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訊(記者 劉臻)6月4日,由北京演藝集團、中國木偶藝術劇院出品,新京報、北京廣播電視台卡酷少兒衛視、央視動漫集團聯合出品,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赴雲南大象專家組組長為科學顧問,中華少年兒童慈善救助基金會公益支持的大型紀實性史詩木偶劇《大象來了》在卡酷劇場首演。據了解,這部原定于2022年5月1日首演的大型紀實性史詩木偶劇《大象來了》由于疫情原因未能與廣大觀衆見面。如今按疫情防控要求,雖然上座率50%,但是觀衆還是紛至沓來,有觀衆激動地說:“過了春節就想看,盼到了五一,又盼到了今天,終于如願以償了!”
《大象來了》首演現場。 中國木偶藝術劇院供圖
木偶劇《大象來了》根據2021年“雲南省亞洲象群北移南歸”的熱點新聞事件的基礎上進行藝術創造而成。通過規避常規叙事,以“在乎現代人的感覺”,采用紀實和史詩相結合的方式,詳述了由15頭大象組成的亞洲象群從雲南向北出發又回歸的遷徙途中發生的有趣故事,展現了一片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畫面。诠釋了“生态興則文明興,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新思想内涵。
從舞台呈現上,《大象來了》的核心是創造,是發展,是展示出從未有過的舞台呈現形式。1比1大象是傳統木偶在當代的創新。節目開始,15頭大象木偶由觀衆席沖上舞台,在舞台上奔跑打鬧,直接将觀衆拉離繁忙喧嚣的都市,帶入雲南的熱帶雨林中。一比一制作大象的難度很大,制作人員在初版一百二十多斤的重量上不斷調整,直下調至四十多斤,讓藝術家在穿戴巨型大象木偶的同時,又可以在舞台上奔跑跳躍,坐卧打滾,行動自如。
《大象來了》劇照。 中國木偶藝術劇院供圖
在舞台呈現上,景同樣作為“偶”的一部分,在演出中布景随着象群的移動而一直流動旋轉生生不息,不經意間猝不及防地把一切景象都展開,流動的場景給了大象行進極大的自由,設計師不但結合了中國園林的藝術特征,“源于自然,甚于自然”,讓大象在舞台上“步移景異”,而且在吸收中國戲曲舞台藝術特征神髓的基礎上進行再創作,傳達出簡約寫意的氣質,其間假定性的傳達,讓時空和距離在有限的舞台空間裡交流回轉,以全新的形式展現出了屬于大象的“六七步萬水千山”。同時,新技術的運用也是該劇舞台的一大亮點,在本劇中,背景同樣是由流動的動畫視頻構成,光線的變化,樹蔭的搖曳、背景動畫和景物、象群的互動,配合燈光與音效讓舞台的景深推到無限,讓觀衆獲得多維度的自然美,藝術美,文學美。
《大象來了》全劇表演沒有一句台詞,充分體現了肢體語言的豐富性,此時無聲勝有聲。木偶劇《大象來了》創新思想叙事方法。編劇與導演在如詩句般的叙事裡徐徐展現出了雲南熱帶雨林中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美好景象,這種展現并非西方傳統戲劇激烈的情緒碰撞,而是傳達出東方舞台溫文爾雅,富有表現力和藝術美感的神韻。
《大象來了》劇照。 中國木偶藝術劇院供圖
現場,有觀衆表示:“一直就很期待這部劇,今天終于看上了,沒讓我們失望。而且劇院的疫情防控措施做得很好,也讓我們很放心”。也有觀衆表示:整部劇很感動,情感很細膩,特别是大象揚鼻向無人機敬禮和象媽媽給小象驅趕蚊子這段。還有觀衆表示:“劇目很有代入感,感覺自己置身雲南西雙版納,也是大象家族中的一員,在與大象家族一起遷移。”中國木偶藝術劇院院長趙永莊在接受新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今天首演,當我看到觀衆的現場反應,突然覺得我們劇院同仁半年多的辛苦非常值得。我們熬過疫情,排除萬難,終于在今天正式與觀衆見面,讓我内心感到無比興奮與快樂。我們的作品還要精心地打磨,未來的日子裡還要把作品打磨得更精更好,才能對得起支持我們的觀衆,我相信好戲都是磨出來的。”
據悉,該劇首演後,将作為“大戲看北京“駐場演出劇目,計劃在中國木偶藝術劇院駐場演出100餘場。除此之外,《大象來了》開發了各種大象玩具11種。特别一提的是,該劇同名繪本由中國木偶藝術劇院和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共同編著,中國海關出版社出版,于2022年3月3日“世界野生動植物”保護日當日中英雙語全球發行。
編輯 徐美琳
校對 盧茜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