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不堪回首的太空往事,發生在1981年哥倫比亞号航天飛機上。太空馬桶堵了,航天員們堅強地套上了大便收集袋。然而,在返程途中,報廢廁所中的排洩物還是不小心洩漏出來,如天女散花般噴湧而出,在艙内到處漂浮,場面極為不适!
“太空廁所”進化史
太空如廁
可能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個航天夢,但是對于航天員來說,在太空中上廁所卻是一件極為麻煩的事情,一直困擾了他們幾十年。
憋着
人類最早的航天器裡面沒有廁所,并不是科研人員沒有考慮到這一點,而是當時的技術條件有限,根本做不到這一點。
既然客觀條件受限,那麼就隻能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航天員在執行太空任務期間有了如廁的意念,就隻能強行憋着。
好在,當時的航天員在太空中停留的時間比較短暫,一般都在幾個小時到十幾個小時之内,比如前蘇聯東方1号宇宙飛船的任務時間隻有不到兩個小時。
但是也有任務時間比較長的,比如同期美國的水星計劃,最長的一次太空任務時間超過三十四個小時。發射之前,美國航天員隻能被迫進食“低渣食物”,以最大限度地減少便意。
加加林
戲劇性的是,執行任務時間最短的東方1号航天員倒是先出了問題。1961年,人類飛天第一人、前蘇聯宇航員尤裡·加加林在即将步入發射艙時突然感到尿急,不知怎麼回事他很快就憋不住了,隻好順着太空服的管子向外排尿。
同年,美國首位宇航員阿蘭·謝巴德由于等候發射時間過長也遭遇尿急問題,地面指揮官直接命令他尿在航天服裡。
看來,想要通過“憋着”來一勞永逸地解決太空如廁問題,那是相當不靠譜。畢竟,人有三急嘛!
“尿不濕”
太空“尿不濕”
在NASA後面的雙子星計劃和阿波羅計劃中,科學家設計了一種叫做condom-like punch的裝備來收集和保存尿液,但是這玩意兒可以說相當原始。對于固體排洩物,科學家設計了可封口的塑料收集袋,袋口有粘合劑供航天員粘住自己的臀部;袋内還裝有指套、幹/濕紙巾和殺菌劑。
但是這也隻是權宜之計。航天員如廁體驗非常差,甚至有人直接抱怨:“在太空中上廁所是整個任務最大的挑戰!”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一名在美華人科學家發明的太空“尿不濕”橫空出世。他改進了太空服,在太空服中加入了高分子吸收體,發明了能吸水一千四百毫升的紙尿片,尿急問題才不再是困擾宇航員的難題。
太空馬桶
再後來,随着科學技術的進步,科學家終于為航天員設計出了一款堪稱“黑科技”的太空馬桶,以期徹底解決航天員太空如廁問題。
然而事與願違。2008年,國際空間站俄羅斯艙段馬桶出現故障。2009年,國際空間站美國艙段的馬桶也出現了故障,十三名航天員不得不排隊去航天飛機上廁所。
NASA新型太空馬桶
2020年10月,NASA通過天鵝座貨運飛船為國際空間站送去了一個新馬桶。這個新型太空馬桶造價2300萬美元、曆時六年研制而成,堪稱史上最貴馬桶!
這個全新的太空馬桶确實物有所值,它配有多個固定扣/帶、一個多層内膽、多組風機、尿液分流器、幹燥壓縮器、臭氣和細菌過濾器等設備。
航天員的排洩物最後都去哪兒了
航天員的太空如廁問題解決了,那麼他們的排洩物是怎麼處理的,最後都到哪兒去了呢?
對于液體排洩物,科學家給出的解決方案是循環再利用。太空用水是一件代價高昂的事情,往空間站中運送水源的成本是一個天文數字,所以在空間站中的航天員會充分利用每一滴水。航天員在空間站洗澡絕對是一件奢侈的事情,與其說是在洗澡,不如說是在“給貓咪舔一舔”。他們的衣服也不能洗,穿髒了直接扔掉。所以,對于液體排洩物,也是本着物盡其用的原則,一般是通過特殊的設備進行過濾和消毒處理,然後再作為航天員的飲用水,或者用于加工食品。據了解,俄羅斯航天員過去一年在國際空間站使用尿液回收實驗系統,制取了超過171升還原水,用于加工食物和飲品。
太空馬桶測試
對于固體排洩物,科學家給出的解決方案是幹燥壓縮保存然後再扔掉。航天員的固體排洩物會通過真空幹燥設備進行幹燥和壓縮處理,然後封存在特制的密封袋子裡。當貨運飛船來送貨時,航天員就會把這些封存的固體排洩物和其他垃圾一起裝上貨運飛船。目前的貨運飛船通常都是一次性的(可重複貨運飛船也在研究當中),當它返回到大氣層時,就會在可控的情況下焚毀,裝上飛船的排洩物也将被大火吞噬,化為灰燼。
流星劃過
所以,當你在夜空中看到一顆美麗的流星劃過,先不要急着許願,那也許隻是一團……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