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聯社|新消費日報9月19日訊(研究員 梁又勻),9月中旬以來,順豐頻頻登上社交媒體熱搜榜。
“寄丢八千元黃金僅賠兩千元”、“價值1.1萬元的手機丢失僅賠1千元”、“保價1.8萬元隻能賠500”……大量網友在線上分享了他們在與順豐的糾紛中,獲賠金額低、賠付周期長的經曆,引發輿論熱議。
新消費日報記者了解到,“黃金丢失”是因為同城配送的小哥上洗手間,緻快遞物品丢失,已報警,現警方還沒有處理結果。順豐方面明确表示,為保證客戶利益,按照約定,公司先行賠付保價金額8000元。
實際上,順豐快遞報價“翻車”并非行業孤例,而業内對于保價認定方面存在不少亂象。
保價翻車事件知多少
近日,北京的王先生在順豐寄送了一件價值17000元的手辦,且支付了108元費用給貨物投保。但在廣州發往北京的途中,該手辦出現了損壞,零件斷裂。由于手辦貨品帶有收藏品、藝術品等屬性,一旦破損整體價值将大打折扣。王先生去索賠時,順豐方面表示,雖然保價1.8萬元,但隻能賠500。
在溝通過程中,順豐客服更是直言:快遞保價并非保多少賠多少!最終賠付是綜合快件實際損耗和保價金額,按一定比例賠償。
資料顯示,順豐的保價翻車系列事件不僅發生在跨省長途運輸,還發生在同城配送中。此前寄丢黃金事件就發生于杭州的一次同城急送,好在經過警方介入,遺失的黃金已找到,而順豐的賠付也已到賬。
天眼查顯示,在順豐曆年的司法糾紛列表中,運輸合同、買賣合同、服務合同的糾紛名列前三。
近年來,消費者個人、企業因丢件等運輸合同糾紛起訴順豐的開庭案件逐漸增多。
其中同城配送更是重災區,天眼查數據,負責同城業務的順豐速運有限公司司法糾紛案件中,排在第一名的合運輸合同糾紛累計達到248起。
縱觀2022年,順豐速遞作為被告開庭的案件數量就達到了103起,主要案由正是運輸合同糾紛。
保價糾紛發酵後,不少律師、消費者權益保障研究者表示,關于快遞丢失及索賠問題,《快遞暫行條例》、《民法典》、《合同法》均曾做出相關規定,賠付方應當按照實際損失或是雙方約定的保價進行賠償。
據判決文書顯示,2021年順豐曾接連發生過兩起因寄丢陶瓷藝術品、數十台手機引發的訴訟,涉案金額均達數萬元。而在法院的主持下,最終以順豐賠償收尾。
除了順豐,其他快遞如何?
盡管從法理上看快遞公司應對丢件、貨物損失負主要賠償責任,但在實際糾紛過程中,維權成本偏高。新消費日報觀察到,有不少消費者在起訴維權的過程中主動選擇了撤訴、調解。
面對大量發生的此類事件,快遞公司相關保價條款又是如何規定的?新消費日報簡單梳理了國内主流快遞公司的相關條例。
從保單保障标準上看,不少快遞公司都在保價條款中建議消費者,價值在500元以上的應當投保,但若貨物價值過高,超過了快遞公司單次保障金額(一般為3萬元以内),則建議拆分寄送。
目前,韻達、圓通、中通、申通、達達、極兔均對貨物保價上限、賠償金額上限進行了限定,隻有順豐未明确對貨物的保價上限做出限制。幾乎所有快遞公司都表示,貨物損失後的賠償金額,不會超過貨物的實際損失金額,對于因貨品丢失引發的連鎖損失亦不做賠償。
投保人在索賠時,除了提供貨物發票、憑據等證明價值的材料外,快遞公司也将基于材料評估最終賠償标準。而這也是近期順豐客服聲稱“不是保多少賠多少”的原因。
對于業内已約定俗成的相關規定,大多數時候消費者隻能無奈接受。但也有網友表示,吸引消費者投保時并沒有主動告知風險,出事了才“攤牌”,丢件事小,信譽丢失才是關鍵。
财報數據顯示,順豐同城、順豐母公司近幾年發展速度很快。2022上半年,順豐控股實現營收1300.64億元,同比增長47.22%;順豐同城實現營收44.8億元,同比增長14.63%。
其中,順豐控股期内歸母淨利潤達到25.12億元,同比增長230.61%,令人側目。順豐同城雖然仍處于虧損中,但其毛利率由負轉正,達到1.8%,虧損明顯收窄,各項業務場景全面開花。
在品牌口碑的加持下,順豐面對京東、“通達系”、極兔競争優勢明顯。2022年8月順豐整體營收增速達46.23%,新興供應鍊及海外市場擴張穩步推進。
近期多起保價翻車事件,對順豐的服務質量産生了較大的負面影響,不少網友表示将重新考慮寄送貴重物品的快遞公司。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