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降是二十四節氣裡最美的幾個名字之一。
從字面意思來看,霜降就是霜從上降下來。
“降”字左邊是山,右邊是兩隻腳尖朝下的腳,它的造字本義是人從山上往山下走。
霜降,就是霜從上往下的運動,也就是霜從天降。
霜從天降的意象很美,但如果你這樣認識霜,你對霜的認識就達到了兩千年前古人的水平。
因為科學早就證明了兩千多年前古人的看法是錯的,霜并不是從天而降的。
一:霜的科學含義霜和露水是兩種很接近的天氣現象,它們的形成原理一樣,區别隻在于形成時的溫度不同。
空氣中含有水分,溫度越高,空氣中能容納的水分就越多,但溫度一旦降低,比如白天溫度高,夜晚氣溫降低後,空氣中能容納的水分就會減少,超出空氣容納量的水分會析出。
如果水分析出時的溫度在零度以上,析出的水分就會凝結成露珠。
如果析出時的溫度在零度以下,析出的水分就會凝華成霜,在物體上形成漂亮的白色小冰晶。
所以,霜是在近地面直接出現的,并不是像雨、雪那樣從天而降,氣象學上把從天而降的雨、雪稱為垂直降水,把霜、露以及霧這種水汽在地表附近的凝結物稱為水平降水。所以嚴格說來,霜降其實是霜凝。
不過古人沒有現代的氣象學知識,在他們的概念裡,霜是從天而降的,在古詩詞裡,古人除了愛用“降”來形容霜,還喜歡用“落”“墜”“下”“雨(yù)”“飛”來形容霜。這些字全都有從上而下的動感,仿佛霜如雨、雪一般飄飄灑灑從天而下,比如這些漂亮的詩句:
“繁霜降兮草木零”(漢張衡)
“夜霜欲落氣先清”(宋張來)
“邊霜昨夜墜關榆”(唐李益)
“目極江天遠,秋霜下白蘋”(明謝榛)
“清風葉赤天雨(yù)霜”(唐杜甫)
“木落霜飛天地清”(唐朱慶餘)
雖然霜不是從天上降下來的,但兩千年前古人就給這個節氣取名“霜降”,兩千年裡古人也就這樣書寫霜,已經把“霜從天降”書寫成思維定式了,當然,也書寫得極為優美。
除了“霜從天降”,古人還很愛說“露結為霜”。《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就說霜降節氣是“氣肅而凝,露結為霜矣。”就是天氣一冷,露水就凝結成霜了。
露結為霜在古詩詞裡也美得一塌糊塗。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詩經·蒹葭》
“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三國曹丕)
“天邊金掌露成霜。”(宋晏幾道)
從露和霜的産生原理就可以知道,水汽要不凝結成露,要不就凝華成霜,露水是不會結為霜的。從科學角度看,“露結為霜”的說法不準确。
對露結為霜的正确理解是:天氣越來越冷,以前早上是露水,現在早上則是霜了,并不是在同一個晚上,水汽先凝成露水,露水再結成霜。
霜和露一般隻在晴朗、微風或無風的夜晚形成,晴朗的夜晚晝夜溫差才夠大,而有風的夜晚則會增加空氣對流,破壞霜、露的形成。所以有霜露的夜晚必定晴好,古詩文裡,月和霜往往一起入詩。比如下面這些著名的霜詩:
“雞聲茅店月,人迹闆橋霜。”(唐溫庭筠)
“枯草霜花白,寒窗月新影。”(宋陸遊)
“驿内侵斜月,溪橋度晚霜。”(宋呂本中)
“開門半山月,立馬一庭霜。”(元方夔)
不過,即使古人對霜的認識不夠科學,但不影響古人對霜的審美,古人從物理的霜中創作出了種種美妙的霜意象,這些霜意象構成了中國的霜文化。
二:霜的哲學含義《說文解字》裡對霜的定義和現代科學的定義完全不同:
“霜,喪也,成物者。”
霜使萬物喪失生機,但同時也成就萬物。
這種定義當然很不科學,但它是哲學式的定義,是古人從霜裡發現的哲學思想。
古人習慣同時從陰陽兩個角度去看待事物,在他們看來,霜肅殺萬物,但肅殺的同時也成全了萬物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生命曆程。“喪”和“成”,這兩種完全相反的功能和諧地統一在霜身上:
霜的出現表示氣溫降到0℃以下,一年生植物的生命結束,多年生植物的生長期也結束,動物開始潛藏、冬眠。這是“喪”。
但正因為動植物的休眠或死亡,春生夏長的果實才得以保存,生物的使命得以完成,生長的能量才能在收、藏中得到恢複,新一輪的生命和能量才能開啟,這是“成物”。
三:霜的審美含義霜是嚴寒和肅殺的象征,所以人們喜歡用“風刀霜劍”“飽經風霜”來表示艱難困苦的外部環境,用“塵滿面,鬓如霜”來表示歲月無情,白發暗生,年華老去。
“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不知明鏡裡,何處得秋霜。”(唐李白)
“如今憔悴,風鬟霜鬓,怕見夜間出去。”(宋李清照)
“故鄉今夜思千裡,霜鬓明朝又一年。”(唐高适)
雖然霜嚴寒肅殺,但霜也非常美。霜有雪的潔白,有露的晶瑩,又和雪、露不一樣。雪,覆蓋大地,是主角;露,點綴大地,是配角。而霜給樹木、物體穿上一層晶瑩的白紗衣,讓萬物輪廓分明,它不搶主角,但它也不是配角,因為有霜,萬物玲珑剔透,超塵脫俗,物因霜而晶瑩,霜因物而有形,兩者相得益彰。
如此美物自然入詩極多,名句也極多:
“潦收沙衍出,霜降天宇晶。”(唐張九齡)
“清霜醉楓葉,淡月隐蘆花。”(元許有壬)
“鹜落霜洲,雁橫煙渚,分明畫出秋色。”(北宋柳永)
“濁酒一杯家萬裡,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将軍白發征夫淚。”(宋範仲淹)
不過,中國最美的霜詩詞,卻偏偏不是寫霜的,而是寫霜意象。
靜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夜上受降城聞笛 李益
回樂峰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處吹蘆管,
一夜征人盡望鄉。
這裡的霜都不是霜,而是月色和鄉愁。
最好的一首霜意象詩,是唐朝張繼的《楓橋夜泊》:
月落烏啼霜滿天,
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
夜半鐘聲到客船。
“月落烏啼霜滿天”的意象非常美,但這漫天的飛霜到底是什麼?
這首詩寫在深秋,地上、樹上、船上有霜很正常,但天上不會有霜,霜也不會滿天飄。可是天上充滿了霜的意象,這滿天的“霜”是如水的夜色、深秋的寒涼、生命的坎坷、飄逝的青春、濃濃的鄉愁,也許還有江面缥缈的水霧,這一切,被詩人凝聚成了一個“霜”字。
這應該是中國詩歌史裡最優美的、最凝練的、也最憂傷的霜意象吧。
“月落烏啼霜滿天”裡的霜,不是物質的“霜”,卻有霜的魂,寫出了人心中的霜,人感應于天地萬物,又升華了天地萬物。
這幅顔文樑老先生的《重泊楓橋》是我看到的最有《楓橋夜泊》意境的油畫,真是畫中有詩,色澤的處理和畫面的質感都有濃濃的霜天意象。顔老先生這幅《重泊楓橋》畫的是農曆十五左右的圓月亮,《楓橋夜泊》裡的月亮在夜半落下,是農曆初七、初八的上弦月,月亮隻有一半是亮的。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