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這裡是小播讀書,今天我繼續和大家一起共讀這本,全面闡述老子道家思想的經典作品:《老子的智慧》。
前面我們介紹了這本書的第四部分“力量的源泉”的内容,接下來讓我們繼續分享第五部分内容:生活的準則,對應老子的《道德經》一書的第51-56章的内容。
第五十一章 玄德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養之覆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老子說,道為天下之母,所以萬物皆從道生,随之便有了蓄養之德;既生既蓄,物才能為物;物既為物自然就有了貌像聲色;物既成形,則形形相生,産生了無窮盡的萬物;這一切的形式,乃是由于一個名叫“勢”的力量在其中操縱。
萬物既從道生,所以莫不尊道;既受德蓄,所以莫不貴德。但是道雖尊,德雖貴,卻不自以為尊,自以為貴。它施于物的,并不是有心命物,而是讓物各自為生,各自以蓄。
所以說,道雖化生萬物,德雖蓄養萬物,雖長育、安定、覆養萬物,卻是化生而不為己有,興任而不恃己能,長養而不自以為主宰。像這樣微妙深遠的力量,就是玄德了。
“尊道而貴德”,道德順任萬物自我化育,自我完成,對各物的成長活動不加幹涉,所以“尊貴”。《莊子·天地》篇說“物得以生謂之德”,德是一物所得之道,德是分,道是全,所以道家又稱為道德家。老子的《道德經》也一般被分為道經和德經上下兩部分。
第五十二章 襲常道
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複守其母,沒身不殆。塞其兌,閉其門,終生不勤;開其兌,濟其事,終身不救。見小曰明,守柔曰強。用其光,複歸其明,無遺身殃。是謂襲常。
意思是,天地萬物都有本源,這個本源就是道;道創生天地萬物,所以也是天地萬物之母。既能認知天地萬物之母的道,就可以認識天地萬物,既能認識天地萬物,又能秉守這個創造天地萬物的道,那麼,終身就不會遭到傷害,沒有任何危險了。
若以道為依歸,便不可妄用聰明,應該守其母,知其子,這樣一來雖萬物紛纭于前,也可相安無事,終身不勞;若妄用自己的聰明,專恃自己的才能,那就終身無可救治了。能察見微小的道根,守住柔弱的道體;再以道根之小為明,道體之柔為強,方不緻禍及本身。也就是因道而行,凡事必可“無為而無不為”的道理。
在第三十七章中的:“道常無為而無不為”,說的是人要遵循自然之理,順應自然的運行,不必去幹預自然的運行,不做不必的事,但也必須去做“做為自然與社會一部分的你”遵循自然邏輯該做的事(無不為)。在一般人看來,無欲無為成了達到這種最高價值的手段。那麼,對大家而言就會向無欲無為靠攏,去刻意地“無為”。而不為人注意的是,“刻意的無為”和“不要刻意的為”是兩個完全不同的狀态,而後者才是道家的真正精神。
第五十三章 盜誇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民好徑。朝甚除,田甚蕪,倉甚虛;服文彩,帶利劍,厭飲食,财貨有餘,是謂盜誇。非道也哉!
老子在這裡痛批了政風敗壞的惡果。為政者挾持權力搜刮榨取百姓,過着奢侈糜爛的生活,而下層民衆卻因此陷入饑餓的邊緣,所以老子氣憤地罵這些當權者為“強盜頭子”。
老子說,假如我稍微有些認識,那麼,行于大道時,必定小心謹慎,唯恐走入邪路。奇怪的是大道如此平坦,而人君卻喜歡舍棄正路,去尋小徑邪路前行。
因為人君不遵守大道,結果才使朝政腐敗混亂,田地荒蕪,倉廪空虛。此外,他又外服錦繡紋彩來修飾外表的美觀;身帶利劍來誇耀自己的強悍,一心隻知目前的享受,隻顧自己的财貨有餘,不想往後的艱難歲月。這樣的人君,真可稱為強盜的頭目,同時也必然教人民為盜。教人為盜的,不但不合乎大道,反損毀了大道,這是在自取滅亡啊!
