是可以傳遞的。陸建國說,教育局和學校盡可能地給予教師以關愛,相信他們會把這份愛,傳遞給成千上萬的鄉村孩子們。
與此同時,區教育局對于個别師德師風不良的教師,處理也是相當嚴格的。2017年以來,已有多位老師,因為有償家教問題被從嚴處理。對這個問題,陸建國指出:“教師是個自帶光環的職業,教師隊伍整體很好。但是,也有極少數教師,對教師這個職業内心缺乏敬畏,違紀甚至違法,所以,我們對教師,既要厚愛,也要嚴管。”
無疑,鄉村教師的整體素質,對鄉村教育的質量和孩子的未來起着決定性的作用。
德育鑄魂,生态賦能
“教育的使命是立德樹人,可是,立德樹人不僅是學校所能完成的。”陸建國認為,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三者必須形成閉環,良性互動,同頻共振,才能真正把孩子培養成人成才。而對于未成年人來說,他們接觸社會相對較少,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就顯得尤為重要,這兩者之間,家庭教育是一個更大的短闆,大部分家長在孩子成長過程中,都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困惑,缺乏正确教育引導孩子的基本常識。
有鑒于此,從去年3月開始,贛榆區教育局組織實施了“懷仁”家庭教育大講堂活動,一年6期,每逢單月的第四周周六,由教育局聘請國内知名兒童教育專家、心理學家,開設講座,免費向家長開放。一年多下來,“家庭教育大講堂”在城區已經舉辦了7期,在鄉鎮舉辦了5期,已有六七千家長聽過講座。而且,每次專家講座,教育局都會錄制視頻,提供給全區中小學,以供學校召開家長會時,放給家長看。“尤其是農村家長,更需要家庭教育方面的知識。”陸建國說。
“今年暑假,我們準備在鄉鎮中小學,針對留守兒童,嘗試開展假期服務,采取老師、學生雙自願原則,盤活學校教育資源,為鄉村留守兒童開展藝術體育類服務,這一塊是農村學生的短闆。而且,暑假期間,很多留守兒童爺爺奶奶管不了,基本處于無人管束狀态,很容易混在網吧遊戲廳等場所,對孩子成長不利,還會發生安全問題。”陸建國說。據了解,自去年開始,贛榆教育局已經在所有中小學開展了“留守兒童家訪全覆蓋”活動,要求各個學校,要針對留守兒童、孤兒等,定期開展家訪活動,了解他們的家庭生活狀況。
德育鑄魂,生态賦能。這是陸建國的教育理念。
接受采訪時,陸建國說,正确的理念、務實的操作和良好的态度,應該是鄉村教育發展萬變不離其宗的核心要義。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李超 李潤文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