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福州廣電-福視悅動
福建福清興化灣二期海上風電場吊裝10兆瓦海上風電機組(2020年6月12日攝)林善傳攝/本刊
➤通過全力打造“數字應用第一省”,到2022年,福建數字經濟增加值将達2.6萬億元以上,GDP占比達50%以上
➤用好“藍色”資源,愈加開放的福建收獲滿滿。上半年福建實現外貿進出口8599.6億元,同比增長39.1%,增幅高于全國12個百分點,連續13個月正增長
➤多山、多水、多綠,作為全國首個國家生态文明試驗區,福建不斷通過改革創新,探索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之路,促進社會經濟和生态環境的雙赢
“數字應用第一省”建設提速快跑、數字經濟點亮高質量發展強勁引擎,高能級創新平台打造戰略科技力量,“海上福建”建設乘風破浪、精彩紛呈,山海協作彌合區域發展落差,經濟“高素質”與生态“高顔值”相得益彰……
潮湧東南、揚帆八閩。作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核心區、國家生态文明試驗區,當下福建省正立足特色優勢,統籌做好數字經濟、海洋經濟和綠色經濟,加快培育經濟新增長點,努力建設“機制活、産業優、百姓富、生态美”的新福建,奮力譜寫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福建篇章。
7月1日,漁船經過福建省甯德市霞浦縣溪南鎮七星海域養殖區 姜克紅攝/本刊
逐浪數字經濟 創新引擎全速運轉
“FILA智能物流中心建成後,将使全國直營店管理效率提升200%,并使線上線下業務深度融合。”安踏集團副總裁陳劍聰說,加上門店直播、KOL種草等營銷手段引流,數字化轉型将成為集團未來5年18%~25%年複合增長目标的重要依托。
7月中旬,安踏集團一體化物流産業園二期項目——FILA智能物流中心内,各種工程車輛來回穿梭,一派繁忙。
陳劍聰介紹,園區建成後,将應用輕載堆垛機、多層穿梭車、機器人等自動化物流設備,并融入貨到人、射頻識别等先進物流技術,實現B2B、B2C等多種運營模式融合。項目建成後,将支撐形成晉江、華東、成都、鄭州、沈陽等區域總倉和若幹雲倉的高效物流網絡。
福建省通過産業數字化和數字産業化來推動企業加速跑,為經濟發展插上騰飛翅膀。
福州是福建最早推進數字化建設的城市。在福州濱海新城,網龍網絡公司全球最大的數字教育資源生産基地正在建設。目前,網龍的教育版圖已覆蓋190多個國家和地區,用戶超過1億。
網龍CEO熊立說,網龍正憑借智慧教育雲平台等拳頭産品,将“數字教育的中國方案”推廣至全球。
借助數字中國建設峰會金字招牌,福州市目前已先後簽約300多個數字經濟項目;引進百度、阿裡、京東等一批數字經濟龍頭企業,推動華為、騰訊、字節跳動福建區域總部等一批重點項目落地。目前,福州市的數字經濟規模已達到4600多億元,GDP占比超45%。
“數字經濟正成為福建高質量發展的強勁引擎和創業創新主戰場。”福建省數字辦主任陳榮輝表示,通過全力打造“數字應用第一省”,到2022年,福建數字經濟增加值将達2.6萬億元以上,GDP占比達50%以上。
以産業數字化和數字産業化為發展路徑,通過持續創新,搶占價值鍊高端,不斷提升市場競争力,是福建企業在疫情中保持穩健發展的關鍵。
7月20日,廈門鎢業集團發布的業績報告顯示,繼去年實現淨利潤同比大增136%後,預計今年上半年将實現淨利潤6.84億元,同比增近200%。
