焚書,于個人而言,是有辱斯文,放在國家層面,則可造成文化斷層,危害性就能有這麼大,這樣的大壞事,大家普遍認為,隻有暴君秦始皇才能幹的出來,又跟推翻秦朝暴政的大英雄項羽有什麼關系呢?要回答這個問題,就得從秦始皇為何焚書談起了。
一:郡縣還是分封, 的确是個難題
焚書是曆代儒生扣給秦始皇的大帽子,然而,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那,這事兒就跟儒生沒有半點關系嗎?隻能說,這個儒生的紅眼病犯得很不是時候啊。
秦王二十六年(前221年),時年39歲的秦始皇兼并六國,統一天下,統一之後,如何對天下進行有效的管理,成了擺在案頭,急需解決的問題,為了解決這一問題,秦始皇特地在鹹陽宮中,召集諸大臣商議,當時大臣們分做兩派。
圖1 王绾[wǎn](生卒年不詳),秦國丞相
以丞相王绾為首的一派認為:治理天下,需要沿用周朝的分封制,封子弟為王,從此諸夏親昵,家國一體,江山一定會牢靠的不得了。
丞相王绾的建議還得到禦史等人的贊同,可以說,朝廷三公以及諸多大臣基本上都站在王绾這一邊,認為分封才是管理天下最好的方法。
然而其時主掌法律的廷尉李斯卻提出不同的意見,他的意見很簡單,說白了就是:必要的時候,親戚也靠不住,還是推行郡縣制,将江山抓到皇帝手裡,實施中央集權比較穩妥。
郡縣制由來已久,其中縣起源于春秋,本為管理新征服的地區;郡則起源于戰國,最初是設置在邊境的軍事要塞,二者雖然一個民用,一個軍用,但共同點是,無論縣令還是郡守,地方長官都由中央直接委派,職務不世襲,隻對中央負責。
圖2 秦初置三十六郡和内史
不世襲就無法形成龐大的家族勢力,隻對中央負責,有利于中央集權,戰國中後期以後,郡與縣才合成一套制度,在各國興起,成為管理天下一種有效的模式。
從這個層面講,李斯的建議是很符合曆史發展潮流的,因此,秦始皇經認真考慮之後,采納了李斯的建議,于是:“分天下以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監”。(《史記》)
郡縣制因此大行天下,當時秦共設三十六郡,約一千餘縣,以後兩千年來,雖然或有更名,或有增減,但大緻都是這個模式,換湯不換藥而已,秦始皇對中國曆史的貢獻就能有這麼大。然而,僅僅九年之後,就有人看不下去了,不是别人,不甘寂寞,紅眼病發作的博士淳于越。
圖3 秦始皇(前259年—前210年),嬴姓
二:博士的紅眼病能“害死”人
秦朝的博士不比現在的博士,不是學曆,而是一種學官,六國時就有,秦始皇沿用了下來,其職責相當于政府的顧問,有“不任職而論國事”的權力(《鹽鐵論》)。
始皇帝三十四年(前213年),其時郡縣制推行九年之久,秦始皇已經車同軌,書同文,南平百越,北驅匈奴的戰役也進展的比較順利,管理天下如此頗有成效,秦始皇心裡自然非常開心,開心怎麼辦?這天鹹陽宮中置酒,與諸臣歡飲,歡飲之際,博士仆射周青臣執酒為始皇帝壽,盛贊秦始皇的功德,其間很說了幾句郡縣制的好話,就讓周青臣的下屬,齊地很有名的儒者,博士淳于越狠狠的鄙視了一把,站出來說了,曰:
“臣聞之,殷周之王千馀歲,封子弟功臣自為支輔。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患,臣無輔弼,何以相救哉?事不師古而能長久者,非所聞也。今青臣等又面谀以重陛下過,非忠臣也。”(《史記》)
1:郡縣制是錯誤的;
2:周青臣卻認為這套制度英明無比,已經足以說明,他是個大大的奸臣。
圖4 秦代官制簡表
需要說明的是,淳于越批判郡縣制的理由,跟九年前丞相王绾的觀點大同小異,而九年前淳于越已經當了博士,有讨論國事的資格,比如,秦始皇的“皇帝”二字,就是他們這批博士讨論出來的。所以,當年王绾與李斯之辨,淳于越不可能不知道。李斯已經批判過,而且朝廷内部已經達成共識,如今淳于越又舊話重提,到底什麼企圖?
第二層意思才是關鍵,攻擊自己的上司,博士仆射周青臣,文人自來就有相輕的毛病,淳于越更是到了極緻,他就是看不起自己的上司,紅眼病發作起來,都有點喪失理智了,因為這天并不是議政的時候,隻相當于一場宮廷酒會,就在這場酒會上,你跳出來攻擊已經執行九年的國策,并借此攻擊自己的上司,難道真是心憂天下嗎?
對任何一個行政系統而言,讨論的時候你可以暢所欲言,甚至可以罵娘,可一旦形成決議,就要心往一處用,勁兒往一處使,才能形成凝聚力。
如今淳于越這麼不講究,秦始皇當然很惱火,便将此事交給已經升任丞相的李斯處置,将反對郡縣制的人交給推行郡縣制的人處置,秦始皇無非向諸臣子表明,他推行郡縣制的決心,李斯對此心領神會,看待淳于越的問題,就有了點别的認識,什麼認識?
