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綜合生産要素與全要素生産率

綜合生産要素與全要素生産率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1-25 10:40:55

來源: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

2019年4月22日,由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主辦的博智宏觀論壇第三十七次月度例會召開。會議主題為“中國的全要素生産率與潛在增長率”。中國社會科學院數量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數量經濟理論方法研究室主任蔡躍洲出席會議并發表演講。

數字經濟時代的全要素生産率及增長動力

今天主要想結合我最近在數字經濟規模測算方面的研究,談談中國經濟的增長動力來源(或者說新動能)。我個人有個觀點,在新一輪科技革命,産業變革的背景下,整個經濟社會運行模式正在發生根本性改變;全要素生産率提升的途徑,可能正在出現新的變化,完全沉浸在以往的宏觀經濟架構及既有的研究思路方法,可能無法很好地分析考察新經濟、新模式。下面我将我測算的數字經濟結果展示一下,新一輪科技革命背景下,在提升全要素生産率以及提升增長動力方面,還有哪些潛力可挖。

一、全要素生産率測算方法及提升路徑

2016年的講話第一次把全要素生産率學術性的話題引到中央文件,這說明我們國家已經進入到需要主要依靠創新驅動、依靠全要素生産率提升的發展階段。從2014年新常态開始,要尋找新的增長動力,最後很重要的落腳點就是怎麼樣去提升我們的全要素生産率。全要素生産率,它本質上就是一個投入産出效率的問題,但是因為涉及到了多個投入和多種産出,所以我們所有的測算方法,包括我們以索洛餘值為基礎的增長核算方法方法,以生産前沿面為基礎的DEA-Malmquist指數法和随機前沿分析(SFA)等等,都是以某種曲徑通幽的方式間接測度衡量這一相對抽象的事物。基于不同的測算及分解方法,我們還都能夠梳理出提升全要素生産率路徑。比如說,基于宏觀增長核算的TFP增長率測算分解,我們知道可以通過把要素配置到全要素生産率更高的部門來實現全要素生産率的整體提升。根據DEA-Malmquist指數分解,我們可以通過技術進步(前沿面移動)、提高管理水平(技術效率提升)等方式實現全要素生産率的提升等等。

二、數字技術對TFP及增長的作用機制

2012年前後,我們開始處于國際國内兩個重要時期的交彙點。一方面,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産業變革加速演進、數字經濟蓬勃發展;另一方面,恰好在這個時間節點上,中國經濟逐步進入以降速、換擋為特征的新常态。這些與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機在時間節點上也基本算是一個契合。2012年前後,新一輪科技革命的标志性事件就是我們所謂的大數據、雲計算,包括當時3G、4G大規模的商業性應用,突然一下新經濟、新模式、新業态就湧現出來了。這些新經濟、新模式湧現出來後首先帶來的就是效率的提升,這相當于是給提高全要素生産率提供了一個新的途徑。數字經濟這一個新的經濟形态,可以說給我們的宏觀經濟增長提供了新的動力源泉。

數字經濟(數字技術或ICT)提高全要素生産率背後的作用機制是什麼呢?這需要從數字技術/ICT的技術-經濟特性來進行分析。ICT具有三個重要的技術-經濟特性。首先,ICT的第一個技術-經濟特性就是它的滲透性,作為通用目的技術(GPT)它能夠滲透到經濟社會的方方面面。事實上,工業革命以來經曆的曆次的重大技術革命,都是在通用目的技術領域發生了變革。比如我們的能源革命、電力革命,它們都具有滲透性。

ICT的第二個技術-經濟特性是它的替代性,這是由ICT硬件産品所遵循摩爾定律帶來的。從1971年因特爾出了第一款4004的芯片開始,到現在40多年,摩爾定律一直存在。摩爾定律某種意義上是一個經濟上的規律,每隔兩年左右芯片處理器的實際價格降低一半。因此,在過去的40多年裡ICT産品價格處于持續快速下降狀态。ICT産品便宜了,生産過程中會盡量多的去用ICT,這時ICT資本會對其他的資本形成一個替代,所以生産過程就會不斷的去增加ICT資本的積累。

ICT的第三個技術-經濟特性是它的協同性。ICT産品一旦形成資本滲透到生産過程中,它便能夠提高其他要素比如勞動者和機器設備之間的協同性、增加其它要素之間的配合,最終結果是帶來生産過程效率的提高;微觀層面生産效率高了,會直接體現為企業利潤的增加,最終反映到宏觀層面,就會帶來了更多增加值(GDP)。通過上述途徑,全要素生産率得到提升,增加值更多,相當于形成新的增長動力。

