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月9日到達大連的一批防護物資上印着一句讓人動容的詩句“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這批物資的捐贈方是日本京都府舞鶴市。
這句詩出自唐代王昌齡的《送柴侍禦》:
沅水通波接武岡,送君不覺有離傷。
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
舞鶴市港口振興國際交流課課長小島宏在接受媒體采訪時透露,這句詩是一名在該機構進行交流的中國人想出來的,來自大連。當這名中國同仁提出使用這句詩的時候,大家都點贊,認為詩裡恰如其分的表達了“人分兩地,情同一心”的深厚情誼。
兩地的青山同承雲朵蔭蔽、雨露潤澤,同頂一輪明月又何曾身處兩地呢?這首詩通過想象來創造各種形象,以化“遠”為“近”,使“兩鄉”為“一鄉”。它蘊涵着人分兩地、情同一心的深情厚誼。
盛唐詩人王昌齡,以七絕見長,特别是邊塞詩寫得極好。他的送别詩也寫得不錯,數量也多,在他現存的170多首詩歌裡,送别詩有大概50餘首,《送柴侍禦》便是其中之一。
王昌齡在鎮江寫過兩首送别詩,這兩首詩屬于唐詩中頂尖的水準,在中國詩歌史上非常的牛,牛到中小學課本都回避不了它們。
今天我們就來談談王昌齡的故事。
王昌齡是一個在官場中沉浮煎熬的人,他有才華有抱負,但又沒法施展,在身心飽受煎熬的歲月裡,他的心靈世界更加敏感、豐富,更能從自己的人生體驗中,體會到生命與詩歌的意義,如此,才會留下了那些雖曆經千百年,卻依然能打動人心的佳句。
在鎮江的芙蓉樓上,他一面是對朋友的依依不舍的送别,另一面已将深摯不渝的友情,滲透在字裡行間。
王昌齡,對朋友特别貼心的詩人
王昌齡是個喜歡交友的詩人,他的朋友圈,相當華麗。
最有名的是“旗亭賭酒”的故事,王昌齡跟高适、王之渙等交遊,高适和王之渙在唐詩中的咖位都是特别高的。
從現存王昌齡詩歌看,有綦毋潛、李颀、岑參、王維、李白、劉昚虛、常建等。《唐才子傳》裡稱王昌齡與王之渙、辛漸“交友至深”。
辛漸這個名字,除了這首詩和《唐才子傳》以外,未見任何文獻記載,所以我們對辛漸的生平情況不是很了解。
但我們可以看得出,辛漸是王昌齡重視并信任的一位朋友,所以在細節上,看出王昌齡對他的愛護。
大概在天寶元年至天寶六載(742—747)之間的某一年,辛漸準備從鎮江渡江,取道揚州,繼而北上洛陽。
當時的江甯縣丞王昌齡聽到消息,從江甯趕去給他送行。
好朋友要走,王昌齡自然要送,按照古時候文人的規矩,不僅要送到碼頭,還要贈一首送别詩。于是王昌齡便寫了一首,一下子就成了爆款的名詩: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或許有人會說,兄弟就要走了,居然不請人家大吃一頓,看來兩個人的感情也沒有詩裡寫的那麼好啊。
事實上,王昌齡有請,就在辛漸離開的頭一天晚上,地點應該設在芙蓉樓。
實際上這場送别王昌齡寫了兩首,但第二首名氣不是那麼大,很多人都沒聽說過:
丹陽城南秋海陰,丹陽城北楚雲深。
高樓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心。
王昌齡對好友特别愛護,送别也懂得節制,知道“送客不能醉”,不像現在,每次喝酒時都是往死裡整,大喊”是兄弟就嚯掉“!
