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926年,那時候中原大地的名字叫做“唐”。隻不過這個“唐”可不是曆史上那個赫赫有名、唐僧天天念叨在嘴邊的“東土大唐”。人們喜歡在這個“唐”的前面加一個“後”字,就像在“有錢”前面加一個“我”字一樣,名字中寄托了人們賦予它的某種特殊意義。
這一年對後唐王朝來說是非同尋常的一年。其實在五代十國的亂世中,每一年都非同尋常,隻不過這一年“非”得格外不同。那位曾經親手将後唐王朝推向頂峰,被後梁開國皇帝朱溫天天畫圈圈詛咒的皇帝李存勖終于在伶人的歌聲中走向了滅亡。這位少年英主在成功奪取天下後迅速喪失了鬥志,就像大部分初中生在中考結束後一路玩到高考一樣,隻不過他的代價更沉重些,他玩丢了自己的江山。皇帝把江山玩丢的同時也意味着自己的性命将會同時被玩丢(皇帝把江山玩丢的同時也意味着自己的性命也将會被玩丢),李存勖意識到這一點的時候已經被亂戰中的流矢射中,遺憾地閉上了眼睛。
李嗣源取代了他名義上的弟弟,成為了後唐王朝新的主人。後唐王朝即将進入一個新的時代,至于這究竟是一個好時代還是壞時代,誰也說不清,不過有一點可以明确,對于廣大的伶人來說,這一定是一個壞時代。
曆史好像總是喜歡巧合,這一年對于寒冷的北國來說,同樣非同尋常。相比于廣大的中原人民失去了李存勖這個在曆史長河中并沒有留下太多光輝的二流皇帝來說,契丹人民的損失似乎更為慘烈。在這一年,帶領他們稱霸草原,建立國家的英明聖主——耶律阿保機去世了。與普通民衆不同,契丹貴族們的心情除了悲傷外,還籠罩上了一絲緊張的情緒。他們明白一場關于草原新主的戰役即将打響,而這場戰役将會決定大契丹國這個年輕國家的命運。大契丹國貨真價實的皇太子耶律倍此刻卻沒有任何即将登上皇位的喜悅,除了為父親的去世感到悲痛外,自己未來的命運也像一塊巨石重重地壓在他的心頭。
公元899年,耶律倍出生。他成為了契丹的民族英雄阿保機的長子,注定要承擔非凡的使命。耶律倍從小就表現出了和其他皇子的不同之處,與弟弟們成天泥地裡玩耍相比,他整日醉心于中原儒家文化、孔孟之道。他對陰陽、音律、醫藥之術極為精通,語言也是他的擅長科目,将漢族典籍翻譯成契丹文是他樂此不疲的興趣。傳統主科學習完畢後,我們的皇太子本着“技多不壓身”的精神,專攻繪畫。在他的筆下,契丹的水草放牧、遊獵騎射流露出一種蒼涼壯闊的美感。
但是如果你通過這些就斷定耶律倍是一個手無縛雞之力的文弱書生,那就大錯特錯了。體育課也是這位皇太子的強項,在阿保機南征北戰的過程中,耶律倍的馬上功夫立下了汗馬功勞。公元919年,耶律倍作為征讨烏古部的先鋒,一馬當先,打得烏古部鬼哭狼嚎。922年,耶律倍領兵攻打燕地,一路打到定州(今屬河北),擴大了契丹的領土。阿保機看這個兒子是越看越喜歡,“文武雙全”這四個字用在他身上一點都不過分。