要解決數字經濟規模的測算問題,核心就是考察ICT的替代效應、協同效應究竟有多大的作用。數字經濟其實可以分為兩種表現形式,一種是傳統的與數字技術直接相關的特定産業部門。計算機制造,通信設備制造,軟件與信息服務,毫無疑問是要劃到數字部門,這是傳統的數字部門,這屬于數字産業化。第二種形式是融入數字元素的後的新型經濟形态,這種經濟形态就基于ICT的滲透性。它是通用目的技術,能夠滲透到各個部門的增長。它滲透了以後,會對其他各個産業進行一個改造。從增長核算的角度來講,我們從增長核算來測算TFP的時候,要考慮資本的貢獻是多少,勞動的貢獻是什麼,剩下的就是全要素生産率的貢獻是多少。因為替代效應,資本可以分為ICT資本和非ICT資本,從增長核算的角度來講,ICT資本肯定對增長是有貢獻的。因為協同效應的存在,ICT對提升全要素生産率是有作用的,但是全要素生産率的提高又不完全是由協同性所帶來的。我們的工作就是要把全要素生産率增長中由數字技術的協同性貢獻的這一部分,通過某種方法剝離出來。

三、中國數字經濟規模測算及結構特征

數字部門/數字産業化所對應的增加值,隻需要按照傳統的部門法進行核算。 對于産業數字化這部分,傳統的核算是存在缺陷的,或者說是不能直接測算的。比如,大家在市場買豬肉,消費的時候肯定會說消費的是農産品,而從某種意義上講現代化的養豬場很多都是ICT的貢獻,因為養豬場的品質提高是由于它有現代化的設備。所以用支出法也是沒有辦法把這部分的增加值歸到數字經濟,這就是傳統核算方法的缺陷所在。

事實上,産業數字化是由ICT的滲透性帶來的,包括替代效應、協同效應兩部分。對于替代效應,我們利用增長核算框架測算TFP增長率的過程中,可以把ICT資本從其他的資本裡面剝離出來,把ICT作為資本要素的貢獻算出來,得到的就是替代效應對增長的貢獻度。

對于協同性,我采用了特定的剝離技巧。既然協同性可以提升全要素生産率,那麼我可以從計量的角度,先檢驗一下它是否存在。細分了18個行業進行檢驗以後,檢測出的全要素生産率的增長率,跟前面估算出來的ICT的資本存量進行回歸,發現确實存在正相關,這個方法可能還有待檢驗。R平方(即拟合優度)說明了一個自變量的變化,能在多大程度上解釋我的因變量的變化。這相當于從這個R平方的角度間接的去剝離,然後分析TFP增長裡面有多少是由于我們ICT滲透的協同效應所帶來的。通過增長核算加上基于計量分析的剝離方法,把ICT的替代效應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和協同效應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計算出來。

我們的測算結果表明,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中國數字經濟呈現出超高速發展;數字經濟整體的增長速度,從1993年開始到2016年,測算的是17.5%,這個增速比同期的GDP增速9.5%是高很多。更有意義的是數字經濟所呈現的結構性特征。首先,數字産業化(數字部門)的年均增速為14.8%,接近15%;而由滲透性衍生的産業數字化這部分,整體增速則高達24.1%。更有意義的是,細分的18個部門裡滲透所帶來的替代效應和協同效應在行業GDP占比比較多的部門,其實寥寥無幾,隻有三個部門較為明顯。大多數行業ICT滲透性對這個行業增加值的貢獻都不足5%。這意味着 ICT的滲透或者說推動産業數字化将是未來我們形成經濟增長的一個重要的方向或者動力來源。

綜合生産要素與全要素生産率(數字經濟時代的全要素生産率及增長動力)1

四、數字經濟時代支撐中國增長的方向

2017年是人工智能元年,人工智能也算是ICT技術。但是人工智能相比其它ICT還有一個技術-經濟特性,就是其“發明方法的發明”特性;該特性也能促進增長,提高全要素生産率。在生物醫藥、材料科學等領域,研發過程具有“大海撈針”的特點,即能夠确定創新存在于已有知識的某種有用組合,但是有用知識範圍卻廣泛複雜,要找出來極不容易;而人工智能技術的突破性進展,則使得研究人員能夠大大提高識别效率,找出那些最有價值的組合。比如在生物醫藥領域,應用深度學習技術和已有的數據,可以較為準确地預測出藥物試驗的結果;對于早期的藥物篩選(early stage drug screening)來說,便可以減少一些不必要的檢驗,從而提高篩選效率,識别出那些成功概率更大的候選分子。這就是所謂“發明方法的發明”特性。結合新增長理論,這相當于知識創造的過程加速了,必然帶來全要素生産率的提升。雖然現在人工智能發明方法的發明的這一特性可能還沒有全面顯現出來。但是未來一旦效應顯現出來以後,這對我們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可能是前所未有的。

基于上述考量,在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産業變革大背景下,考慮我國增長潛力的問題可能就不能再局限于我們原有的宏觀經濟的框架,原有的增長核算,和原有的部門劃分。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