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衷冷門電影與冷門策劃的特特,總是把有限的生命,用在無限的冷門探索上。比如,近期他就又要做一個特别冷門的盤點。不過,當初一聽到他的計劃,我就把他否了。
因為,真的很無聊啊!
然而,一意孤行的特特,仍然堅持把這期策劃做了出來,并且,很任性的發給了我。我覺着吧,既然他都寫了,你們,也一起感受下吧。
接下來,就看他的無聊表演吧。
最近有兩部院線片,一部是張藝謀的《影》,另一部是台灣片《有五個姐姐的我就注定要單身了啊!!》(後者似乎延期了),兩部影片是近些年上映的院線片中,最短和最長的片名了,分别是一個字和十五個字外加倆标點,
所以呢,這次就來聊聊片名的長度問題。
片名的字數,對于一部影片賣座或不賣座,是有一定助推力的。字數若太長,很少能有人把片名完全說對。片名字數通常在三五字之内,以四字式居多,三字式次之,二字式、五字式再次之。
四字式是比較具有中國傳統用字思維的,接近成語。從音韻上來說,片名抑揚頓挫,講究平仄,讀起來也會朗朗上口。
有代表性的是王家衛的電影。他的片名都采用四字式——《春光乍洩》《重慶森林》《花樣年華》《一代宗師》《東邪西毒》《阿飛正傳》《堕落天使》和《旺角卡門》,當然也包括英文翻過來的《藍莓之夜》和采用數字的《2046》。
從這些片名的用詞來看,觀衆一般都能從字面了解它大概講述的内容,産生豐富的聯想。所以,你知道《擺渡人》為什麼失敗了吧?
一字式的片名倒也常見,畢竟從字數看,片名短小精悍的話,更容易記。最早可以追溯到1941年根據巴金的同名小說改編的《家》。
之後還有《春》 (1942)、《橋》(1949)、《表》(1949),50年代的有《家》(1956),70年代有《燈》 (1978)、《笑》(1979)、《櫻》(1979),80年代有《楓》(1980)、《竹》(1980)、《藥》(1981)、《翔》(1982)、《井》(1988),90年代有《狂》(1992)。其中,《家》和《春》是根據巴金著名的“激流三部曲”改編。
黃健中執導的《米》(1995)是根據蘇童的同名原著改編,很多電影的原著就采用單字書名。不過當年被禁了,直到2004年解禁更名為《大鴻米店》。
不過時至今日,多數院線電影不敢輕易使用一字式片名了,因為一個字需要傳達給觀衆對于劇情的想象實在有限,可能會對票房産生不利,電影公司往往會慎重考慮。
較近的一字片名有《網》(2005)、《門》(2007)、《愛》(與台灣合拍,2012)、《樓》(2013)、《旗》(2015)、《戀》(2016)、《冬》(2016)和《家》(2018)。
其中,《冬》算是獨立電影。獨立電影的片名長短大可肆意妄為了,它們不必顧慮票房問題,一字式片名也更能體現其藝術性和所包含的厚度,這在近年來變得非常普遍:《東》(2006)、《果》(2009)、《梨》(2010)、《臉》(2009)、《花》(2011)、《癡》(2015)、《河》(2015)、《南》(2016)和《囚》(2017)。
香港電影也用過很多,早期的有同樣改編自巴金作品的《家》(1953)以及内地沒有拍成的“激流三部曲”之《秋》(1954)。其他還有《錢》(1959)、《船》(1967)、《窗》(1968)、《虹》(1968)和《屋》(1970)等。
近一點的一字片名都偏CULT片,如:桂治洪的三部恐怖片《邪》(1980)、《蠱》(1981)和《魔》(1983),還有徐克的《刀》(1995),不太出名的還有《魕》 (2012)和獨立電影《霧》(2010)。
當然,不要忘記王家衛收錄于《愛神》中的短片《手》(2004),可以說是他唯一一字式片名,但如果加上前綴還是四個字——《愛神之手》。
台灣電影則有《路》(1967)、《劍》(1971)、《忍》(1972)、《源》(1980)、《洞》(1998)、《臉》(與法國合拍,2009)、《愛》(與内地合拍,2012)和《嫐》(2017)等。
說了這麼多一字式片名,再來說說長片名,還是以院線片為主。
台灣片《有五個姐姐的我就注定要單身了啊!!》(這個片名是我複制下來的)的片名明顯有借鑒輕小說或日本電影片名的風格。
此前,最長的華語院線片片名的紀錄保持者應該是《喜羊羊與灰太狼之喜氣羊羊過蛇年》,不過它是由一個主片名和副标題兩個部分構成,屬于系列片的分集,在我看來不能算作這個範疇之中。
類似案例還有《摩爾莊園3大電影:魔幻列車大冒險》,不知道是想讓小朋友看電影,還是教他們識字呀?
近年來,用主片名配“之”字,加副标題的做法變得越來越普遍,比如《約會大師之愛在響螺灣》《相聲大電影之我要幸福》《假裝看不見之電影大師》,這些片名都透着一股廉價的鄉土氣息,它們甚至不屬于系列片的分集,并不能理解它們起名的學問。
不過它們的電影海報,尚有一定自知之明。往往隻會突出主片名或副标題,二者各居其一。也有糾結的,《假裝看不見之電影大師》就很分裂:
片名的長度雖然可以任意伸縮,但是片名過長,觀衆很難将它們準确的說出來,而且票根也容不下這些字數。
馬俪文導演的電影《世界上最疼我的那個人去了》是我多年來一直能記住的最長的中國電影片名了,十二個字,還能朗朗上口。不過它的英文譯名卻很長很難記,叫《Gone is the One Who Held Me the Dearest in the World》,馬俪文還曾對此笑言: "(英文名)有三行,人們以為是三部影片的名字。"
我能記住的非院線電影還有陳果執導的港片《那夜淩晨,我坐上了旺角開往大埔的紅VAN》,十九個字加一個标點,可以破記錄了。不過它沒有在内地公映過。
比《世界上最疼我的那個人去了》短一點的還有台灣片《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十一字加一标點(海報還多個句号),名字雖長,卻也朗朗上口。
再短一點的還有十一字的《有一個地方隻有我們知道》,片名也很順。
再短一點的還有十字的《緻我們終将逝去的青春》《我想結婚的時候你在哪》等等,也還可以。其實這樣起名的國産電視劇不在少數,大多數都不是正常說話那種。
可見,片名的字數還真是一門學問,無論長短,成功的片名總該從電影功能出發,直至主題,又能朗朗上口才是最重要的。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