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天人合一與古典美學

天人合一與古典美學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7-21 08:21:34

天人合一與古典美學?作者:管甯(福建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研究員),我來為大家講解一下關于天人合一與古典美學?跟着小編一起來看一看吧!

天人合一與古典美學(古典審美邂逅現代生活)1

天人合一與古典美學

作者:管甯(福建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研究員)

唐代詩人王駕《社日》雲:“鵝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雞栖半掩扉。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歸”,描繪出農耕時代鄉村淳樸而富于情趣的田園風俗場景,不僅是那個時代美好生活的寫照,也是中華美學獨特韻緻的經典表達。

新時代美好生活離不開充盈的文化滋養和審美支撐,中華美學獨有的意境與韻味,既體現于文藝作品中,也融注在造物設計裡,它是華夏祖先以獨特的生命感知和哲學理念進行文化創造的結晶,至今散發着無窮魅力與蓬勃生命力,成為我們創造新時代美好生活的深厚滋養。

藝文——

以形捉神清逸隽永

中華藝術創造的意境之美,在世界藝術殿堂中可謂魅力獨具,其所傳遞的審美信息,往往需要細加品味才能深切體悟,這與中國藝術的哲學思想密切相關,是儒、道、佛思想在藝術領域的體現。它與西方藝術多以逼真寫實、鮮明色彩訴諸外在感官與視覺愉悅不盡相同。

中國古典詩詞、水墨山水繪畫以含蓄内斂為主要特征,不長于追求狀物的精細真切,而善于摹寫内在神韻的微妙玄奧,如同寂靜曠野中燃起的一柱袅袅升騰的香火,其形優雅,其狀清幽,其香淡遠,其意蘊藉。突出生命感知、内心體驗在藝術創造中的作用,體現了老子哲學中“為腹不為目”的精神内蘊。白居易“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把桃花芳菲的時空轉換産生的生命感知作為詩歌意境營造的重心,淡去了自然界季節的更替流轉,而将筆墨指向内在心靈生命感悟。唐代畫家張文通所言“外師造化,中得心源”,強調藝術家在“師法自然”中主體生命對造化之物的感受與體悟作用,使藝術在主客體融合中達到心靈層面的圓融自足。藝術批評也因此将“以形捉神”的作品視作是高于“以形捉形”的上乘之作。

很顯然,中國古典藝術并非不擅長客觀叙事與描摹、造型與寫實,而是更關注如何借助于物質形态的提煉、重構與凝定,去表達對整體生命的認知與感受,去尋求詩意栖息的心靈之所。中國山水畫構築的藝術世界裡,貫穿着道禅哲學“既雕且琢,複歸于樸”的藝術理念,鐘情于本真、原初與渾然天成的生命感受之藝術表達,并善于采用“素以為絢”、黑白對比等手法達緻“明豁”之效果,以濃淡得體、幹濕相成的技巧達臻“雖無色,勝于有色”之妙境,使得簡括空靈、大巧若拙、虛實相生成為中國藝術最具标志性的美學旨趣。這是中國藝術的迷人魅力所在,也是美學精神的精妙神髓之處,其中包含着獨特的審美智慧與創造手法,可為新時代創造美好生活提供豐富的美學滋養。

器物——

物以傳情器韻悠遠

古代藝術家對意境營造特别推崇,這不僅體現在詩文繪畫等藝文創作中,而且延伸到造物文化領域。園林、家具、盆景、建築、日常器物的功能屬性常被有意無意地淡化,人們更注重器物所承載的禮儀、情感乃至倫理内涵。強調造型的簡約與洗練,使器用之物蘊含豐厚的美學内涵、人文意趣。所謂“器以載道,物以傳情”,正表達了中華造物文化特有的美學趣味。