這時候的阿保機在草原上橫沖直撞,正在一步步地勾勒出他千古霸業的美好藍圖。東方的渤海國不幸地落入了阿保機的眼中。渤海人的魅力在此時的阿保機心中遠大于美女。現在的渤海國早已不複當年“海東盛國”的景象,國内時局動蕩,上層貴族醉生夢死,眼看就要落入分崩離析的危機之中。這對契丹人來說是一個千載難逢的大好時機,阿保機有理由相信,隻要他一出兵,這個曾經的東方大國就會立刻土崩瓦解。但是,他缺少一個理由,一個名正言順的出兵理由。不過渤海人好像很喜歡雪中送炭,急于送死的他們牢記了“作死一定會死”的至理名言,殺掉了契丹國的遼州刺史張秀實,正中阿保機的下懷。
阿保機不會放過這個機會,他立即起草诏令,準備出征。但是阿保機的诏令卻讓契丹群臣大跌眼鏡——阿保機宣布禦駕西征。契丹的三歲孩童都知道渤海國在契丹的東方,皇上居然不知道。莫非皇帝陛下昨晚睡覺着了涼,得了風寒,燒壞了腦子?就在所有的大臣都滿腹狐疑之際,隻有耶律倍明白父皇的心思。他擡頭看着父皇,正好迎上阿保機的目光,兩人的嘴角同時露出一絲奸笑。耶律倍永遠不會忘記,那本已經快被他翻爛了的,叫做“三十六計”的小冊子裡記載過的一個謀略——聲東擊西。
但是有一點耶律倍沒有想到,父皇居然會活學活用,将書上的“聲東擊西”巧妙地改成了“聲西擊東”,完美地踐行了“理論聯系實際”這一成功的不二法門。“父皇不愧是父皇啊”,耶律倍在心中由衷地感歎道,阿保機的形象在他的心目中又高大了幾分。耶律倍抓住時機,向父皇獻上了攻打渤海國的計策。
阿保機的征東之旅比他預想的還要順利。他這時候才發現渤海國原來不是紙糊的老虎,而是紙糊的貓。渤海國國王見大勢已去,隻好乖乖出來投降。統一渤海全境後,阿保機把渤海國改為東丹國,封耶律倍為東丹王。此外,耶律倍又被冊封為“人皇王”,地位僅次于父親“天皇帝”和母親“地皇後”,正是“二人之下,萬人之上”。
耶律倍沉浸在“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東丹花”的喜悅心情還沒持續多久,阿保機就去世了。耶律倍匆匆忙忙地趕回契丹,在這裡他看見了等候多時的母親述律平和二弟耶律德光。就在這兒,“地皇後”述律平上演了她人生中最精妙絕倫的一場大戲,這場大戲的目的隻有一個——阻止他的大兒子耶律倍登上皇位。
關于述律平反對耶律倍繼位的原因,曆史學家們衆說紛纭。有的人說因為述律平偏愛二兒子耶律德光和小兒子耶律李胡,讨厭長子耶律德光。也有人說述律平看不慣耶律倍的“儒家風”,一心想要維護契丹貴族的利益,所以選擇了二兒子耶律德光。更有人說述律平經過反複權衡,看中了二兒子耶律德光妻子的家族勢力,希望通過讓二兒子繼位來穩固自己的地位。這幾種說法到底誰更貼近曆史事實我們實在不清楚,不過有一點可以肯定,當時耶律倍的心情一定非常,非常地憋屈——“都是一個媽生的,差距咋就這麼大呢?”
