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以數治稅時代稅務是真的牛

以數治稅時代稅務是真的牛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9-11 19:05:55

以數治稅時代稅務是真的牛?聯合發布:中國人民大學數字稅收研究所,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關于以數治稅時代稅務是真的牛?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參考一二希望能幫到您!

以數治稅時代稅務是真的牛(企業端以數治稅建設發展中的問題和解決方向)1

以數治稅時代稅務是真的牛

聯合發布:

中國人民大學數字稅收研究所

畢馬威企業咨詢

前 言

以數字化形态開展稅收征管工作是近年我國現代化稅收征管體系建設的主要路徑。迄今為止,我國稅務機關已經做了大量的頂層規劃和整體建設,但由于稅收征管涉及到稅企雙方,因此在征管體系現代化目标實現道路上,還需要企業端的稅務工作配合銜接,協同發展。

企業端的稅務管理在“以數治稅”的建設理念指導下,面臨怎樣的困難和問題?如何定位、如何發展?現階段看,主要是缺乏體系化的研究和規劃以及缺乏相應的實踐經驗總結。目前,企業端在業務實踐中已遇到諸多問題亟待解決。

為了更好地支持該領域的建設發展,自2022年開始,我們組織多方專家、學者開展了大企業稅務管理數字化發展研究,結合當前經濟環境和企業稅務管理現狀,共同探讨研究企業端稅務管理數字化發展路徑問題。報告就專項調研及各方專家的觀點意見,綜述總結以期為後續研究提供支持。

研究期間,與實務界專家探讨了企業端“以數治稅”建設發展中遇到的關鍵問題。實務界專家結合前期的實踐經驗和教訓,共同研究提出解決問題促進發展的關鍵措施。

企業端“以數治稅”建設發展中的問題

衆多企業遇到的問題雖然具有一定的個性特征,但他們的共性特征卻更為顯著。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企業在稅務管理數字化領域大多處于起步階段,同時面對統一的稅收征管環境變化和相同的經濟環境變化等同質性因素時,就會産生相似的問題。報告對領先實踐企業所面臨的典型發展問題進行了綜合總結,主要有以下幾項:

企業内部管理者的理解認知不足

雖然,大多數企業都在整體觀念上認識到企業稅務管理數字化建設對實現企業端“以數治稅”目标具有重要意義。但除了稅務管理人員,大部分企業内部從管理層到執行層,再到其他涉稅不同角色,對于稅務數字化的認知還不一緻。而且對于不同企業的稅務管理人員,他們對該項目的認知也存在差異。

整體來看,有些管理者尚未充分認識到稅務管理數字化轉型的價值和内涵,有些直接執行者尚未明确理解該項目的具體内容和工作特點,導緻其他相關部門的工作人員對稅務管理數字化的重視程度産生偏差,從而阻礙了企業稅務管理數字化轉型。

具體來看,有些管理者将建設的首要目标放在縮減人力、提高效率上,并未考慮稅務合規的重要性;有些管理者認為,由于稅務的個性化處理很多,或者各地執行口徑差異很大,導緻稅務管理系統建設無法支持稅務管理的要求;有些管理者認為目前人工可以處理相關工作,沒有實現數字化管理的必要;有些管理者認為稅務機關會做更多的建設,不需要企業再進行建設。

企業稅務數字化不僅會涉及到企業内部财務部門的财稅人員,還會涉及到各業務管理部門和相關的涉稅人員。亦如此前領先實踐經驗中的總結,管理層重視對于稅務數字化建設意義重大,反之,思想認識不充分、不一緻,會嚴重影響稅務數字化的轉型發展。

稅務管理數字化建設的資源投入不足

企業在繳納稅金之前,首先應考慮的是企業在履行其納稅義務時的成本,相對于增加收入的視角,企業對稅務成本的重視程度較低。同時,稅務管理數字化的目标也應當優先考慮合規和效率等問題,其次才是價值創造,因為價值創造過程所需的時間相對較長,容易導緻企業端在準備開展該領域建設時,資源配備上相對克制,或者投放不足。

