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教育

 > 朱熹觀書有感是哲理還是道理

朱熹觀書有感是哲理還是道理

教育 更新时间:2025-01-28 10:33:15

朱熹的 《觀書有感》這首詩用四句話給“讀書有用”作了最好的诠釋。

中國古詩詞創作過程中的

哪些轶事趣事系列(441)

半畝方塘一鑒開,

天光雲影共徘徊。

問渠那得清如許?

為有源頭活水來。

《觀書有感》朱熹

朱熹 字元晦,号晦庵,晚稱晦翁。祖籍徽州府婺源縣,生于南劍州尤溪。中國南宋時期理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詩人。朱熹十九歲考中進士,曾任江西南康、福建漳州知府、浙東巡撫等職,做官清正有為,振舉書院建設。官拜煥章閣侍制兼侍講,為宋甯宗講學。晚年遭遇慶元黨禁,被列為“僞學魁首”,削官奉祠。慶元六年(1200年)逝世,享年七十一歲。後被追贈為太師、徽國公,賜谥号“文”,故世稱朱文公。

《觀書有感》出自于南宋理學家朱熹之手,這首詩短短4句卻對讀書何用作出了最好的诠釋。說到這首詩,相信大家也都耳熟能詳。畢竟詩中的“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是極富有哲理意蘊的千古名句。它寫于公元1196年,也就是慶元二年,當時朱熹正與門人黃幹、蔡沈、黃鐘在新城福山雙林寺側的武夷堂講學期間,朱熹寫下了《觀書有感二首》,本文所說的就是其中第一首。

首先,我們來看詩的開篇“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即半畝大的方形池塘,就像是一面鏡子一樣清澈明淨,無論是天空的光彩,還是雲的浮影都映入了池塘,不停地閃耀晃動、徘徊。如果不是因為朱熹這首詩的題目為“觀書有感”,我想人們肯定會以為它是一首寫景詩,并且是一首把景物描寫得十分生動,以及富有美感的名篇。

但是因為朱熹這首詩的主旨是在說明讀書的感受,所以我們便要往理性的一面去解析。我們說“半畝方塘”之所以能夠反映出“天光雲影”,便說明裡邊的水很深,也很清。倘若池塘裡的水很淺、很污濁,那麼自然就不能反映,或者說不能準确反映出“天光雲影”。讀書就是這個道理,書讀得多了,便能使人心情澄淨、心胸開闊,不為世俗小事所憂,反之,就會陷入渾噩的境地。

朱熹也正是因為讀書的這個感受,所以進一步思考後,便有了“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它的本意是,如果你要問方塘的水為什麼會這樣清澈呢?那是因為有源源不斷的活水從源頭輸送過來啊。言下之意,便是說人隻有不斷地去讀書,才會有獲取到新的知識,也才能保持思想的活躍與進步,才能保持内心的澄淨,不為世俗小事所憂。

詩的寓意很深,以源頭活水形象地比喻豐富的書法藝術靈感才是書法藝術作品真正的不竭源泉,闡明了作者獨特的讀書感受,很符合書法藝術創作的特色,也反映了一般藝術創作的本質。

朱熹觀書有感是哲理還是道理(朱熹的觀書有感這首詩用四句話給讀書有用作了最好的诠釋)1

朱熹觀書有感是哲理還是道理(朱熹的觀書有感這首詩用四句話給讀書有用作了最好的诠釋)2

朱熹觀書有感是哲理還是道理(朱熹的觀書有感這首詩用四句話給讀書有用作了最好的诠釋)3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教育资讯推荐

热门教育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