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微博熱搜上一個叫《讨價還價挨打法》的小視頻,收獲了無數的“哈哈哈……”
這天,六歲的小弟弟犯錯了,媽媽拿起棍子就要修理。于是,母子間展開了一場讨價還價的“挨打拉鋸戰”。
帶着台灣口音的小弟弟各種說辭——“你看人家在發抖啦”、“用手打就好了,放下棍子啦!”、“輕輕地醬樣子打”……
經過幾個回合的對決,小弟弟利用讨價還價的迂回戰術,成功地将原本棍棒加身的處罰,弱化成了手掌上媽媽不耐煩的一巴掌,然後乖巧認錯。
網友們紛紛圍觀,大贊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真是非同一般。
笑過之後,不禁驚歎于這位小弟弟靈活的應變能力和超強的表達能力。
馬雲曾說:成功靠的是高情商,這個世界上會做事的人很多,但會說話的人卻太少。
會表達的孩子,往往能為自己争取更多的關注和支持,從而赢得更多成功的機會。
會表達的孩子得到的關注和支持,往往會比别人更勝一籌。
知乎上有網友分享了兒子的趣事:
早上叫兒子起床上學,時間很緊,媽媽的語氣不免生硬。
兒子回答:“我肚子痛死了,今天不想上學。”
媽媽生氣了:“痛什麼痛,我看你是裝的,你又想找理由不上學!”
兒子一下子坐起來,理直氣壯地說:“你又不是我,你怎麼知道我肚子痛不痛呢?我就是肚子痛呀!”
媽媽一時無語,隻好上前溫柔地安慰。
孩子的反駁強硬在理,他敢于說出自己的想法,懂得充分表達自己的感受。
當孩子能準确和勇敢地表達自己的想法時,才說明他們真正“會說話”,有了較強的表達能力。
父母的溝通方式直接影響着孩子的處世方式。
這樣的家庭能養出自信而勇敢,善于“說出來”的孩子。
在以後的成長當中,必定能勇敢、充分地表現自己,争取到比别人更多的成功機會。
我兒子六六三歲半時,偷吃彩虹糖怕被發現,躲到外婆的衣櫃裡惬意品嘗。
第二天,外婆發現衣櫃裡有螞蟻穿梭,尋迹而去發現衣櫃的邊緣沾着許多彩色的不明物質,看了半天還是不得其解,隻得叫過六六問他這是什麼?
六六站在外婆面前,探頭看去,發現是自己的戰績,眼珠子一轉,開始說道:“外婆,我告訴你呀,這是外星人來過的意思。你看,這紅色的代表火,是熱的,會燃燒,這黑色的呢,是火燒過後的痕迹,然後這綠色的呀,是代表生命……”
我們聽得雲裡霧裡,一時竟然忘記了追究他的錯誤。
一場衣櫃吃糖的處罰瞬間硬生生地演變成了“科普演講課”,孩子用快捷的反應和巧妙的語言表達,加上平時的知識積累,成功地“規避”了 一場挨揍的風險。
孩子要在把一件事說清楚或者找各種理由回避與家長的沖突時,他的腦子在飛快地調動着所有的信息,這是一種身、心、靈綜合力量的調配,我們要細心地呵護與促進。
孩子能明确自己的喜怒哀樂,會通過語言、動作、眼神等表達出來,而不是一味地“話多”。
孩子在與家長産生矛盾時候,他們會用精準的語言和表情、動作表達自己的情感和要求。
這正如前面提到的那個“讨價還價挨打法”中的小弟弟,就是一個會表達的孩子。
這天,“娘娘”孫俪忍不住心中的喜悅,發了條超暖的微博:
女兒小花和兒子等等為音樂劇中的女主比不比媽媽漂亮發生争執,兒子随後給了她一封信。
兒子在信中用“I LOVE YOU”的英文表白加一顆大大的愛心,急切而深情地表達了自己對媽媽的感情。
瞬間暖化了媽媽孫俪的心!