基于上述原因,既便是大型企業,在稅務管理升級發展的資源分配上也會存在許多矛盾,任何企業都希望通過較小的資源投入就能夠實現目标,但企業在稅務管理數字化轉型的過程中會耗費大量資源。雖然稅務管理的複雜程度總體上與企業規模成正比,但對于非特大型企業,比如一般大型或者中等規模企業,在處理某些業務時所面臨問題的複雜程度與特大型企業較為相似,因而消耗的資源也是巨大的。此外,在稅務的數字化建設上,資源投入與企業規模也并非完全正向的線性關系,特别是在新冠疫情持續影響下,企業經濟形勢普遍不夠理想,導緻企業并不會使用大量的資源在内部管理上,從而阻礙了企業稅務管理的數字化進程。

稅務管理數字化建設的方案工具缺乏

稅務數字化轉型既涉及産品工具的選擇,又涉及完整解決方案的适配。除了特大型企業具備充分的業務和技術團隊以及相關的資源配備,可以自行開發建設外,大部分企業都需要對接外部供應商,采購标準産品進行應用。

實踐中,目前國内市場上針對稅務管理數字化建設提供解決方案的供應商數量不多,供應能力也不能完全滿足企業的需要。盡管許多傳統的外部服務機構在技術應用領域非常成熟,具有一定權威,但也存在着缺乏稅務專業基礎能力的問題。同時,由于該領域還面臨着長期建設積累不足,特别是人才的積累和沉澱都較為欠缺,因此,外部服務機構在響應稅務管理的複雜情況時,提供的産品和服務就顯得有些力不從心,也無法形成具有針對性的稅務數字化解決方案。即使聯合專業咨詢機構也可能因為雙方協同融合不足,從而無法形成一體化的服務能力。而對于個别具備業務和技術綜合能力的服務者,因其品牌知名度不夠,銷售推廣渠道少,暫時也無法形成大規模的整體供給能力。

稅務管理數字化建設缺乏監管支持

如前文所述,作為征、納關系的一方,企業稅務管理數字化建設是我國稅務數字化建設的有機組成部分,在我國稅收征管體系現代化建設的内容中不能缺席。但目前,稅務機關着重開展自身建設,尚未充分重視企業端稅務管理數字化建設的價值。在某些急需支持的領域,暫未有所作為,例如:

1

暫未實現發票信息的全面開放。發票作為經濟活動中收付款項的憑證,具有承載信息量大,應用場景多的優勢,在企業管理中發揮着“黏合劑”的作用。然而,目前企業開具或收取的發票,無法獲取來自稅務機關的全量發票信息,稅務機關并沒有将全部數據開放給企業,從而大大影響企業稅務管理數字化應用成效。

2

暫未實現直連電子稅務局報送數據。由于各地稅務機關均未開放“稅企直聯”接口,因此企業管理稅務數字化發展仍差“最後一公裡”,無法實現企業納稅的一鍵申報。據測試如果一鍵申報打通,與之前相比可以節省申報時間達到90%以上,申報準确率達到100%。

3

暫未開放稅務機關風險評估的要點内容。目前,稅務機關反饋至企業的都是稅務風險評估的結果。雖然企業端風險評估體系與稅務機關存在顯著差異,但是對于關鍵風險點的定位和關注是相通的,公開稅務風險點,有利于企業對照改進,從而更好更快的提高納稅遵從度。

解決上述問題的綜合建議

針對上述總結的共性問題,結合我國企業稅務管理的實際狀況,提出以下幾方面整體性地解決建議。建議不僅提供給企業稅務管理者參照執行,也呈報至監管機關,表達企業端發展的期待,同時還包括高校教育機構、服務機構等第三方組織。以期綜合各方能力解決發展中的關鍵掣肘。

