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以……為、以為
“以……為”常見的有兩種情況:
1.“為”是動詞,“以”是介詞,“以……”是介詞結構,作“為”的狀語。“以……為”等于“用……做、拿……作為”如:
1.南方有鳥焉,名曰蒙鸠,以羽為巢。(《荀子·勸學》)
——南方有一種鳥,叫蒙鸠的,用羽毛做窩。“以羽”是介詞結構,作動詞“為”的狀語。
2.必以長安君為質,兵乃出。(《戰國策·觸龍說趙太後》)
——一定要拿長安君作為人質,(齊國)才能出兵。“以長安君”是“為”的狀語。
2.“以”是主要動詞,“……為……”是主謂詞組(子句),作“以”的賓語。“以……為”等于“認為XX是XX”,可以譯為“認為(覺得)……、認為(覺得)……是”。如:
3.子以我為不信,吾為子先行。(《戰國策·狐假虎威》)
——如果您認為我不老實,我給您引路。“子”是主語,“以”是動詞謂語。“我為不信”是主謂詞組(子句),作“以”的賓語。
4.彼以其飽食無禍為可恒也哉?(柳宗元:《永某氏之鼠》)
——它們覺得這樣飽食無禍是可以長久的嗎?“其飽食無禍為可恒”是動詞“以”的賓語。
值得注意的是:“以……為”所表現的這兩種不同意義,都可以用現代漢語的“把”字句來翻譯。例如:“以長安君為質”可譯為“用長安君做人質”,也可以譯為“把長安君當作人質”;“以其飽食無禍為可恒”可譯為“認為這樣飽食無禍是可以長久的”,也可以譯為“把這樣飽食無禍當作可以長久的”。“以……為”有時是“用……做”的意思,有時是“認為……是”的意思。這兩種不同的意義都可以用“把……當作”來對譯,好像它們之間本來沒有區别,其實不然。一個固定格式,它表示怎樣的意義是一回事,如何翻譯是又一回事,譯文有很大的靈活性。
“以為”是“以……為”的緊縮,也有兩種情況:
1.“以為”等于“以……為”,可根據“以……為”的上述兩種不同情況,酌情處理。有時,“以為”是“用……做”的意思。如:
5.阖廬知孫子能用兵,卒以為将。(《史記·孫子吳起列傳》)
——吳王阖廬知道孫子會打仗,終于用他做将軍。“以”是介詞,“以”後承前省略一個代詞“之”字(“以”的賓語)。“以為将”等于“以之為将”,“之”指代孫子。
6.全石以為底。(柳宗元:《小石潭記》)
——用整塊石頭做底。“以”是介詞,“全石”是“以”的前置賓語,介詞結構“全石以”是動詞“為”的狀語。
有的時候,“以為”等于“認為……是”。如:
7.蔺相如既歸,趙王以為賢大夫。(《史記·廉頗蔺相如列傳》)
——蔺相如回到趙國以後,趙王認為他是個有才幹的大夫。“以”是動詞,當“認為”講。“以”後承前省略一個代詞“其”字。“以為賢大夫”等于“以其為賢大夫”,“其為賢大夫”是主謂詞組(“其”是這個主謂詞組的主語),作動詞“以”的賓語。
8.虎以為然。(《戰國策·狐假虎威》)
——老虎覺得是這樣。“以”是動詞。“以為然”等于“以其為然”,“其為然”是主謂詞組,作“以”的賓語。把“以”後理解為省略一個“之”字行不行呢?也無不可。不過作主謂詞組主語的,通常是“其”不是“之”,“之”隻作賓語或兼語。
2.“以為”凝結為一個雙音詞,和現代漢語的“以為、認為”相當。如:
9.衡常思圖身之事,以為吉兇倚伏。(《後漢書·張衡傳》)
——張衡常常思考保全自己的問題,認為吉兇是互相依存的。
10.裴子自以為難得其要。(傅玄:《馬鈞傳》)
——裴秀自認為擊中了對方的要害。
此外,“以為”的“以”還可能是個連詞,或者是把狀語和動詞“為”連接起來,或者是把動詞“為”和前一個動作連接起來。例如:“難以為繼”(成語),意思是很難繼續做下去。“難”是動詞“為”的狀語,“以”是連詞。又如:“欲居之以為利”(《聊齋志異·促織》),意思是想把促織留在手裡以便多賣錢。“為利”是賺錢,“為”是動詞。“以”是連詞,它的作用是把“居之”和“為利”連接起來,表示“為利”是“居之”的目的。
總之,“以……為、以為”情況複雜,閱讀時要注意分辨。
未完待續……
你的移動文學圖書館:這有小說、散文、詩詞,還有曆史典故,更有中華傳統文化和寫作技巧方法等。本号是一個傳播傳承純文學的平台,拒絕網絡爽文“小說”!
閱讀是一件最重要的小事!每天留半個小時來閱讀,給自己充電。關注本号,一起來讀書養性、終身學習!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