相傳述律平在阿保機死後大肆打壓支持耶律倍的朝臣,用給先帝殉葬的名義将他們一一除掉。漢臣趙思溫不甘心如此喪命,決心放手一搏。他正視太後朗聲說道:“先帝最親近的人非太後莫屬,太後為什麼不去殉葬呢?我們這些臣子去殉葬,哪能符合先帝的心意。”正當所有人都等着看述律平的笑話時,她揮動金刀将自己的右手手腕砍下,鎮定地讓人将這隻手送到先帝的棺内代自己殉葬。述律平的心狠手辣讓在場的所有大臣都吃了一驚,從此以後誰也不敢違抗她的旨意。
不管這個具體過程是怎樣的,有一個事實是确定無疑的,名正言順的大契丹國皇太子耶律倍在自己的父親死後并沒有順理成章地繼承那個本該屬于他的皇位。看着耶律德光在皇座上沖着自己微笑,耶律倍瞬間就懂得了“三十六計”中“笑裡藏刀”的含義。
做不成皇帝,耶律倍隻好退而求其次,做自己的“東丹王”,在渤海國的故地上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可惜耶律德光是不會讓他好好地做“東丹王”的。卧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很明顯,耶律倍不僅睡了,而且鼾聲還很響,吵到了耶律德光。耶律德光不斷加害耶律倍,我想在夜深人靜之時,耶律倍的夢中一定會反複出現曹丕讓曹植作七步詩的情景,并且結合母親述律平看自己的冷淡眼神,将詩句改成了“煮豆燃豆萁,德光假兄弟。本是同媽生,害我真着急。”
不知為何,契丹國兄弟不和的消息傳到了後唐,後唐皇帝李嗣源對這件事情抱有極大的興趣。出于攪和契丹的政治目的,他派人持書密诏耶律倍,請他來後唐避難。此時的耶律倍在老媽和二弟的瘋狂打壓下生活的苦不堪言,還好他又學會了“三十六計”中的一計——走為上計。
公元930年,耶律倍帶着自己的妻妾和珍藏的圖書從契丹渡海前往後唐。在即将上船時,耶律倍回望故土,觸景生情,在海邊立下了一塊木牌,刻下了大名并不鼎鼎的《海上詩》——“小山壓大山,大山全無力。羞見故鄉人,從此投外國。”我們可以從這首文采飛揚,氣勢磅礴的詩中看出,文武雙全的東丹王耶律倍用了“比喻”這一高超的寫作手法,将自己和二弟比作大山和小山,寥寥數語就概括了自己并非叛國投敵而是飽守迫害不得已逃亡外國的人生。
如果高考語文古詩鑒賞考的是耶律倍的這首《海上詩》,我相信所有的考生都能拿滿分,隻可惜閱卷老師永遠不懂得這一點——不拐彎抹角的詩才是真正的好詩。
耶律倍在後唐得到了盛情招待,還有了一個真正的漢族名字——李贊華。雖然後唐對耶律倍不錯,但他還是思念自己的家鄉。一望無際的大草原和蔚藍的天空經常出現在他的夢中。他渴望再次騎上契丹的高頭大馬,在廣闊的原野上縱情奔騰。
思鄉的情緒就像草原上的火苗,一旦燃起就會越燒越旺。骨子裡燃燒的契丹血液注定讓他成不了漢人,在後唐的關鍵時刻,耶律倍背叛了曾經拯救過他的李嗣源。933年,李嗣源病死,他的兒子李從厚即位還不到半年,就被李嗣源的養子李從珂殺死。後唐時局動蕩,耶律倍認為這是契丹攻打中原的大好時機,他寫信給耶律德光,希望他出兵攻打後唐。耶律德光果真出了兵,隻不過他不是應耶律倍的邀請,而是準備領軍去援助石敬瑭。
公元936年,李從珂見大勢已去,決心自焚。臨死前李從珂突然下召,命令耶律倍和他一起自焚。耶律倍堅決不答應如此愚蠢的要求,你陪我死可以,我陪你死堅決不行。可惜現在的耶律倍根本沒有反抗的能力,他被李從珂派來的手下殺了。十年前的人皇王耶律倍做夢也不會想到,十年後的他會落得一個客死他鄉的悲慘結局。
山不轉水轉,水不轉人轉,人不轉心轉。947年,耶律德光去世。耶律倍的長子耶律阮在一系列複雜的政治角逐中勝出,登上了皇位。耶律阮追谥他的父親為“讓國皇帝”。1051年,遼興宗增其谥号為文獻欽義皇帝,廟号義宗。看見自己的子孫後代把大遼治理得蒸蒸日上,耶律倍在九泉之下終于可以瞑目了。
作者:喬西
版權聲明:本文由「魚羊秘史」原創制作,并享有版權。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歡迎轉發朋友圈。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