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意梗概:唐宣宗大中五年(851),李商隐應東川節度使柳仲郢聘請,赴其梓州幕府擔任掌書記,冬十一月,他從長安出發,準備一路往西經扶風(今陝西寶雞)南下劍門。在行役的路上,在荒郊野外的道旁,商隐遇見了一樹獨自盛放的梅花,就像蘇東坡剛被貶谪黃州時遇見的那朵海棠一樣,他們都是身為名花,卻被棄之道旁,雖被棄之道旁,仍舊散發芬芳。就這樣,他們在人生的悲苦中,在大自然的萬物生靈中,仿佛找到了知己。這是一種心情苦悶時突遇知己般的感動,像是你久久關閉着自己的心房,突然間被陽光照進時的感動。但感動的背面,仍舊是那種悲苦人生中極緻的孤獨。這首《十一月中旬至扶風界見梅花》是李商隐的代表作之一,其中颔聯是其最經典的内心寫照,也寫盡了不得志的人們那種孤獨落寞的情感,然而卻被後世誤解了幾百年,随後由清代文人紀曉岚注解後,人們才更好地讀懂了這首詩中的深情。
十一月中旬至扶風界見梅花
唐代 李商隐
匝路亭亭豔,非時裛裛香。
素娥惟與月,青女不饒霜。
贈遠虛盈手,傷離适斷腸。
為誰成早秀,不待作年芳。
首聯不作任何背景的鋪墊,也沒有什麼起興似的旁白,而是直接描寫這株梅樹的境況以及詩人對它的贊賞。“匝路亭亭豔,非時裛裛(讀yìyì,香氣襲人的意思)香”,因為開在荒野的道旁,所以稱為“匝路”,匝路就是偏僻小路的意思;因為是十一月開放,所以稱為“非時”,梅花一般在農曆十二月中下旬開放,而這株梅花卻在十一月中旬就開了,所以詩中最後一聯也說是“早秀”。這兩句有兩個重點,一個是“匝路、非時”,一個是“亭亭豔、裛裛香”,前者将這株梅樹孤獨、悲涼、無人問津的境況呈現在讀者眼前,後者将其身處凄涼之境,仍能孤芳自賞、含苞怒放的“幽獨、傲然”氣質展現出來。這兩句所呈現出的那種“摧折亦自守,秋風吹若何”的堅忍不拔、亭亭獨立的驕傲姿态,直接将讀者的敬意與激賞誘發出來,也為下面幾聯詩人借物抒懷作了很好的鋪墊。
颔聯“素娥惟與月,青女不饒霜”,元代文人方回在其詩話評集《瀛奎律髓》中對李商隐這兩句評價道:“此謂梅花最宜月,不畏霜爾,添用‘素娥青女’四字,則謂月若私之而獨憐,霜若挫之而莫屈者,亦奇。”這句話的意思是,方回認為,梅花與月光是最相得益彰的,隻有在月光的映襯下,才能更顯現出梅花的凜冽傲然,這也說明梅花是不畏霜寒的,商隐詩中再用上“素娥青女”(素娥即嫦娥;青女,主管霜降的女神)四個字,就更說明他是想贊美月光對梅花的偏愛以及梅花不畏嚴霜的堅忍精神。那麼方回的這個理解對不對呢,清代文人紀曉岚在《四庫全書》中對這兩句有另外的評價,“愛之者虛而無益,妒之者實而有損。純是自寓。”紀曉岚反對了方回的觀點,說這兩句純是李商隐借梅花自寓身世,而不是方回理解的那樣隻是在平淡的歌詠梅花,那麼紀曉岚這兩句評價到底是什麼意思呢?他是說,“月光是喜愛梅花的,但它卻是虛無缥缈的東西,并不能對梅花的身份地位起到絲毫的實際補益;霜寒是嫉妒梅花的,這種嫉妒卻是可以實實在在摧折梅花的。”聯想到李商隐的身世際遇,不得不說還是紀曉岚的觀點更符合詩中的意思。商隐一生仕宦飄零,在不得已的情況下卷入了晚唐時期影響最深遠的政治事件之一牛李黨争中,他本被牛黨骨幹令狐楚、令狐绹父子賞識,卻因與李黨骨幹王茂源女兒成婚導緻被牛黨排擠,從此仕途不順,人生蹇促,一生郁郁不得志,雖有詩名,卻對自己的人生理想毫無補益,但被朝廷排擠打壓,卻是實實在在的毀了這位晚唐才子的一生。
但對商隐詩中這兩句,其實還有更深一層的孤獨在,這是一種你本以為自己被這個世界偏愛着,但事實是其實并沒有,你所認為的那些偏愛其實都和你毫無關系,意識到了這一點後,你才能感知到商隐詩中所體現的那種原始的孤獨。“素娥惟與月,青女不饒霜”,這兩句其實描寫了四個和梅花完全不相幹的事物,隻是在人們的認知中總覺得梅花的傲然盛放是與月光的映襯和面對霜寒的堅韌所塑造的。但嫦娥其實對梅花并無偏愛,她不是為了袒護、照耀着梅花才使月亮發出皎潔的月光,她不是為了梅花,她就是将所有的愛都給了月亮,所以說“惟與月”,惟一的隻給月亮;而青女霜神,也并不是為了要顯出梅花傲然獨立的氣質才不減一毫地降下霜凍,她也不會為了你而饒恕世間。讀到此處,才明白了詩人寫下這兩句時内心所生發的那份悲涼與孤獨,這個世上根本沒有人是真心幫你,但他們不經意的舉動卻可以毀了你,這個世上的愛與恨好像都和你無關,即使你盛放于此,也沒有人會來欣賞!這種孤獨與悲涼,當真是刺骨的。
在李商隐寫這首詩的半年前,也就是唐宣宗大中五年(851)春夏時節,與他相知相愛的結發妻子王氏病逝,在這個苦難悲涼的世間,徒留下了那個深情怅惘的詩人,所以商隐在第三聯寫道“贈遠虛盈手,傷離适斷腸”,古人有折梅寄遠的習俗,李清照詞中就有“一枝折得,人間天上,沒個人堪寄”。而商隐在荒野小道旁遇見了這株梅樹,他也想到了可以寄給自己思念的人,但是縱使折下滿把,全放在手裡,又能寄給誰呢?卻隻能增添那斷腸的凄楚,在殘照的夕風中獨自飄零。
“為誰成早秀?不待作年芳。”這株梅樹到底是為了誰而在此過早盛放呢?它為何不像其他梅花一樣,在冬去春來之際,作那報春的花兒呢?最後兩句仍舊是詠物中含着自寓的襟懷。李商隐的一生,不正是這樣的際遇嗎?他徒有一身才華,卻隻能開在這荒山野嶺,但隻有那些在春天來臨之際開放的梅花們,才能博得人們的喜愛,自己這不适時的開放,就隻能在此孤芳自賞了,即便如此,這世間萬物也不會同情你分毫,不會和你同悲同喜,他們各自有着自己的愛恨,而愛你的人和你愛的人早已離去,從此以後,這悲涼的世間隻剩下你踽踽獨行!
“深知身在情長在,怅望江頭江水聲”,深情如此,卻被世間辜負!“虛負淩雲萬丈才,一生襟抱未曾開”,悲哉李商隐,這世間真是欠你一個知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