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長與<山海經>》教學設計一
一、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回憶性叙事散文,作者用樸素但又不乏幽默的筆觸,叙寫了阿長的一些有代表性的生活片段。通過事件的詳略變化和寫作視角的轉換,塑造了阿長這個小人物的形象,讓作者充滿敬意與憐愛,感激與懷念,同情與愧疚,也有溫暖與力量。讓我們讀者也在重新審視如何看待身邊小人物,以及如何做一個平凡的人。
從閱讀方法來說,本課的閱讀注重熟讀精思。怎樣熟讀精思,就要運用一定的閱讀策略。如:從标題、詳略、角度等方面把握重點,從首尾、反複等處發現關鍵語句,感受文章意蘊。
從寫作角度來看,這篇文章在細節描寫和角度轉換等方面有很多值得學習和借鑒的地方。
從統編教材三位一體的教學理念來看,這篇文章也可以聯結起課内和課外閱讀。課堂上讓學生重溫《朝花夕拾》中寫長媽媽的幾個片段,課下推薦重讀整部著作。同時推薦學生課外翻閱繪圖版《山海經》,進一步擴大閱讀視野,又體現了對于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
5.小結任務③:阿長毫不計較“我”對她的各種不屑和無禮,真心實意關心愛護“我”,努力滿足“我”的願望,這讓成年之後的“我”深感慚愧,同時也倍加感激與懷念。
(四) 教師總結,闆書歸納
總結回歸文本,阿長作為魯迅的保姆,給童年的魯迅以溫暖,那麼,魯迅對阿長的着意刻畫,是僅僅止步于溫暖嗎?期待我們第二節課的深入研究。
(五)布置作業,延伸思維
1. 設置思考問題:作者專門描寫阿長,是僅僅因為從阿長的身上感受到溫暖和慈愛嗎?你能從作者寫作時的回憶與童年的感受彼此交錯轉換中,找到更多的意蘊嗎?嘗試結合文章内容,說說理由。
2.小練筆:結合《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和《阿長與〈山海經〉》兩篇文章的題目,說說你的發現。
《阿長與<山海經>》教學設計二
【課型課時】
現代文教讀課;兩課時
【目标确立】
教學目标:
1.學習本文圍繞中心選取典型事例以及詳寫與略寫相結合的寫法。
2.掌握通過細節描寫表現人物特點的方法。
3.理解回憶性散文中的兩個“我”和兩種時空。
選點理據:
1.教材從第一到第三單元在“閱讀策略”上均明确提出“學習精讀的方法”及“注重熟讀精思”。如何“精思”,教師一定要在講讀課文中給出具體的方法,以便讓學生掌握。
2. 單元導讀中強調:“要注意從标題、詳略安排、角度選擇等方面把握文章重點”。具體到本課,詳略是一個重點,兩個“我”與兩種時空則是獨特的角度。
【策略說明】
1. 以文章标題做為突破口。圍繞文章的标題,先簡略地介紹《山海經》以及文中與之相關的部分,再詳細地圍繞人物來概括事件、講述人物特點。最後在“長媽媽”與“阿長”的區别中來分析兩個“我”與兩種時空。
2. 以細節描寫為教學重點。對人物的描寫是本文最吸引學生的地方,它那撒嬌式的語言、诙諧幽默的筆調、無數個生動的細節都足以讓學生津津樂道。以它為重點,讓學生深入文本并學習人物描寫的方法。
3.從兩個“我”與兩種時空處升華。兩個“我”與兩種時空是回憶性散文中一個獨特的點,從它入手可以讓學生更好地理解作者寫作的目的。先以課文中的例子來講,再引入到學生的現實生活,通過回憶小學生涯中最難忘的人,來體會當時與現在的兩種不同的心境。力圖将這一難點講授清楚。
【教學流程】
【第一課時】
〖預習任務〗:
1.閱讀《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阿長與山海經》
2.查資料了解《山海經》
3.寫兩段話:①我眼中的阿長;②小時候,我最愛看的書;
一、 導入:“小時候,我們最愛看的書”
1.小時候,你最愛看的書是什麼?