建議監管機關明确企業稅務管理數字化在征管體制改革中的合理定位

在深化征管體制改革的建設道路上,數字稅務、智慧稅務的建設藍圖正逐步清晰。稅務部門在形成稅務管理“半環”的同時,也要促進中介、企業形成和完善稅務管理的另外“半環”,通過發揮“全電發票”、電子稅務局等新技術的“黏合劑”作用,推動稅企兩端形成面向稅收管理的完整閉合“内環”。在此基礎上,還需進一步緊密聯系相關各方,積極推動面向政府和社會管理的稅收管理“外環”的建設,從而形成全社會廣義的稅務管理“閉環”。

在這條發展路徑上,除了稅務機關外,企業以及參與企業稅務管理數字化建設的服務機構都将發揮重要的作用,同時也必須由參與稅收活動的相關人員共同努力,才能夠構建完成智慧稅務的閉環。如果沒有促進企業稅務管理數字化能力的發展,而是單純地完成稅務機關端的建設,希望事前就能夠深入到企業交易内部,進行稅務動态監管,這種不切合實際的想法就如同空中樓閣。隻有共同建設稅、企兩端,并在提高各自數字化能力的基礎上再進行銜接,才能進一步提高雙方的建設速度,實現稅企融合協同遵從的深化應用。

從這個層面考慮,建議監管機關從政策層面明确推進企業稅務管理數字化建設的重要意義,提出建設世界領先的企業稅務管理數字化能力的重大目标,以促進該領域更好、更快的發展。

建議構建我國企業稅務管理數字化的标準方案

根據領先的建設經驗總結,可以發現稅務數字化建設需要構建标準數據體系,需要做好整體高階規劃等等。當前企業面臨的重要問題之一,就是沒有成熟的、标準的解決方案。如果企業稅務管理具有構建标準解決方案的基礎,社會層面又能夠構建企業稅務管理數字化方向的标準方案體系,這将有利于大幅降低該領域的建設推進成本,大大提高建設轉型速度,快速推進應用落地。

參照财政部門會計數字化相關标準體系建設的經驗。建議,由稅務機關發起吸納企業和各專業社會力量共同參與,設計我國企業稅務管理數字化建設的各行業标準體系。标準體系的建設,要充分吸納前期建設經驗,尊重企業稅務管理的業務目标特征,以稅、企積極融合為原則,設計包括建設路徑、數據标準、體系方法等内容的綜合體系。

建議積極開展企業稅務管理數字化的工作實踐

無論政策是否支持企業稅務管理數字化,出于滿足監管要求和自身發展的需要,企業都應當大力開展該領域的建設實踐。雖然企業在稅務管理數字化建設中存在自身資源不足、外部支持能力欠缺等多方面問題,但等待和忽視都将無法應對監管的快速變化所帶來的挑戰,甚至可能由于稅務管理能力的滞後,從而導緻更多、更重大的稅務風險。

即使有更好的内、外部支持,企業稅務管理數字化建設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在具體執行中需要不斷地完善和發展才是正确的狀态。隻有積極迎接新的變化和挑戰,主動了解和開展稅務管理數字化建設領域的相關工作,才能更好、更快地達成數字化轉型發展目标。

在實踐過程中,建議首先要結合自身資源狀況客觀确定目标,重點在于科學有效地确定可實現目标,不要好高骛遠,但也不能太過拘束。其次,合理地選擇外部服務機構,一方面,要注重考察稅務管理數字化類系統軟件與實際業務應用需求的結合程度,以及适應政策變化的能力。另一方面,也要注重考查外部服務機構的專業和技術融合能力,是否能夠從數字化層面提供建設支持。最後,在建設過程中要不僅要注重内部人員和外部人員的銜接配合,還要注重專業人員和科技人員的銜接配置。隻有系統地考慮上述問題,才能夠制定符合企業自身的情況的階段性目标,達到理想的效果。

建議結合稅務管理要求規範稅務管理産品

稅務管理數字化建設落地過程中,重要的支柱之一就是稅務管理系統,各企業結合自身管理需要使用稅務管理系統,具體應用中會有不同的側重,但核心目标都應該是支持稅務管理的數字化升級,支持實現稅務管理能力的整體提升。基于此,結合稅務管理的業務特征,建議在稅務管理系統産品設計中,堅持以下建設原則,以确保目标實現。

