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俠本想着上一篇文章完結就翻篇兒,繼續下個話題,結果突然就看到了一條被傳得沸沸揚揚的信息。
恰巧這兩天寫的内容又和“孝”有關,因此這則消息裡的父與子引起了我極大的興趣。
大家好,我是五分俠,今天我也插播一條吧,聊聊:曾參耕瓜。
曾子(前505年-前435年),姒姓,曾氏,名參,字子輿,春秋末年思想家,儒學大家,孔子晚年弟子之一,儒家學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夏禹後代。他的父親曾點,字皙,七十二賢之一,與子曾申同師孔子。
《孔子家語·六本第十五》記載了一則故事:
曾參在瓜地鋤草,錯把瓜苗的根鋤斷了。他的父親曾晳發了怒,拿起大棍子就向他的脊背打去。曾參倒在地上,好長時間都不省人事。
過了一會,曾參蘇醒了,高興地站起來,走上前對曾晳說:“剛才我得罪了父親大人,大人用力來教訓我,沒有受傷吧?”說完回到屋裡,彈着琴唱起了歌,想讓曾晳聽到,知道他身體沒有問題。
孔子聽到這件事發了怒,告訴弟子說:“曾參來了不要讓他進來。”
曾參自以為沒錯,讓人告訴孔子他要來拜見。
孔子說:
“你沒有聽說過嗎?從前瞽(gǔ)瞍(sǒu)有個兒子叫舜,舜侍奉瞽瞍,瞽瞍想使喚他的時候,他沒有不在身邊的;但要找他把他殺掉時,卻怎麼也找不到。
于是瞽瞍用小棍子打舜,他就挨着;用大棍子打,他就逃走。所以瞽瞍沒有犯下不遵行父道的罪,而舜也沒有失去盡心進孝的機會。
現在曾參你侍奉父親,挺身等待父親的暴怒,打死也不躲避,這樣做,自己死了還要陷父親于不義,不孝還有比這更大的嗎?你難道不是天子的子民嗎?殺天子的子民,有哪樣罪比得上呢?”
曾參聽後說:“我的罪過太大了。”于是到孔子那裡去承認錯誤。
看完了這則故事,大家大多讨論曾參,但是我卻想聊聊父親曾晳。
首先,有小主可能會說,儒家提倡的不是“父慈子孝”嗎?怎麼能打曾參呢?此話不假。
《禮記·禮運》載:“何謂人義?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義,婦聽,長惠,幼順,君仁,臣忠”,這便是儒家所提倡的“父慈子孝”。
韓非子又是怎麼看待的呢?
孝子出于嚴父之家,隻有父親嚴厲,子孫才會害怕,從而順從長輩,最終達到所謂的“孝”。
不難看到,曆史上有很多“嚴父出孝子,慈母多敗兒”的案例,因此,雖然儒家追求的是“父慈子孝”,但是對于韓非子的觀點還是給予默認的态度。
所以才有了“棍棒之下出孝子”的做法。
其次,不能把父親的手段和目的混為一談。
父親對曾參大打出手,從目的上講,并不是要緻曾參于死地。
曾參挨揍底子上是因為自己的“技藝不精“,在鋤草的時候斬斷了瓜藤。如果曾參業務素質過硬,父親誇還來不及,又怎會去揍他呢?
“打”隻是父親懲教曾參的一種手段,本質上還是父親為了讓曾參長個記性,能夠在以後鋤草的時候不要傷及瓜藤。說到底,也是為了曾參好,免得将來挨餓。
不過,曾參的父親下手确實是重了。
所謂懲戒教育,重在“教育”而非“懲戒”,因此父親在動用雷霆手段的同時也得有菩薩心腸。
即便父親下手是為了曾參好,也要明白,“好”必須建立在“曾參活着”的前提下。
因此,父親下手揍曾參的時候應該多想想,雖然兒子弄壞了瓜藤,但是兒子平日裡還是很孝順的。你看,為了讓自己放心,這才剛打完曾參就彈起了琴。
再者說了,兒子真的打沒了,自己不但落了個不義的名聲,最關鍵的是以後的瓜由誰來種呢?
話再說回來,孔子說的“大杖則走”其實從根本上解決不了問題的,雖然眼前要挨毒打,曾參确實應該保命為先,但是事後雙方冷靜下來不難發現:隻有曾參自己提高業務素質,努力改良耕瓜技術,才能徹底解決問題,是不是這個道理?
最後,故事裡雖然沒有記錄是否有看客在添油加醋,為父親拍手叫好,但是如果僅僅是因為弄壞了瓜藤,我覺得父親曾晳完全不至于下如此重手,所以論當時的情況,其實這類人應該是有的吧?
因此,比起父親,添油加醋的人才最可恨。
當然了,我确實在就事論事。
五分俠
2022年10月10日 北京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