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屈原管理區荞麥湖的衆多水鳥中,你可曾注意到鸬鹚烏黑的身影?黑不溜秋的它可是一位隐藏的“捕魚達人”。
鸬鹚,普通鸬鹚的簡稱,又稱烏鬼、魚鷹、水老鴉。體長72-87厘米,體重大于2千克。通體黑色,頭頸具紫綠色光澤,兩肩及翅具青銅色光彩,繁殖期間臉部有紅色斑,頭頸有白色絲狀羽,下脅具白斑,下喉有小囊。鸬鹚在我國分布廣泛,在黃河以北繁殖的是候鳥,越冬于黃河或長江以南包括海南島和台灣,在南方繁殖的多為留鳥。鸬鹚栖息于河流、湖泊、池塘、水庫、河口及其沼澤地帶,以魚和甲殼類動物為食。
“深水有魚銜得出,看來卻是鹭鹚饑。”晚唐詩人杜荀鶴描寫鸬鹚時就準确把握了它擅長捕魚的特點。鸬鹚的嘴呈椎狀,堅硬細長,尖端有銳鈎,方便啄魚,是捉魚的個中高手。除了先天優勢,它們還有獨特的捕魚技巧。鸬鹚主要通過潛水捕食,它們可以潛水半分鐘到一分鐘,在昏暗的水下,它們并不隻靠眼睛捕捉獵物,而更多借助敏銳的聽覺百發百中。它們會偷偷靠近獵物,到達獵物身邊後突然伸長脖子用嘴發出緻命一擊,無論多麼靈活的獵物也難以逃脫它的無情鐵嘴。
高超的捕魚技巧也讓鸬鹚成為了漁民的得力幫手。詩聖杜甫有詩雲:“家家養烏鬼,頓頓食黃魚。”馴養鸬鹚捕魚是一種古老的捕魚傳統,竹筏尾站着的一兩隻鸬鹚和年邁的漁民共同組成了一幅南方水鄉的經典畫面。鳥類中捕魚的高手不在少數,漁民選擇鸬鹚的原因之一是它不怕人類,是一種非常容易被馴服的鳥類。大鸬鹚被馴服後,小鸬鹚還會跟着大鸬鹚學習。如今,捕魚工具日益豐富,捕魚手段日益現代化,利用鸬鹚捕魚的效率不高,并且鸬鹚捕魚不擇大小,會對漁業資源造成一定的破壞,所以目前這種捕魚方式已經被禁止了。但考慮到這種傳統捕魚方式存在了上千年,某些地方仍通過“漁文化展示”的方式将其保留了下來。
“鸬鹚西日照,曬翅滿魚梁。”古人早就觀察到,鸬鹚是一種特别喜歡曬翅膀的鳥。這難道是它們的一種休閑方式,還是單純迷戀太陽的溫暖?其實都不是,隻是因為它們翅膀在潛水的過程中打濕了,必須曬幹才行。很多鳥類都有能分泌油脂的尾脂腺,它們會啄取分泌物,在梳理羽毛的過程中将它塗抹至全身,讓羽毛光潤、防水。鸬鹚缺少尾脂腺,沒有油脂為羽毛塗抹防水層,羽毛防水性差,因而每次潛水捕魚後都要進行“日光浴”,讓羽毛恢複幹爽狀态。這也是漁民選擇鸬鹚捕魚的另一個原因,它們上岸後羽毛濕透無法飛翔,不能帶着獵物逃跑。
鸬鹚還是古代美滿婚姻的象征。結伴的鸬鹚,從營巢孵卵到撫育幼雛,都共同進行,和睦相處,相互體貼,恩愛異常。貌不驚人的鸬鹚既是優秀的獵手,也是專一的愛人與出色的家長,真是鳥不可貌相啊。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