第五十四章 身與邦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脫,子孫以祭祀不辍。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餘;修之于鄉,其德乃長;修之于邦,其德乃豐。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邦觀邦,以天下觀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天下有形的東西,容易被拔去;有形的執着,容易被取走。唯有善于建德持道的人,建于心,持于内,也就不能拔去了。若能世世遵從這個道理而行,則社稷宗廟的祭祀,必将代代相傳不絕。
拿這種道理貫徹到修身,必定内德充實,不需外求;身既具備以道理,再貫徹到治家,則必德化家人而有餘;以此德行貫徹到治鄉,必能德化鄉人而受尊崇;以之貫徹到邦國,必能德化邦國而豐盛;以之貫徹到天下,也勢必能普遍地德化天下人。
德行既修,便可以我一身觀照各人;以我一家,觀照其他各家;以我一國,觀照其他各國;以我現在的天下,觀照現在和未來的天下。至于談到我何以能夠知道天下的情況呢?那就是由于這一道理。
老子認為“修身”是建立自我與處人治世的基點,所以“修身”貴在“修德”。《管子·牧民》篇也有類似的表述,“以家為家,以鄉為鄉,以國為國,以天下為天下”。儒家經典《大學》中也提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主張,但與《老子》和《管子》略有差别。《大學》修身齊家之後急速推廣到治國,但“家”與“國”分屬不同領域,所處理的時間也有所差别,能齊家的未必能治國。
第五十五章 赤子之德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蟲不螫,猛獸不據,攫鳥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終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氣曰強。物壯則老,謂之不道;不道早已。
含德深厚的,可以和天真無邪的嬰兒相比。至德是柔弱和順的,赤子也是如此。他不識不知,無心無欲,完全是一團天理的組合,所以毒蟲見了不螫他,猛獸見了不傷他,鸷鳥見了不害他。他的筋骨雖很柔弱,但握起小拳來,卻是很緊。他并不知雌雄交合的事情,但其小生殖器卻常常勃起,這是因為他的精氣充足的關系;他終日号哭,嗓子并不沙啞,這是因為他元氣醇和的關系。
調理相對的事物叫做醇和,認識醇和的道理叫做常;常是無所不至,所以認識它就叫做明。以常道養生,含德自然是最厚。若不以常道養生,含德自然是最薄。若不以常道養生,縱欲不順自然,不但沒有好處,反會招來禍患。欲念主使和氣就是剛強,剛強總是支持不了多久的。
道是以柔為強,若是勉強為強,便不合道的叫做物,物由壯至老,由老至死,便是因為它強為道的緣故。因此,真正道的強,柔弱沖和,比如赤子,任何東西都加害不了它的。
老子以“赤子”和“小牛”作為“純德”的征象,這個征象也就是聖人的“全德”。另外,莊子還借用“醜者”和“殘缺者”,為“身體的不全”和“精神的至善”兩方面,作了一個對照。
第五十六章 無榮辱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故為天下貴。
有智慧的人是不多言說的,多話的就不是智者。塞住人們嗜欲的孔竅,閉起嗜欲的門徑,不露鋒芒,消解紛擾,含斂光芒,混同塵世,這就是玄妙齊同的境界。這樣就不分親疏利害貴賤,所以為天下所尊貴。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理想的智者能“挫銳”、“解紛”、“和光”、“同塵”,消除個我的固蔽,化除一切封閉隔閡,超越世俗偏狹的人倫關系的局限,能以開闊無偏的心胸去對待一切事物,所以“玄同”的智者不自顯自彰,言之無盡。但白居易讀《老子》時又質疑此句雲:“言者不智,智者默,此語吾聞諸老君;若道老君是智者,如何自著五千言?”
好了,今天的内容就是這些,如果喜歡我的文章,請關注“小播讀書”或分享給您的朋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