圖5 商鞅變法
三:焚書還是藏書,這是個問題
秦自商鞅變法之後,已經形成的政令堅決不允許私下裡讨論,否則就是“梗令”,是一種需要嚴厲打擊的行為。
如今,淳于越跳出來指責推行九年之久的國策,“梗令”的嫌疑更加明顯,當然需要嚴懲,然而,他攻擊郡縣制依據是哪裡來的?
很明顯,春秋戰國以來,流傳下來很多種學說,關于治國,就有很多種理論,莫不是各說各理,甚至互不相容,如果繼續放縱他們發展下去,很容易造成思想上的混亂,人心亂了,隊伍還怎麼帶。
于是,帶着深深的責任意識,李斯給秦始皇上書,很明确的告訴秦始皇,思想不能統一才是天下禍亂的根本,而要統一思想,隻有兩個辦法:
1:焚書;
2:讓老百姓“以吏為師”(《史記》),即上官辦學校,學習朝廷審核通過的教材,如李斯的《倉颉篇》,趙高的《爰曆篇》以及胡毋敬的《博學篇》等。
秦始皇深以為然,焚書就這麼開始了,當然,他的焚書并不是拿起來就燒,而是很有講究的。
圖6 《史記·秦始皇本紀》載李斯所獻“别黑白而定一尊”之萬世國策
表面上看,秦始皇焚書有兩個步驟。
第一步:焚書令下達三個月之内,民間藏書一律上繳,如有私匿不交者,黥為城旦。通過法令吓唬老百姓,三個月内,把藏書都交上來,交上來幹嘛?
第二步:六國史書、《詩》、《書》以及諸子當中與法家思想背道而馳的書籍一律焚毀,但醫藥蔔筮種樹等技術類書籍不少;
意思很明顯,收繳上來的藏書,由專業部門分門别類,區分好之後,才可将一些違禁的書籍燒掉,而這些對書籍進行分門别類的專業部門是誰?
隻能是博士以及他們的弟子,因為他們就是研究學問的,别看秦朝隻有七十個博士,可這些博士,都是秦始皇統一天下時,從各國征召來的名滿天下的學者,都是一個地區,乃至一個國家的學術帶頭人,每個博士手下都有不少學生,一個個的加起來,一定是一筆龐大的數字。
就這些個博士以及他們的弟子,在焚書事件當中的作用,難道僅僅是審定收繳上來的書籍嗎?當然不是,為了照顧他們的情緒,秦始皇還專門有一道诏令,即:博士藏書可以不燒。
圖7 秦時期全圖
沒有數額限制,還叫這些博士審書,每個人找幾個珍本,複制幾本秘籍,誰能挑出毛病?而這些書最後都去了哪裡?
有幾個博士将他私藏起來,如七十個博士當中的伏勝,就把尚書私藏起來,一直留到了西漢立國,成了尚書專家,并因此當上董仲舒的老師。自然還有人老老實實的交給朝廷,成為府庫珍藏,被朝廷統一保管。
從這個層面看,秦始皇哪裡是焚書,倒是為民間珍本的搜集整理做出了卓越的貢獻,當然,這項工作也沒進行多久,三年之後,也就是始皇帝三十七年(前210年),秦始皇巡行途中,于沙丘駕崩,秦朝的焚書自然就此終止。
這次焚書,收繳上來的書籍到底有多少呢?前207年,劉邦領大軍攻入鹹陽,進鹹陽之後,諸将都争搶金銀财帛,唯有蕭何,到宮中,将府庫中保管的法律條文、地理圖冊、戶籍檔案等文獻書籍,全部取了出來。
據說這些書籍,當時蕭何就拉了十車,府庫中書籍有多少已經可想而知。當然,蕭何比較務實,選用的都是些實用的資料,從這個層面講,他也對保護書籍起了一點作用,因為他哪裡想到,不久之後,有關于書籍的災難才真正來臨了。
圖8 項羽 (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名籍,字羽
四:項羽焚書,一根竹片都不留下。
項羽焚書,還真的無話可說,隻能從中看出他的簡單、粗暴。劉邦進鹹陽後,是開心了幾天,然而張良、樊哙等人不幹,認為他還沒有争奪天下的本錢,因此,必要的面子工程還是得搞一搞的。
劉邦聽取了他們的建議,依依不舍的推開左擁右抱的美人,起來之後就連續發布命令,守關,封藏府庫,整頓治安,恢複秩序。劉邦的做法頗得人心,鹹陽老百姓本來都願意以他為主的,然而,老百姓開心了沒幾天,項羽來了。
項羽是楚國人,而楚國,自認為被秦國欺負的最厲害,因此,對秦國尤為痛恨,一見到秦人,以及秦人的東西就兩眼發紅。
出于這種狹隘的心理,項羽進入鹹陽後,就做了件很不人道的事,殺了已經決定投降的子嬰一族,之後一把大火燒掉秦人經營三百餘年的鹹陽,大火整整燒了三個月,所謂火燒昆崗,玉石俱焚,這一把火要比秦始皇焚書時期的火大得多,到底燒掉多少書籍,沒有具體統計數字。
這樣一比較,秦始皇和項羽,誰才是焚書的罪人,好像是可以一目了然的,清朝桐城派學者劉大櫆在《焚書辯》當中說:“書之焚,非李斯之罪,而項籍之罪也。”
文:斯文卿相
參考文獻:《焚書辯》《史記》《鹽鐵論》
文字由曆史大學堂團隊創作,配圖源于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