近年來,廈鎢每年投入近10億元發力高端鎢硬質合金刀具、锂電正極材料、高性能稀土功能材料等産品研發,相關産品國産替代和國際市場份額不斷擴大。
為了更好地實施創新驅動戰略,福建省聚焦主導産業、戰略性新興産業,在光電信息、能源材料、化學工程、儲能器件等領域啟動建設首批4家省創新實驗室。
依托科研創新,以數字經濟為代表的新經濟,正在成為福建省經濟發展的最重要的高速引擎之一。數據顯示,2021年福建省共遴選出295家數字經濟領域創新企業,比上年增加了206家、增長3.3倍。
用好藍色資源 打造更高層次開放型經濟
“我們看好高新海洋産業的廣闊未來。過去幾年企業投入了5000多萬元搞研發。”福州日興水産食品公司副總經理黃鳳珠說,目前公司全年産值約5億元,新的肽生産線達産後,年産能可達300多噸,産值7億元以上。
綿長的海岸線,廣闊的海域面積,區位優良的港口,是福建發展經濟的寶貴資源,也是發展的特色優勢。
去年福建海洋生産總值達1.05萬億元,居全國第3位,GDP占比23.9%。其中,海水養殖和遠洋漁業産量、水産品出口額、水産品人均占有量等指标全國第一;形成了霞浦、連江等一批特色水産品養殖加工銷售海洋經濟大縣。
向海圖強的福建,不斷競逐深藍。地處台灣海峽西岸,風能資源好、消納能力強,開發海上風電條件優越,福建在福州、漳州、莆田、甯德和平潭等地所轄海域布局了多個風電場。
位于福清市江陰半島東南側的興化灣風場就是其中之一。該風場有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産權的國内首台10兆瓦海上抗台風型風電機組,在年平均10米/秒風速條件下,每年可輸出約4000萬度清潔電能,減少燃煤消耗約1.3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約3.5萬噸。
既緊盯海洋領域新興前沿産業的培育發展,也深耕傳統産業的轉型升級。
炎炎夏日裡,從甯德蕉城區三都鎮礁頭碼頭乘船,一路穿行在碧波蕩漾的三都澳,藍色的浮球随波起伏,彩色新型塑膠漁排連片,鹭鳥時而結對翺翔,時而駐足海面,沿途盡覽和美風光。
甯德三都澳海洋資源豐富,然而多年來海上養殖無證、無序、無度問題嚴重,成為閩東人經略海洋、脫貧緻富的絆腳石。近兩年,甯德全面打響清海戰役,全面整治三都澳養殖海域,營造綠色可持續的海洋生态環境。綜合整治後的三都澳,海清港闊,魚多肉肥,漁民的日子越過越滋潤。
“原來600口小網箱全部換成新的塑膠漁排,每口可産出大黃魚約1000斤,收入大幅增加。”霞浦縣溪南鎮七星村養了20年大黃魚的漁民黃宗容笑着說。
視野向海打開,局面煥然一新。海洋是連接内外的大通道,近年來,福建以推進“海絲”核心區建設為抓手,港航基礎設施不斷完善、載體平台持續打造。全省共有萬噸以上深水泊位187個,具備停靠大型集裝箱船和散貨船最大主流船型條件。充分發揮航運優勢,不斷優化對外開放和進出口服務環境,是福建省打造海洋經濟的重要抓手。
55條從廈門港出發、以“絲路海運”命名的航線,連接四海,通達五洲,漸成國際合作新紐帶,推動廈門市乃至福建省以全新的定位和角色融入“一帶一路”建設,成為中外貿易重要樞紐。
通過開啟“絲路海運”全速作業模式,提高作業效率,緩解企業用船用箱難題,廈門港上半年完成集裝箱吞吐量590.35萬标箱,同比增長11.43%;貨物吞吐量1.11億噸,同比增長18.5%。6月單月完成吞吐量106.76萬标箱,創單月曆史新高。
