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必大家在中學時候都學過古文《師說》,甚至到了現在,還能背出“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 等這些脍炙人口的句子。
有人拿《師說》來指責現在的不那麼純粹師生關系,例如把學生當成賺錢的工具,例如當衆體罰、羞辱學生,例如學生故意傷害誣陷老師等等。
近日,網傳視頻一名教師對32分學生毆打辱罵,目前該教師已被停職
今年年初發生的學生傷害老師緻死事件
以古鑒今當然沒問題,不過顯然《師說》說的是成年人的事情,畢竟韓愈自己都說,“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又說“愛其子,擇師而教之;于其身也,則恥師焉”。
如果非要比附的話,或許“終身學習”更恰當,但是顯然這裡說的,不是不加抉擇地把知識塞進腦子裡,而是一種安身立命之學,以此勉勵“六藝經傳皆通習之”的李蟠(說起來至少達到研究生水平了)。
畢業多年再看《師說》,又能讀出許多不一樣的東西。
韓愈捍衛儒學“C位”
《師說》這篇文章在韓愈那個時代出現,實際上恰恰從反面說明了當時師道的衰頹,而師道的衰頹其實跟唐朝儒家的衰頹有着密不可分的關系。
儒家是特别重師道的。《禮記·學記》篇中說道,“師,無當于五服”,即在五倫的關系裡,“師”沒有一個具體的位置,但是“五服弗得不親”,即如果沒有師道,五倫之間的關系就混亂,所以師道是基礎。
儒家向來重視教化,而整個李唐王朝的思想主流卻主要在佛教與道教上。
孔子講學圖
佛教傳入中國後,其中國化過程經曆了數百年的時間。佛教的這數百年的中國化過程在隋唐時期達到了巅峰。我們最熟悉的《西遊記》中唐僧的原型玄奘法師就是唐朝曆史上著名的僧人之一。
玄奘負笈圖
武則天即位後,将奪取政權說成符合彌勒的授記,在全國各地修築寺廟、佛像。鑒真和尚東渡日本,弘揚佛法,更是被日本人民大加稱頌,足以見得佛教在唐朝的崇高地位。
武則天利用佛教為其登上帝位大造輿論,修築了大雲寺,在今陝西省商洛市
同時,李唐王室還格外推崇道教,将自己的先世追溯至老子。因為道教的盛行,服食金丹在當時蔚然成風。整個李唐皇室裡面,因為服丹藥、服金丹而死的皇帝多達六個。而當時不僅是皇帝服金丹,很多達官貴族也服食金丹。
開創“貞觀之治”的唐太宗李世民晚年沉迷長生不老之術,服用丹藥而死。
正因為如此,唐代士大夫階層的精神根底,主要是道教和佛教的。在政俗兩面,都可以看到宗教迷狂的深刻影響。士大夫精神世界不歸于佛則歸于老,而這個時候真正有儒家正統觀念和價值信念的人越來越少。
同樣這樣的環境下,尊師重道當然也就得不到過多的關注與提倡,而到了中唐時期,韓愈舉起複興儒學的大旗,自然也就十分提倡尊師重道的精神。
他眼中的“道”和“道統”
韓愈不僅隻對教育有自己的獨到認識,教育觀念隻是其在追求儒學的道路上的一方面見解。他的許多作為都為儒學複興作出了很重要的貢獻,為宋代理學大儒形成成熟的思想體系作了鋪路人的角色。
韓愈畫像
首先,韓愈倡導古文運動,為更好地傳達思想重建了更清晰凝練的文風。韓愈一改六朝隋唐豔靡的文風。雖說《滕王閣序》一般的文章句式極其工整、詞藻極盡華麗。但是這般文風對于思想的表達卻非常限制。
華麗的文風下表達的思想是淺薄的,也是“廢話連篇”的。而韓愈倡導文風簡練,絕不無病呻吟,非常講究叙事速度。往前追溯來看,《論語》、《孟子》的叙事也都非常簡潔高效,韓愈提倡的樸實文風當然也就可以看作是對傳統儒學複興的嘗試,也為思想的高效表達提供了非常有效地方式。
唐宋八大家,古文運動的主要倡導者
同樣,韓愈的哲學思想也為儒學的複興提供了借鑒。韓愈的著名篇章《原道》上來就對“仁、義、道、德”的概念作出了自己的闡釋。
“博愛之謂仁,行而宜之之謂義,由是而之焉之謂道,足乎己而無待于外之謂德。”
這幾句話對仁、義、道、德給出了非常明确的定義。用現在的話說,韓愈認為,博愛叫做“仁”,恰當地去實現“仁”就是“義”,沿着“仁義”之路前進便為“道”,使自己具備完美的修養,而不去依靠外界的力量就是“德”。
這可以看成是韓愈思想的重要貢獻。這四句話之所以重要,在于它重新發現了儒學的基本精神。韓愈在此将“仁”與“義”的關系确定了下來,“義”的概念是從屬于“仁”的,“義”是具體實現“仁”的分寸和界限。在韓愈這裡,我們已經可以隐約看到宋代大儒倡導的“仁包四德”觀念的某種雛形了。
宋代理學的代表人物“二程”程颢、程頤
此外,韓愈對“德”的思考,關注到内外的關系,體現了儒家“自足”的觀念,自足的觀念凸顯出了儒家的精神——“無責于人,必求諸己”。
關注自我與他人的關系,這是在孔子、孟子等儒家先哲時期就已開始思考的問題,同時也為二程、朱子的理學哲學觀點及理論提供了借鑒。可以說,韓愈對儒學複興的提倡是儒學形成我國曆史上主流思想過程的重要一環。