1稅務複雜處理原則,要解決計稅過程中的複雜計算,而不能隻處理簡單場景;

2政策适應原則,要适應稅務政策更新快、變化頻繁的特點;

3功能解耦原則,要支持随企業不同業務發展、不同規模階段的對稅務管理靈活應用的需求;

4稅務風險管理原則,企業經營過程要貫穿稅務風險理念;

5共享管理原則,要适應整體發展趨于集中管理的需要,同時關注與地方稅務管理體系的銜接;

6數據安全原則,稅務處理要收集業務、财務端大量數據,要加強對數據的安全管理和使用。

建議加強稅務管理數字化領域的人才培養和儲備

目前國内企業稅務管理人員總體緊缺,在稅務管理數字化領域的專業人才更加稀少。随着征管稅務數字化及企業稅務管理數字化的發展,對應的具備數字化能力的稅收人才需求激增,未來稅務部門将需要更多既懂稅務又懂科技的複合型綜合能力人才。

對于企業内部而言,要積極推進本機構稅務管理人員的自身升級,提高對于稅務管理數字化的整體認識,提出數字化轉型發展的人員能力模型。增加數字化領域的培訓,推動傳統稅務人員進行跨學科知識學習。充分調動傳統稅務人員轉型發展的積極性,鼓勵稅務人員積極關注使用科技能力改進自身的工作,乃至設計解決方案,大膽地提出發展預期。多措并舉實現稅務人員自身的數字化轉型。

對于專業培養而言,要強化高等院校對稅務數字化方向的人才培養,在傳統稅務專業知識體系培養的基礎上,增加數字化領域的培養内容。尤其需要加強理論和實踐的結合學習,增強實務操作能力,可以通過對接相關部門、企業,進行實習。引進業界有豐富經驗的校外導師,通過具體的案例剖析和講解,使學生能夠提前了解企業在進行稅務管理數字化轉型過程中容易遇到的典型問題以及應對的方法。

還可以通過在教學中具體項目的實施來鍛煉學生的能力。總而言之,高等院校在培養複合型人才的過程中,不僅要加強對稅收業務的教與學,還要增加對數字信息技術的教與學;在培養計劃上,不僅要使學生能夠掌握稅務方面的實務,還要具備一定的數字信息技術實踐能力。通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從而為社會提供更多符合未來企業稅務管理數字化發展方向的生力軍。

賈俊遠

企業稅務數字化與管理咨詢合夥人

畢馬威中國

企業稅務管理數字化前期建設中的問題非常突出,如業務技術銜接不順暢、缺乏專業化産品、認知不充分等等,這對企業端‘以數治稅’的目标實現産生極大限制。解決問題,除了個體企業的重視和關鍵突破之外,更需要從宏觀和整體角度、從持續發展角度,集合發動監管機關和社會各方相關力量共同關注和研究,多措并舉,來推動該領域更好更快發展,從而充分發揮其對企業發展和征管體系完善的正外部效應。

本文内容僅供一般參考用,并非針對任何個人或團體的個别或特定情況而提供。雖然我們已緻力提供準确和及時的資料,但我們不能保證這些資料在閣下收取時或日後仍然準确。任何人士不應在沒有詳細考慮相關的情況及獲取适當的專業意見下依據所載内容行事。本文所有提供的内容均不應被視為正式的審計、會計或法律建議。

©2022畢馬威華振會計師事務所(特殊普通合夥)、畢馬威企業咨詢(中國)有限公司及畢馬威會計師事務所,均是與英國私營擔保有限公司— 畢馬威國際有限公司(“畢馬威國際”)相關聯。畢馬威國際不提供任何客戶服務。各成員所均為各自獨立的法律主體,其對自身描述亦是如此。畢馬威華振會計師事務所(特殊普通合夥) — 中國合夥制會計師事務所;畢馬威企業咨詢 (中國) 有限公司 — 中國有限責任公司;畢馬威會計師事務所 — 香港合夥制事務所。版權所有,不得轉載。畢馬威的名稱和标識均屬于畢馬威國際的商标或注冊商标。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