(圍繞孩子們獵奇的心理來談)
2.魯迅先生小時候最喜歡看的書是什麼?這是一部什麼樣的書?
(展示《山海經》的相關圖片)
二、了解《山海經》這部書
1.根據你收集的資料,簡介《山海經》
(PPT展示:《山海經》是一部早期有價值的地理著作。山海經内容主要是民間傳說中的地理知識,包括山川、道裡、民族、物産、藥物、祭祀、巫醫等。保存了包括誇父逐日、女娲補天、精衛填海、大禹治水等不少脍炙人口的遠古神話傳說和寓言故事。)
2.魯迅小時候是因其豐富的知識而喜愛它嗎?
(明确:在一個孩子的眼中,奇特的圖畫才是最吸引人的。)
3.文章是否圍繞《山海經》這部書來寫?
三、認識長媽媽這個人
(過渡語:文章既然不是圍繞《山海經》這部書來寫的,那它是圍繞什麼來寫的呢?)
1.文章圍繞阿長寫了哪幾件事?
(明确:稱呼的由來——“切切察察”的毛病——擺成“大”字的睡相——元旦吃福橘及種種麻煩的規矩——給我講“長毛”的故事——“謀害”我的隐鼠——為我買來《山海經》)
2.哪件事是本文的寫作重點?
(明确:詳寫與略寫相結合)
3.你認為哪件事寫得最有趣?為什麼?(讀出相應的部分)
(明确:每件事情中皆可找到有趣之處。重點關注細節描寫)
4.從這些事情中,可以看出阿長是個什麼樣的人?
(明确:雖然饒舌、唠叨、粗俗、迷信、無知,但是卻真誠、淳樸、善良、渴望幸福)
【第二課時】
四、“我”眼中的長媽媽
1.“我”對長媽媽的态度有哪些變化?(找出關鍵詞)
(明确:不大佩服——不耐煩——空前的敬意——敬意消失——新的敬意)
2.難道僅僅因為買了這幾本書,“我”就對長媽媽的态度發生如此重大的轉變嗎?
(明确:這幾本書雖“粗拙”,卻是 “我”渴慕已久、無法得到的。由一個誰也想不到的人買來的, 給了“我”很大的震動。表現了長媽媽對一個孩子真誠熱情的幫助和關愛。這怎能不使人敬佩、感激和懷念呢?)
3.能否将标題中的“阿長”換為“長媽媽”?
(明确:不能。因前半部分大多寫了“我”對她的不佩服或厭煩,與“媽媽”的稱呼不相符。同時,将一個文盲與一本名著聯系起來,矛盾的組合讓人好奇,引發讀者興趣。寫作此文時,作者46歲,适合用“阿長”的稱呼。)
五 、《朝花夕拾》拾到什麼
1.為什麼要寫阿長這個人?
(明确:這是作者人生中最溫馨的回憶。也正是這個小人物身上所折射出的人性的光輝,讓人在這個寒冷的世界中得到心靈的溫暖與慰藉。)
2.《朝花夕拾》中,作者究竟想拾起什麼?
(引入作者的話:帶露折花,色香自然要好得多,但是我不能夠。便是現在心目中的離奇和蕪雜,我也還不能使他即刻幻化,轉成離奇和蕪雜的文章。或者,他日仰看流雲時,會在我的眼前一閃爍罷。——《朝花夕拾·小引》)
(明确:在溫馨的回憶與理性的批判中,尋找人性的美好,呼籲社會的公正。)
六、成人的眼光與兒時的感受
“憎惡”與“讨厭”都是兒時的心理,是以一個孩子的眼光看世界時的真實感受。但做為寫作時的成年人,魯迅先生則是将對往事的回憶與現實的生活緊密地結合起來,充分顯示了作者關注人生、關注社會的情懷。所以才會因為懂得而同情,因為深愛而感激。
所以文中既有“童年的感受”,又有“寫作時的回憶”。
七、記憶中最難忘的人
1.你在小學生涯中最難忘的人是誰?
2.請用生動的語言描述他(她)如何讓你難忘。
3.現在回憶起他時的感覺與當年一起相處的感覺是否一樣?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