面對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新形勢,福建省通過綜合施策,推動企業融入新發展格局,在新發展格局中覓良機。泉州海關近日發布統計數據,作為服務商貿領域的重點項目,2020年12月30日至今,晉江國際鞋紡城市場采購貿易試點共完成18000多票,出口貨值達100多億元,有力加快當地企業拓展“買全國賣全球”的外向型商貿新格局。
“市場采購貿易方式大大減少了中小企業的物流和時間成本,降低了外貿門檻。”晉江策聆國際貿易有限公司關務負責人郭慰紅說,得益于便捷高效的通關服務,商戶在家門口就能輕松實現“賣全球”的目标。
上半年,福建實現外貿進出口8599.6億元,同比增長39.1%,增幅高于全國12個百分點,連續13個月正增長。
探索“兩山”轉化激發綠色動能
7月23日,海峽資源環境交易中心頒發第44屆世界遺産大會“碳中和證書”。世遺大會福州市籌備辦向泰甯縣杉陽山區綜合開發有限責任公司購買300噸林業碳彙,用于抵消會議将産生的全部約200噸溫室氣體,達到零碳會議目标。
多山、多水、多綠,作為全國首個國家生态文明試驗區,福建不斷通過改革創新,探索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之路,促進社會經濟和生态環境的雙赢。
一片森林價值幾何?福建有獨到“算法”:除了評估林地、林木等實物價值,還會評估其水源涵養、固碳釋氧、氣候調節、維系生物多樣性等方面的生态功能價值,并不斷探索其價值市場化實現方式。
今年5月份,全國首批林業碳票在三明市簽發,并達成收儲協議和首單林業碳票授信貸款協議。福建金森碳彙科技有限公司收儲了當地常口村等三個主體碳減排量18294噸,并向興業銀行質押授信貸款額度500萬元。
“村裡一棵樹沒砍,但賣出了14萬多元。”三明市将樂縣高唐鎮常口村黨支部書記張林順說。
在“碳達峰、碳中和”背景下,福建提出依托綠色優勢,構建綠色制造體系,打造綠色産業基地,持續推進生态産品價值實現機制建設。
6月23日,搭載甯德時代電池的全球首台120噸級純電動交流傳動礦用自卸車在湘電集團成功下線。該産品将應用于智能電動時代背景下的露天礦山運輸領域,并将推動礦山行業向綠色低碳、節能環保方向發展。這是總部位于福建甯德市的锂電動力電池企業在新能源産業領域中又一次嘗鮮。
在綠色發展理念的推動下,近年來原以鋼鐵冶煉、礦山開發等為支柱産業的三明市,痛下決心關掉大批礦山和水泥、化工企業,将石墨及石墨烯産業打造成主導産業之一。
用作LED背闆的石墨烯産品,打火機炙烤約半分鐘,材料手感仍然冰涼。在永安市石墨和石墨烯産業園中,各種新材料的特性讓人贊歎,這些産品在市場上供不應求,并進入國内外知名電器、新能源汽車電池等企業供應鍊。
“由于産業鍊完整,現在一些國外石墨烯應用科研成果,也會拿到三明來測試、驗證和生産。”永安市泰啟力飛石墨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甘秋洋說,這形成了産業發展的良性循環。
近年來,在綠色發展理念的指引下,福建傳統産業轉型升級也在不斷加速,同時以生态旅遊、生态農業為代表的綠色産業,還成為推動鄉村振興發展的重要力量。
在龍岩漳平市永福台灣農民創業園裡,5萬多畝高山茶園和近萬株櫻花樹交相輝映,紅綠配的獨特景觀引得遊客紛至沓來。
森林旅遊也逐漸成為推動這個革命老區全域旅遊發展的主力軍。去年當地森林旅遊共接待遊客1184.2萬人次、直接收入10.73億元。據統計,截至去年底,福建省茶葉、蔬菜、水果、畜禽、水産、林竹等十大農業特色優勢全産業鍊總産值超過2萬億元。
生态資源是福建最寶貴的資源,生态優勢是福建最具競争力的優勢,生态文明建設也是福建最花力氣的建設。基于對生态價值的深刻認識,福建以“護綠”“用綠”“增綠”的成效來校正政績觀,為全國探索出了以制度約束扭轉“唯GDP論英雄”的寶貴經驗。
