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時期,推崇以德為貴,而後世則推崇施恩與報答。禮節是注重有來有往的:我前去施恩而守惠的人沒有報答我,這與禮不相符;别人對自己有恩惠,自己卻沒有報答别人,這也是不合禮的。人有禮,社會就安定;無禮,就會不安。所以說。禮,是不可以不學的。
根據禮的原則,為人應該自我謙卑,尊重他人。即便是挑着擔子賣東西的小商販、也是值得尊重的,更何況是地位尊貴,富有的人呢?有财富,且知道主動遵行禮儀,就不會變得驕奢淫逸;生活貧賤卻仍然懂得遵從禮儀規範,就會樹立遠大的志向,内心也會變得無所畏懼。
這篇是《禮記·曲禮》篇,因為整本《禮記》都是講行為準則的,包括了為人處事,生活家常,但是,用在我們現在社會的話,還真的很多已經隻能了解了解就行,真實行起來,還沒那麼個環境,所以,我就找了一些大家耳熟能詳的句子和大家分享分享。
其實,話說回來,我們現代社會特别是在中國,以禮儀之邦自稱,還真是名不虛言。小孩子從小就能在學校接受正統教育,關于禮的方面已經做的無可挑剔了。隻是,在中西方文化融合之後,很多時候,孩子們知道的特别多,然而,關于工作生活,總是碰到很多問題,那就要看看,古代人講的有沒有給我們啟發。
先從"禮"這個字開始說起,禮甲骨文畫的特别形象,就是像一個台秤,左右兩邊有相同的砝碼。但是,下面畫了一個三角形△,所以,整個來說,稍微有點偏斜。畢竟不是放平地上的,而是在△上面。為什麼這麼畫,古人的意思很明确,表面上的禮容易做到,但内心的那杆秤卻非常不容易平衡。子貢問“貧而無谄,富而無驕,何如”,孔子答“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子貢問孔子,貧窮不谄媚,富貴了不驕傲可以嗎?孔子回答說,"不如貧窮還能喜樂,富貴崇尚禮,這樣更好。"
清貧隻是暫時的,現代社會,隻要勤快,隻是在掙多掙少上面有區分,根本不會影響一個人的人格完善,心情愉悅。古人不是經常說:"自古英才多磨難,從來纨绔少偉男。"富貴不驕,真正有幾個人能做到,特别是有一點點權利,有一點點存錢的時候,金錢對一個人來說,選擇太多,可能還會做更多不必要的事,所以,古人說"富貴而知好禮,而不驕不淫。"
禮的本質,就像甲骨文上的字,是要保持心理平衡,我們為人于世,做什麼不是在權衡利弊。當一個人有錢時,可能會覺得自己比較重要,比較了不起。這個時候,就要想想,如果我覺得自己很了不起,那麼,我是不是在除了錢以外的自身修養上,比别人強了。比如做一個正直,無私,真誠的人,這個才是人和人真正差别大的地方,如果沒有,是不是應該從這方面下手才是。真正的貴族,不可能覺得自己比别人高人一等,因為,人越有禮,才會越謙虛。所以就是:"人有禮則安,無禮則危。"
很多人說,舍得,這個很難做到。但是,也是一個人真正和别人有差距的地方。所以,佛家講布施,也就是這個意思,一個人付出越多,得到的相應的酬賞也會越多,有可能是在現在,也有可能是在未來,但總會回到你的身邊。王陽明先生說,不為自己的私欲,不為名利,也就是這個意思。當我們在工作生活中更多為家人,為别人考慮的時候,自己也就會變得更好,幫助别人就是在成就自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