此外,按照陳寅恪先生的講法,道統觀念也是韓愈的一個發明。由于曆史過程非常漫長,儒家在曆史中的傳承譜系變得晦而不明,因為确實也沒有一個從頭到尾完整的儒家傳承譜系。
如果沒有儒家傳承譜系,那麼就會出現一個問題:儒者之道的合法性根源在哪裡?所以,必須發明“道統說”,從而為自己的儒家傳承譜系确立一個有合法性、正當性的理由。
所以韓愈講,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子、孟子,“轲之死,不得其傳焉”,即孟轲去世以後,這個道就丢失了,到韓愈這又找回來。
從這以後,道統說在宋明理學當中不斷地出現,每個人都講自己的道統。比如蘇東坡有他的道統觀,程頤也有他的道統觀,一般來說每個道統觀的最後一個都指向自己。
老師和學生并不絕對
《師說》中說,“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 ,師與道相輔相成,教師既要具有崇高的理想又要具備良好的道德。韓愈秉持并發揚了儒學思想中教學相長的觀點。
“教學相長”語出《禮記·學記》:“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
意思是隻有學習之後,才能知道自己知識的不足;教授以後,方能發現自己學問的局限。知道不足才能反省自己并加倍努力學習;發現局限然後才能促進自己加強學習。教因學而得益,學因教而進步;教能激勵學,學也能促進教,這就叫“教學相長”。
韓愈繼承并發展了這一思想。《師說》指出教師的任務是“傳道、授業、解惑。”,三者之間,道是師的靈魂,也是運載道的工具,師是道的傳播者和業的解惑者。
反映到師生關系之間,他提出教師和學生“相互為師”的觀點。一方面主張以教師為主導,以道業為準繩,認為人非生而知之,“古之學者必有師”。
另一方面又認為:“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意思是說,學生不一定不如老師,老師不一定比學生高明,懂得道理有先有後,學術業務各有專長。
弟子如果有專長,也可以為師,老師也可以向有專長的弟子學習,老師與學生互相學習,教學相長,是理所當然的事情。
為此,韓愈強調“人無常師”、“不恥相師”的道理,要求人們向德行高尚、學有專長的人學習,提倡相互為師,誰在某一方面比自己強就拜他為師。這裡,既有“能者為師”的意思,又有“教學相長”的含義。
事實上,韓愈提倡的“教學相長”思想也蘊含着一定程度的師生平等思想,與西方哲人“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有異曲同工之處。有利于師生之間相互促進的教學熱情,也有利于教育的發展和文化的傳承,體現了我國尊師愛生的傳統美德,即使在今天也具有很強的借鑒意義。
德性和學問哪個更重要?
可以發現,韓愈所代表的儒學體系内,尊師重道的色彩非常濃厚。而“尊德性”與“道問學”也一直是儒家學者關于道德教化的兩個命題,也是個人得到完善的兩條途徑。
“尊德性”強調發揚人的先天善性,進而達到對外部世界的認識;“道問學”則側重于通過向外求知,來達到人的德性涵養的發揚。
電影《死亡詩社》,講述了一個有思想的老師和一群希望突破的學生之間的故事
這兩者并不矛盾,中國古代儒家學者大多都主張“尊德性而道問學”,以問學求知為手段,以德性圓滿為目的,兩者互補互進,相輔相成。
在中國教育史上,尊師不僅溢于言,而且見于行。五代時的李相以一字之教拜小吏為師,體現了“三人行必有我師”的精神;北宋學者石介事師盡禮,表達了對師的尊敬;北宋學者楊時程門立雪,表現了求師的虔誠;清代學者段玉裁師承戴震,終生念師恩,傳為美談。
程門立雪
回顧中國曆史,帝王世代更替,除少數傑出者外,大多湮沒無聞;而孔子則被世人稱作“至聖先師”,成為“萬世師表”;孔孟弟子薪火相傳,輩有人傑,曆久不衰,這正是尊師傳統的曆史印證。
祭孔大典現場
即使到今天,我們也一直把教師品德高尚和學業精進看作是教書育人的必要條件。自古以來,教師這一崗位就被賦予了更高的價值期待。因此“教師”這一稱号也就顯得更為崇高和受人尊重。
而如今,我們不乏看到網絡上傳播着“學生家長誣陷老師體罰孩子到咳血”等對教師诋毀、诽謗的聲音。或許,那些僅将老師看作滿足教育需求的服務者的人們也應該看看自己是否是一個合格的“學生”,古時先賢還能保持尊師重道的良好學風,我們現代人為何不能對老師多一分尊重、多一分體諒與理解?
教師節到了,讓我們為所有教師送上一句:老師,您辛苦了!
今日活動
聊聊你印象最深老師?在留言區和大家分享一下~讓我們一起以這種特殊的方式向所有老師緻敬。
-End-
編輯:CC 黃泓
觀點資料參考:《中華文化通識》《中國哲學十五講》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