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是華夏民族的一個重要道德範疇。《尚書•商書•太甲下》記載:“民罔常懷,懷于有仁。”意思是說,唯有仁德才是民心所歸,人心所向。
“仁”,是孔子心目中的道德極緻,也是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孔子從不同角度對“仁”進行闡釋,把“仁”發揚為一種至高人生境界。
在《論語》中,關于“仁”的論述有:“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仼,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克己複禮為仁。一日克己複禮,天下歸仁矣。”
《孟子•離婁下》有雲:“君子所以異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禮存心。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孟子繼承和發展了孔子“仁”的學說,積極倡導“仁政”,提出“仁者天下無敵”的觀念,将“仁”看作帝王為政的最高标準。
數千年來,“仁”的思想已深深根植于國人頭腦中,“仁”成為人們自我修養與評價他人的一項根本準則。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