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所以專訪Esther,初衷是給我兒子的音樂教育找一些經驗。本篇是我從一個八歲孩子的母親角度出發,探尋一個音樂人的教育曆程,直到寫完,我突然找到了更值得思考的東西。
一個母親的影響力于孩子是至關重要的,Esther的母親尹銀淑的教育方式很自然:當一個會愛别人、會跟世界溝通的、一個幸福的人。
當朝着這樣的目标努力時,真正的藝術也就在質樸的情感中渾身天成。
Esther Park 樸蕙秀
Esther Park 樸蕙秀,韓裔小提琴家。十歲就讀紐約曼妮斯音樂學校附屬中學,師從Ann Setzer教授學習小提琴。2003年,Esther來到中國,在上海音樂學院附中跟随周銘恩教授學習。
我認識Esther是在她十七歲的時候,那時她沉迷于每日練習小提琴,目光沉靜又果敢,正如多年後的她。
2006年,樸蕙秀在美國辛西娜缇音樂學校跟薩斯曼斯豪斯教授學習,赢得“斯特爾令小提琴比賽”獎項,并獲德國“亨利瑪爾托國際小提琴比賽”獎學金獎。
這期間的很多年,我不斷看到Esther的成長,知道她運用三種語言主持學院的國際活動,看到她的下颌逐漸地因為練琴有一個磨傷的印記。
Esther在倫敦皇家音樂學院被授予學士學位,之後在上海音樂學院獲得碩士學位,導師為“中國的《梁祝》小提琴演奏第一人”俞麗拿教授。
在上海音樂學院繼續讀博士時,Esther跟陳鴻铎教授學習外國作曲家與作品研究。
北京璃墟劇場專場音樂會
Esther曾在美國、英國和中國開過多次獨奏音樂會。我看過Esther在北京璃墟劇院的演出視頻,竟情不自禁地流下淚來,音樂的靈魂,可以這樣狠狠地沖擊思想的前生今世。音樂是無形的,卻最有打動人心的力量。
Esther演奏時幾乎流淚的情感迸發,讓音樂像是一條流淌的大河,足以把整個劇場淹沒。
我時常敬佩Esther的母親尹銀淑女士,她不僅培養女兒進入一流音樂學府,兒子也是英國帝國理工學院的優秀畢業生。重要的是,我在與這一家人的相處中,感覺到了正直、仁愛與溫暖。
Esther Park的母親尹銀淑女士
今天我做了第一篇對Esther的采訪,從教育孩子的角度給大家借鑒。
Q1:你的音樂啟蒙是怎樣開始的?為什麼選擇小提琴?
Esther:我是大概6歲左右開始學小提琴的,正式開始找老師是從小學一年級開始。我周邊拉小提琴的朋友,不少是三到四歲左右就開始學的,所以我學琴的年齡不算很早。
一開始學小提琴是受媽媽的影響,因為她小時候學過。當時我還學了繪畫、芭蕾舞、跆拳道、鋼琴和聲樂等等。小時候我過得挺自由,想學什麼就學什麼,想玩就玩。
正式開始學習小提琴之後,媽媽每天都規定我練習時間。我算是一個比較聽話的孩子,沒有抱怨,隻是當時并不是非常熱愛,所以練完琴會給自己獎勵,就是自由地玩。
媽媽每次會都給我找很好的小提琴老師,而且幾乎都陪着我練琴。我的小提琴啟蒙教育不是最嚴厲的,媽媽在她允許的範圍内,給我提供最好的環境學小提琴,自己也堅持練琴。
用心演奏的力量
Q2: 媽媽在你的音樂之路上為你做了什麼?如何引導?