中華傳統造物文化具有鮮明的心物相照、巧法造化、順乎自然的美學特征,尊崇“天人合一”哲學理念,熔鑄着法天象地、“空故納萬境”的造物智慧。古典園林與建築在空間布局、意趣營造上追求人與自然相融合的構建法則,将建築與自然渾融一體,追求“流水淡然去,孤舟随意還”的天然意趣,不僅形成巧奪天工、宛自天開的境界,與詩詞繪畫的師法自然如出一轍;而且造就出一個充滿生命靈動趣味的世界。人與自然的融合體現于人造空間與自然景觀的暢達溝通,更體現在人與自然在相與往返中的情感交流和意趣生成。

中國書法繪畫裡運用自如的線的藝術,也影響到建築和家具設計的獨特氣韻。明式家具秉承宋代遺風,運用線形基本元素進行型廓、間架、杆形、材徑的設計,形成具有中和圓通、清逸靜氣的傳統家具風格。簡約秀逸、流暢靈動的審美風格,深得書法繪畫中抽象與還原的藝術精神,備受收藏家青睐。

盆景藝術是中國人在生活空間美學中的獨特創造,一盆清供既是自然之縮影,也是“觀天地生物氣象”之手段,更是自足圓滿的一方藝術天地。而這個世界同樣是遵循着取法自然、順乎自然的美學法則構建的,成為一個獨立的藝術形式,構成中國人生活空間的獨有設置,營造出不下堂筵、坐窮泉壑的意趣,形成怡情悅性、休憩心靈的審美功能。傳統造物文化博采衆藝而提煉出的韻緻之美,可為當代中國設計文化發展提供美學基調。

創生——

因物而遷神韻流芳

在現代化和全球化背景下,當代中國文化如何赓續傳統文脈、實現時空轉場,成為重要時代命題。當代藝術形态、表現方式、傳播手段已發生曆史性變革。當今造物之設計手段、工藝流程、生産方式也不似往昔。

中華優秀傳統藝術精神賦予我們充分的文化自信,但這種自信應當建立在對優秀文化基因甄别與提煉基礎之上。繼承傳統應為當代發展需要服務。文脈赓續應從具體藝術作品中感悟内在精神,闡揚新意,尋求當代表現方式。“千年石上苔痕裂,落日溪回樹影深”的寂靜空靈、“萬裡乾坤此江水,百年風日幾重陽”的超以象外、“消受白蓮花世界,風來四面卧當中”的活色生香等,不僅能夠在現代詩歌、小說中獲得延續,而且可以在影視、動漫、短視頻等視覺藝術中發揚光大。《清明上河圖》的數碼動畫呈現,實現靜态意境的動态映現;京劇表演的動畫呈現,突破了舞台空間局限,推動國粹的線上傳播;在舞蹈綜藝《舞蹈風暴》中,李響在古典舞中融入現代舞元素,将古典舞的意境演繹得魅力四射,刷新了人們對古典舞的認知。

大樸不雕、圓融中通的造物美學,簡括中求無限、無色中顯絢爛的傳統設計精神,與現代設計“少即是多”的理念有諸多暗合之處。無怪乎漢斯·瓦格納、深澤直人等當代設計大師從明式家具中汲取靈感,設計出風靡世界的現代“圈椅”和行銷全球的無印良品家具。

當然,古典審美與造物的現代轉場才剛剛起步,肇創之初難免步履維艱。在材料技術、人工智能快速發展背景下,我們對傳統造物美學的創新轉化,既要有文化自覺,不斷涵泳傳統造物經典,還要有科技自覺和當代視野。注重新科技手段的運用,将傳統造物思想與生态環保理念相融合,賦予新技術新材料以古典氣韻;關注新生活樣态,創化出符合新時代美好生活需要的工業設計産品;聚焦新交往形式,在赓續造物文脈精神的同時,提升富有時代特色的信息設計水平。

意境深遠的藝術創造是中華美學對心靈空間的展開,韻緻悠遠的造物設計是中華美學在實體空間的呈現。新時代的文藝工作者對傳統文化既要沉潛其中、得其神髓,又要脫故孳新、創造轉化。以中華藝文、器物之清逸意趣、精緻風雅,為美好生活敷色添彩。

《光明日報》( 2020年07月17日16版)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