很多孩子隻會通過大哭大鬧來發洩自己的情緒,而不會通過适當的方式來表達情感,這樣不利于表達能力的增長。
等等這樣積極表達自己情感的孩子,未來總是能收獲滿滿的成功機會。
學會說話、學會表達是人與人交往的工具,特别是素質教育的今天,擁有良好的口才和溝通能力,才能更好地适應社會需要。
家庭是孩子最基礎的成長環境,在培養孩子表達能力的時候,下面這些方法,可以給父母們提供實質性的幫助。
1、抓住生活的小契機,讓孩子願意說
創設有利于孩子表達的語言環境,給予用心的傾聽和回應。使孩子有話敢說、有話願說。
我表姐家的孩子是個“小話痨”,無論到了哪裡,一有疑問就會大膽提問。我特别好奇,孩子是怎麼培養的。
有一次,表姐正在做飯,孩子拿着繪本來進到廚房,開啟十萬個為什麼。表姐立馬關掉竈頭的火,蹲下來耐心地給孩子進行講解。
我一下子就明白了,哪裡來天生會說話的孩子,隻有會教育的父母。
當孩子想和你說話的時候,家長得放下手上的一切事情,認真地傾聽,并及時做出回應。
讓孩子感覺到你的理解和對他的重視,從而增加表達的信心和勇氣。
2、良好的家庭氛圍,讓孩子敢開口
羅靜博士認為:說話,尤其是自由地說話,并且得到父母的積極回應,對孩子而言,如同呼吸、如同生命一樣重要。所以,請永遠、永遠不要阻止孩子說話。
紀錄片《零零後》的導演張同道說起他與兒子的故事。
和很多父母一樣,當兒子展現出對鋼琴的愛好時,他也以最大的熱情為兒子買了鋼琴,請了老師。但是學了一段時間之後,兒子哭喪着臉說:“爸爸,我不想學了。”
作為父親縱使内心有一萬個不情願,但他還是以理解的态度對兒子說:“你要是實在不想學我不會勉強你,但是你要想清楚是不是真的要放棄?”
父親對兒子的尊重和理解,讓兒子原本強硬的心理一下子柔軟下來,說:“那我再堅持堅持看看。”
一段時間後,兒子又找到父親說:“我想清楚了,還是決定放棄學鋼琴。”對兒子最後的決定,張同道選擇了尊重,并沒有強硬地要求兒子一定要堅持到底。
他說:“父母都想孩子好,那麼讓孩子按照他的本性去成長才是好。”
因為平日裡的父親對孩子的教導,當孩子遇到問題,敢于和父母溝通,說出内心最真摯的想法。良好的家庭氛圍,是孩子和父母積極溝通的第一步。
美國心理學大師約翰戈特曼在《培養高情商的孩子》 一書裡說:父母對孩子的回應程度,決定了孩子的情商高低。
3、豐富孩子的生活經驗,使孩子有話可說
有意識地豐富孩子的生活内容,幫助他們積累生活經驗,如引導他們觀察大自然中的日出日落、春夏秋冬,接觸各地的人文曆史……
知名演員李亞鵬作為嘉賓參加《朗讀者》節目時提到,為了培養女兒李嫣的興趣和增長知識,一年24個節氣,每一個節氣,他們全家都會去到十三陵水庫的湖邊選擇一個固定的地方,做水溫測試,空氣濕度的測試等,并讓女兒做了詳細的記錄。
這樣的堅持持續了七年。
不少網友紛紛點贊,這種高質量的陪伴,豐富的生活節目,才是養出一個自信、有話可說孩子的根本。
“讀萬卷書,不如走萬裡路”。
帶着孩子走出去,讓孩子有豐富的生活積累,才能真正地做到“有話可說”。
我們要把握好孩子每個生長發育期的時機,因勢利導,因材施教。
幫助孩子培養出優秀的表達能力,從而讓孩子在未來獲得更多成功的機會。
—END—
歡迎大家關注我的頭條号&公衆号——羽木舒親子育兒,記得留言哦!
作者簡介:海晗,七零後族群,筆耕多年,第一代企業文化人、ACI國際認證心理咨詢師、中醫小兒推拿師、國家二級公共營養師。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