Esther: 媽媽在學校功課上沒有給我壓力,其實,她在任何事情都沒給我很大壓力。從小開始她強調的就是:要每天讀聖經、要每天看報紙、要對世界和他人有關心。
小時候,我的小提琴實力并不是非常突出,沒有特别讨厭,也沒有特别喜歡。有些孩子小時候就很有才能,比如手指跑得快,也喜歡競争,可是我就不是這樣的孩子。
媽媽的教育觀最重視的,并不是當一個最優秀的選手,而是當一個會愛别人、會跟世界溝通的、一個幸福的人。因此,不管我以後當小提琴家或者當一個家庭主婦,對我媽媽來說不是很重要。因為,這些都隻是一個手段,并不是最終要達到的目标。
無論如何,從高中開始,我愛上了小提琴。沒人逼着我練琴,也沒有人強迫我喜歡,就是自己充滿了想要進步的渴望。至今,我對小提琴的熱情始終如一。
高中和大學時我每天練十幾個小時不會感到累,從未覺得疲倦。現在畢業了工作了,對小提琴的熱愛還像上學時一樣,甚至變得更深了。除了周末之外,我還是每天練琴,一天不練就感到難受。 這都是因為有媽媽在背後,為我等待,一直等到我能找到自己真正熱愛的事情。同時,她會不斷地提醒我,不管我當什麼,首先要做人做對,這是最重要的。
在上海音樂學院讀研究生時的Esther
Q3: 你在韓國、英國、美國和中國都學習過音樂,你所經曆的、所感受到的有何種不同?
Esther:這個主題很廣泛,我可以根據在三個不同國家學小提琴的經驗,分享一下我個人的感受。
首先,在英國比較重視全方位的音樂性(musicianship)。第一次在皇家音樂學院學習的時候,給我最大的挑戰的就是這一點。上樂理課、音樂欣賞課的時候,一個班裡隻有三到四個人。上課的形式不是老師講話我們做筆記,而是全程都不停地讨論,一直會問我們的意見,讓我們用自己的語言解釋音樂、表達音樂。
學生不僅僅要會拉琴,要對作品的風格以及背景深入了解,要會用很邏輯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想法。還有一個很重要的一點:他們很重視跟别人的合作。
琴弦上的悲欣交集
關于演奏形式,英國比較重視重奏。在亞洲,獨奏的演奏形式是最常見的,可是英國大部分的演奏形式是重奏。而且,期末考試也會經常考樂隊曲子,而不是獨奏曲子。這可能就是英國和其他歐洲國家出現優秀樂團的原因。畢業之前,還要做社會性的音樂活動。我記得當時去了周邊的幼兒園,跟孩子們一起用音樂玩,給他們介紹小提琴和古典音樂。
在亞洲學音樂的話,存在不少的矛盾。換一句來說,存在着通過思考和研究要解決的一些問題。首先,包括小提琴,我們所謂的古典音樂本來就是西方的東西,不是我們亞洲人的遺産。比如說,在中國的小學裡教的是簡譜,不是五線譜。對一個德國人來說,貝多芬的音樂就是自己的傳統音樂,而對亞洲人來說則有一個學習的過程。
在歐洲,音樂很自然地成為生活的一部分。在亞洲,音樂往往會帶有“學習”的色彩,演奏水平被分成級别,導緻大家互相比較、競争,種種壓力下,中韓等亞洲國家的西方音樂演奏水平也加速成長。
現在,亞洲人的演奏實力确實達到了非常高的水平,我隻是希望在亞洲學音樂的孩子們可以在更幸福、更自然的環境下學音樂。
為了音樂教育的發展,我覺得考級或者赢比賽不是最重要的,而要認可音樂的多樣性,讓音樂成為生活的一部分,讓生活變得更豐富。
音樂是生活的一部分
後記:
Esther 的音樂人生不會迷路,她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沒有功利心。好的技巧隻是表達的一種手段,情感才是音樂的靈魂。
我們不能用表面的成就來評判音樂,而是作品本身。不會迷路的音樂人生,是在音樂中找到自己,而不是讓别人看到自己。
有的作品,是用來流傳于世的,而有的作品,是用來流傳于心的。樸蕙秀Esther的作品就是如此。她很少保存演出的照片和視頻,在音樂人生中,她是來表達的,而不是來表演的。
圖文原創,轉載可申請授權。
公衆号:一個主婦的妙想人生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