“環境保護目标考核比地區經濟總量、固定資産投資等考核分值更高。”三明市生态環境局局長林大茂說,當地按“水淨、河清、天藍、地綠、居宜”的要求設置考核标準,給粗放發展戴上了“緊箍咒”。
福建省發改委有關負責人介紹,目前福建省國家生态文明試驗區部署重點任務,已按期取得38項重點改革成果,部分處于全國首創或領先水平,基本構建起産權清晰、多元參與、激勵約束并重、系統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體系。
深化區域協作“山海”同頻共振
“以前都在田裡收稻子、種地瓜,收入微薄。”長汀縣大埔村農民巫二秀憶苦思甜,現在他住進了新蓋的小洋房,并在家門口的紡織服裝公司上班,月工資5000多元。
晉江市,福建縣域經濟領頭羊,“海絲”開放前沿;長汀縣,革命老區中央蘇區,深居大山腹地。自從兩地被确定為山海協作對象以來,大批晉江企業到長汀産業幫扶。
福建山海兼具,地區資源禀賦差異大。瞄準山區與沿海發展不平衡的短闆,福建持續大念山海經,實施山海協作的區域發展戰略,有力推動全方位高質量發展和老區蘇區振興。
“山海協作,把山這邊的資源、勞動力、生态等優勢與海那邊的資金、技術、人才等優勢結合起來,協同發展。”福建省農業農村廳鄉村振興對口協作處處長陳道清說。
山海協作,讓福建區域發展更加協調、更加均衡。2020年福建GDP達4.39萬億元,全國第七位;人均GDP為10.58萬元,全國第四位;所有設區市人均GDP都超過全國平均水平。
山海協作,不斷拓展新内容。福建又提出以福州都市圈建設和廈漳泉都市圈一體化為引擎,帶動閩東北和閩西南兩個協同發展區加快發展。記者采訪發現,從基礎設施聯通、産業配套協作、公共資源共享和生态保護協同等方面,兩個協同發展區正展開深度融合。
在廈漳泉都市圈,廈門和泉州共建廈泉(安溪)經濟合作區,形成湖裡園、思明園兩大園區,廈門和漳州共建廈漳經濟合作區等園區,推動産業聯動和跨區域合作。
在九牧衛浴位于泉州南安的智慧工廠裡,5G 大數據技術運用到施釉、成型、包裝等馬桶制造全流程中。九牧集團總經理林孝山說,公司在廈門成立了全球運營中心、研發創新中心,而将制造工廠設在泉州各地。“這樣既能發揮廈門的城市品牌和科研優勢,又能享受泉州的制造業配套優勢。”
在閩東北協同發展區,圍繞新能源、新材料、電子信息、輕工等跨區域的産業協作也正快速推進,同時區域産業鍊、供應鍊、創新鍊、政策鍊協同推進。
今年3月,圍繞新能源汽車産業鍊協作,依托上汽甯德基地,甯德市三嶼園區16家産業鍊供應商與福州的東南汽車達成協作意向。而福州的福建星雲電子股份有限公司等一批企業正式成為甯德時代的锂電池組檢測、智能制造等服務供應商。
“當前以福州都市圈、廈漳泉都市圈為帶動的區域協同發展,成為推動福建全方位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堅實保障。”福建省政府發展研究中心朱四海博士認為,通過持續的山海協作,福建已發展到“藤瓜融合”的系統集成新階段,推進空間開發模式由點軸開發模式向城市群開發模式轉變,從而帶動以閩東北、閩西南兩大協同發展區為主導的闆塊經濟融合發展、一體化發展。
本文來自【福州廣電-福視悅動】,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發布傳播服務。
ID:jrtt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