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傳當年,清軍入關,大清統治者為了站穩腳跟,更為讓漢人能死心塌地歸順清朝。命令全國男子把頭發剃成“Q”型,并宣稱“留頭不留發,留發不留頭”。然鵝,這種命令無疑,對明朝遺民來說是一種侮辱,于是激起了民憤與反抗,可胳膊怎麼擰得過大腿呢?結果就是清一色的“半瓦”燈泡。久而久之,在反抗無效的情況下,大家開始用“正月不剃頭”來思念明朝,本意是“思舊”。但為了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麻煩,就訛傳為“死舅舅”了。
還有一個傳說,說是在古時候,有個特别窮的剃頭匠,他很敬愛自己的舅舅,可過年時拿不出像樣的禮物送舅舅。隻能憑借過硬的手藝,給舅舅拜年時精心為他剃頭刮臉,親朋好友看後,無不誇贊舅舅變年輕了。自此,舅舅特别高興,每年正月都讓外甥幫自己剃頭刮臉。可在舅舅去世後,剃頭匠在正月裡因不能再盡孝而傷心,便有了“正月剃頭思舅舅”的說法。後來,“思舅”被人誤傳為“死舅”。
還有,在《黃帝内經》裡曾記載,春天的三個月裡,是人體休養生息的時候,萬物複蘇,頭發亦是如此。應當讓頭發自由的生長,不易剪斷,更不要紮的太緊,否則會傷到肺。倘若三個月都不理發的話,真的會受不了長發困擾。聰明的人就想了一個辦法,僅“正月不理發”也符合養生之道。
事實上,曆史總是會驚人的相似。一個習俗因某種原因産生,後又因社會的發展變化,原因消失了,習俗保留下來,于是人們會重新尋找理由解釋它的意義。民間傳說便流傳開來“正月裡不剃頭……”無論是“思舊”、“思舅”還是“死舅舅”,大多是民間的傳說而已。但保持這個習俗,卻是有個非常“給力”的用處:“挾持”舅舅給紅包!
全叔叨叨叨叨叨叨叨叨:
“舅舅”是男子姐妹的孩子對其的稱呼。舅甥關系也是一個漢語詞彙,意思是一個人與他的舅父、舅母的關系。它在許多社會中流行,尤以母系繼嗣社會中更為明顯。舅父由于對甥男的撫養成長、進入社會和婚姻負有特殊責任,故對甥男有一定程度的權威。在古代社會,至于甥男,則常常享有取得舅父财産的特權,往往在繼承排序上僅次于舅父的孩子。甥男有娶舅父女兒的義務或優先權(一種交錯從表婚姻形式,并非罕見)。 甥是舅舅姐妹的孩子,在北方,舅舅舅媽都管男孩子叫甥男(配偶為甥媳婦),管女孩子叫甥女(甥女婿)。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