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近日,有發微博稱,在現行的語文課本中發現了一處錯誤的知識:
“今天看孩子語文課本,發現有一處錯誤的知識——螞蟻搬家跟下雨沒關系,可能是種群擴大等原因,螞蟻并沒有測算雨下多大或淹到哪裡的能力,如果螞蟻有這個智商,那應該直接就把窩選在雨水淹不到的地方。”
引發家長質疑的文字是這樣的:
“朝霞不出門,晚霞行千裡。有雨山戴帽,無雨半山腰。早晨下雨當日晴,晚上下雨到天明。螞蟻搬家蛇過道,大雨不久要來到。”
02
筆者不是氣象學家,也不懂得相關知識,不知道螞蟻搬家到底能不能預測下雨。
不過我知道,語文課不是科學課,語文課本不是科學課本,對内容的要求應該有所區别。
語文,顧名思義,是語言和文字。
語文課本的主要作用,是學習語言和文字,而并非科學知識。
更重要的是,由于語言和文字乃至文學的特殊性,使得語文課本中的内容難免存在“不科學”的地方。
這時候,隻需要教師在授課時給予适當的講解就可以。
03
比如學李白的詩“白發三千丈”。
可能有學生問:“頭發怎麼可能有三千丈長?不科學啊!”
老師可能會告訴學生,有一種修辭,叫做誇張。
比如教課文《小馬過河》。
可能有學生問:“小馬、老牛、松鼠都是動物,怎麼會說話呢,就算會說,也是各有各的語言,不可能互相間能聽懂啊?”
老師可以告訴學生,有一文學體裁,叫寓言,用比喻、誇張、象征、拟人等修辭手法,以講故事的方式說明一個深刻的道理。
同樣,對于“螞蟻搬家”的問題,老師也可以告訴學生,漢語中有一種語言形式叫“諺語”,多數都反映了勞動人民的生活實踐經驗。
也許準确性并不那麼高,但我們的祖先,也用它們來指導生産和生活。
當然,老師也可以擴展一下,說一下現代氣象預報的知識,準确率越來越高的背後,是科技的不斷進步,以此激勵同學們努力學習,獻身科學。
我們的教育,本來不應該就是這個樣子麼?
04
以自然科學的标準去衡量語文課本的内容,有時候不一定恰當。
比如很多著名的文學作品,都有特别大的“科學”瑕疵。
《水浒傳》的作者,就是一個純粹的地理盲,因為裡面有大量的地理知識錯誤。
比如史進去延安府找師父,不應該途經渭州碰到魯智深;魯智深從五台山到東京(開封),也不用繞道山東過桃花山,燒瓦官寺;戴宗去東京送信,也不該舍近求遠過梁山泊。
至于林沖雪夜上梁山,天上下着那麼大的雪,氣溫肯定是零下好多度,結果水泊梁山居然沒有凍冰,還得坐船過去。
當然,《紅樓夢》裡有好多治病的藥方,能不能治病,并沒有人追究。
好像武俠小說也是進了課本的,但我們不用糾結大俠們的功夫不符合牛頓定律。
小說當然也是嚴謹一點好,但不嚴謹也算不得大毛病,如果你把文學作品當成科普讀物看,那不怪文學作品。
05
記得曾有學生對“鹬蚌相争”這一寓言故事提出質疑說:
“蚌的肉被鳥的嘴夾住了,蚌又用殼把鳥的嘴反夾住了,那麼,他們是怎麼開口說話的?”
出版社的回複是,肯定孩子質疑的精神,但暫時不會更改教材。
也是,出版社總不能把《戰國策》給改了吧!
其實對“螞蟻搬家”的質疑,也應該如此處理。
個人覺得,語文課本中如果出現語言和文字方面的專業性錯誤,比如讀音标錯了,字寫錯了,這是原則性問題,一定要改。
而對于一些所謂的“科學性錯誤”,曆史上形成的語言或文學作品中的内容不符合當下的科學标準,保持原汁原味就好,不必吹毛求疵。
您覺得呢?歡迎大家留言讨論。
明珠絮語(ID:tsliuchanghai),以教師和家長的雙重視角看教育,解答青少年和家長的教育困惑。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