這樣的小細節,可能和孟浩然的事情有關,孟浩然之死給他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傷痛。
開元二十八年(740年),王昌齡遊曆襄陽,跟孟浩然相見。當時孟浩然背脊毒瘡,即将痊愈,二人相處很快樂。
于是,大開宴席,開懷暢飲,一場大酒喝得驚天動地。結果,“食鮮疾動”,孟浩然舊病複發,不治身亡。
好朋友的死跟自己有關,而且死在自己面前,王昌齡内心的悲恸,不難想象。
所以送辛漸的時候,王昌齡一改過去逮到酒猛喝的習慣,反而千叮咛萬囑咐:
”兄弟啊,路上千萬少喝一點,這寒江明月,寄托着我對兄弟的思念之情啊!“
▲ 位于鎮江金山的芙蓉樓
在鎮江,他寫下了他的座右銘。
《芙蓉樓送辛漸》詩的第一首,一發布後流傳廣泛,跟“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兩句有直接關系。
送别詩歌,常見的寫法,不是表達思念,歌頌友情,便是寬慰、勉勵行者。
王昌齡這首與衆不同:他是在委托行者,替自己傳遞一個信息,一個關于他人生志向的信息。
但凡有才華有能力的文人,都是非常重視名聲的,但王昌齡在新舊《唐書》中分别有“不護細行,屢見貶斥”和“不護細行,貶龍标尉”的說法。
也可以說,他後半生混得坎坷,和他的風評有一定關系。
最初,擔任汜水縣尉的王昌齡,看不慣李林甫排擠張九齡,對張九齡表示同情,這就得罪了當權的那一派。不多久,被貶到了張九齡的家鄉嶺南。
好容易遇赦,從蠻荒的嶺南回了長安,被任江甯丞,江甯縣丞是他一生最高職位。但幹了八年後,又被找了一些理由,被貶到了龍标也就是湖南懷化(湘西)去了。
大凡有人格理想的人,常常容易犯一些毛病——總是看不透官場上的各種心機,總是因為激昂前行忘記評估前路的安危。在規規矩矩、模式化的官僚群體中,常扮演一個愛管閑事、刺頭式官員的角色。
比如看不慣那些紙面上天天奔走在一線的演技派官僚,揭露一下日日在領導面前上跳下蹿,真正出事才發現啥都一問三不知的壞逼。
在他身上還有一股子俠氣,敢為不公平的事情直抒胸臆。
這有點像後來的蘇轼,有自己的獨立人格,王安石上台為守舊派說話,司馬光上台為改革派說話。結果哪一派都貶他。
仕途上老是被小人下讒枉的深坑,崗位總教德不配位的心機婊強占,有些人天生就不是凡鳥,但也為自由和天空付出了慘痛的代價。
送辛漸的那一年,王昌齡也有四十五了,在這個應該成熟的年齡,他多次反思自己,是不是平生為自己的名聲所累,是不是為自己的驕傲埋了單?
什麼是“一片冰心在玉壺”?這是宰相姚崇《冰壺賦》裡的一句話, 姚崇說,當官要廉潔奉公,像“冰壺”一樣清白。
王昌齡輕輕的對辛漸說:兄弟,幫我給洛陽的親戚朋友帶個話。不管世道多油膩,我還是冰心一片。
寒雨連江,平明送客,總顯得有一種凄苦緊迫,但王昌齡畢竟是七絕聖手,沉甸甸的心事能用一種從容不迫的灑脫表達出來。
這種灑脫,從王昌齡的詩裡流淌開來,甚至流淌到了喜歡漢語詩歌的日本,流淌到共同抗“疫”的今天……
▲ 鎮江書法家陳昌琪老師手書《芙蓉樓送辛漸》詩
他的詩和人,讓人感受一股力量
隻有在家國危難的時候,才能看出一個人真正的品質。
在深山老林的龍标待了八年之久,安史之亂爆發,大唐江山岌岌可危,這時候已經是老年的王昌齡離開了龍标,幾乎是飛奔北上,一腔熱血圖報國。可就在北上的路上,路過安徽亳州的時候,被當地刺史闾丘曉不知道什麼原因殺害了!
王昌齡的人生結局,令人扼腕。
《舊唐書》裡說:闾丘曉一向剛愎自用,性情暴戾,“馭下少恩,好獨任己”。
王昌齡遇到他,真可謂命運不濟。
他在闾丘曉府上暫作停留,拿出自己的新詩,鼓舞闾丘曉趕赴戰場,殺敵報國。
闾丘曉是個貪生怕死的官僚,膽小又嫉妒心強,玩命的事情怎麼敢沖上去?
兩人話不投機,闾丘曉自持是個土皇帝,你有才我有官,在我地盤上我最狠,一言不合把王昌齡給殺害了。
所幸,宰相張鎬替王昌齡報了仇。
《新唐書》:張鎬負責河南軍事指揮,為了對付安史亂軍,大舉集結軍隊。闾丘曉貪生怕死,逾期不至,導緻睢陽失守,主将張巡戰死。張鎬下令将闾丘曉處死。
臨終之時,闾丘曉求情說自己有長輩親人需要奉養,希望留他一條性命。
張鎬答以:“王昌齡之親,欲與誰養!”
張鎬除了是宰相、谏議大夫之外,還有一個身份:王昌齡的粉絲。
▲ 棋亭賭酒的故事
千百年後,王昌齡的詩詞仍然熠熠生輝,芙蓉樓也曆經多少輪明月的照耀。
他的詩和人,總令人與之共鳴。在“七絕聖手”的筆下,黃沙金甲浮現紙上,送别親友的身影也越拉越長,那與青山一道的風雨,給了我們戰勝困難的力量!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