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很多人都喜歡渲染、包裝“中産階級”這個概念,動辄中産人群怎樣怎樣如何如何,借此來販賣焦慮吸引眼球。甚至在看到“中等收入”時都有意無意地将其與“中産階級”一詞畫上等号,在宣傳中出現兩個詞語來回橫跳使用的現象,而大衆也會在這種不易察覺的微操中被擾亂了視聽,對跻身“中産階級”趨之若鹜。
但是說到“中産階級”的界定标準,卻是模棱兩可五花八門。其實,所謂“中産階級”一直是一個飽受争議的僞概念,當把“産”這個字和“階級”聯系起來時便相當于站在生産所有制分配的角度上讨論問題,也就意味着生産資料的有無界定,故而也就隻會存在資産階級和無産階級。
所以從嚴格意義上講,并沒有中産階級這個說法,不少願以中産階級自居的人本質上隻是收入高于平均水平的“高收入打工人”,并沒有特殊的階級地位,也無須懷有高人一等的心态和姿态。
關于中産階層的衡量标準,其實是見仁見智。家庭收入10-20萬,并不意味着是中産确定的标準?關鍵在于可支配性家庭收入,确切地講,扣掉房貸、教育、醫療、保險等必須的支出以後,用于改善生活品質的支出有多少?因為不同的調研機構、不同的參考指标,調研結果總會有所偏差,隻是“收入穩定豐富,未來可預期”顯然是所有調研都認可的中産階層的最大特
具體量化标準,可以參考中産階層成員的收入在各地城鎮居民家庭人均收入的平均值與平均值的2.5倍之間。
資料顯示,2013年勞動者個人年收入在6萬至15萬元或家庭收入在8.5萬至22.5萬元,家庭人均住房達到全國平均水平及以上且另有一定數量金融資産者,就可以認為進入了中産階層;而在北上廣深,收入則須達到全國平均值的兩倍,即2013年個人年收入12萬至30萬元或家庭年收入17萬至45萬,且其住房問題基本解決并另有一定金融資産者,才能在當地稱為中産階層。
家庭财富是社會财富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家庭财富的分布狀況可以直接反映中國當前社會财富的公平狀況,同時通過家庭财富的配置狀況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社會消費、投資和儲蓄的潛力。
作為社會生産和消費的主力,中産階層的規模和占比以及其财富狀況直接關系到中國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未來經濟的潛力。
從總量上,中國俨然是一個中産階層大國,但無論是富裕程度還是人口占比都遠不及發達國家。家庭财富分配結構也更呈“金字塔型”。中國,在走向真正的中産階層國家的道路上,還任重而道遠。
你認為自己算是中産階層嗎?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