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黃道婆紡織方面的貢獻

黃道婆紡織方面的貢獻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20 23:56:23

講述崖州人文轶事 展示天涯文化精髓

導讀:黃道婆(1245-1330),又名黃婆或黃母,宋末元初著名棉紡織家、改革家。松江府烏泥泾鎮(今上海市徐彙區華泾鎮)人,出身貧苦,少年受封建家庭壓迫流落廣東崖州(今海南),以道觀為家,勞動與生活在黎族姐妹當中。并将學到的黎族織錦等先進的紡織技術(如錯紗配色等)以及推廣先進的紡織工具(如攪車、彈棉弓、紡車等),回到故鄉傳授,而受到衆百姓的敬仰,在明清時代被尊為布業的始祖。

————————

文|圖:剛峰

三亞的曆史名人,還有一個人,必須憶起,在崖城、在水南村。

這個人就是宋未元初,我國著名的紡織專家黃道婆。其實,黃道婆是上海松江縣烏泥泾人,本與崖城無關,可一次奇遇,命運之神把她漂泊到了崖城。

黃道婆紡織方面的貢獻(紡織鼻祖黃道婆是怎麼來三亞的)1

黃道婆紡織方面的貢獻(紡織鼻祖黃道婆是怎麼來三亞的)2

黃道婆紡織方面的貢獻(紡織鼻祖黃道婆是怎麼來三亞的)3

黃道婆生于南宋末年淳祐年間(約公元1245年),是松江府烏泥泾鎮(現上海龍華人)。南宋末年戰亂多災民不聊生,家境貧寒的黃道婆8歲那年便被賣到了上海一人家當童養媳,飽受虐待與欺淩,17歲那年,她終于沖出了婆家的門,悄悄地躲進了黃浦江邊的一艘海船的底艙裡,船出吳淞口,船工們發現了她,并非常同情她的遭遇,答應帶她到東南亞。然而,一場台風,船不知怎麼漂泊到了崖州灣靠了岸,于是,黃道婆下了船,從黃浦江畔淪落到了海角天涯。

黃道婆紡織方面的貢獻(紡織鼻祖黃道婆是怎麼來三亞的)4

那艘改變黃道婆命遠的船是何時離開崖城的?現無法考證了。17歲的黃道婆舉目無親地在崖城流浪,其遭遇一定非常凄慘。身無分文、言語不通,黃道婆靠乞讨維系生存,直到來到水南村,當衣履褴褛的她擠在一家屋檐下躲避風雨時,被一位好心的黎族大媽收留。從此,黃道婆一住就是四十年,成為一代紡織大師。

宋朝以前,崖州一帶的黎族婦女的紡織技術就相當聞名。海南島在11世紀(北宋中期)已開始大面積植木棉,海南的棉織物品種多,織工細,色彩好,被作為“貢品”送到南宋的都城臨安(今杭州)。

黃道婆紡織方面的貢獻(紡織鼻祖黃道婆是怎麼來三亞的)5

黎族婦女的紡、織、染、繡四大工藝在當時舉世盛名。她們織出來的黎錦、黎幕、床單、褲裙、花布、頭巾等産品,色彩雅麗、構思獨特,被稱為“崖州被”,成為暢銷的名優産品,遠銷世界。

宋代詩人艾可叔曾有詩贊歎:

車轉輕雷秋紡雪,弓變半月夜彈雲。

夜裘卒歲呤翁暖,機杼終年織婦勤

黃道婆就是在這樣的氛圍中潛心鑽研黎族的紡織技術的,直到六十歲的那一年,元成宗元貞年間(公元1295-1297年),帶着自己心愛的踏車、椎弓等紡織工具,踏上了歸家的路途,才重新回到故裡上海松江。

黃道婆紡織方面的貢獻(紡織鼻祖黃道婆是怎麼來三亞的)6

重返故鄉後的黃道婆,決心改革家鄉落後的棉紡織生産工具。據明朝松江方志《辍耕錄》記載,松江的紡織技術是她創新的。原來的“烏泥泾初無踏車椎弓之制,率用手剖去籽,線弦竹孤,置案間振掉成劑”,操作辛苦,效率極低。經黃道婆改革“乃教以做造捍彈之具,至于錯紗配色,綜線絮花,各有其法”,大大提高了效率。黃道婆将黎族人民先進的棉紡織生産經驗與漢族紡織傳統工藝結合起來,系統地改進了從軋籽、彈花到紡紗、織布的全部生産工序,創造出許多新的生産工具,把自己掌握的織造技術毫無保留地傳授給了家鄉人民,迅速把松江地區的棉紡織技術提高到了一個相當高的水平,使松江成為中原紡織技術的中心,黃道婆由此也成為中國紡織業的一代鼻祖。

黃道婆紡織方面的貢獻(紡織鼻祖黃道婆是怎麼來三亞的)7

黃道婆死後,當地人民為紀念她在棉紡織方面的貢獻,曾立祠奉祀。元至元三年(1337)建立祠院,1362年重建。上海人民為紀念她的功績,于1957年在東灣村修建墓園,立碑紀念。上海南市區曾有先棉祠,建黃道婆禅院。上海豫園内有清鹹豐時作為布業公所的跋織亭,供奉黃道婆為始祖。亭内有叙述木棉播種以至上漿織造木刻16幅。保存了清末手工棉紡織技術的形象史料。

黃道婆在水南村一住四十年,從一個黃花姑娘變成了老太婆。

黃道婆是人們對她的尊稱,她的本名叫什麼,她在崖城是否結過婚,是否有過後代?現無史可查,民間也無傳說可究。

黃道婆紡織方面的貢獻(紡織鼻祖黃道婆是怎麼來三亞的)8

黃道婆紡織方面的貢獻(紡織鼻祖黃道婆是怎麼來三亞的)9

黃道婆紡織方面的貢獻(紡織鼻祖黃道婆是怎麼來三亞的)10

我們應該感謝一個人,是他将黃道婆淪落崖州的轶事載入史冊。這個人便是松江當地的一位文人名叫陶宗儀,他所撰寫的一本書《辍耕錄》裡面有一篇專門記錄黃道婆的文章,才使得後代有了對黃道婆的記憶。

黃道婆紡織方面的貢獻(紡織鼻祖黃道婆是怎麼來三亞的)11

陶先生是元末明初非常有才華作家,雖然二十歲那年也離家趕過考,然而因直言朝政而落第後以開館授課、墾田躬耕為職業,曾四次拒絕元明兩朝召喚終生不入仕,實屬難得。陶先生的大作便是在與學生鄉鄰中談古論今茶飯之餘收集的資料而成的。據說,陶先生在與坊間的閑聊中一有所得便采樹葉記錄放入甕中儲存起來,十餘年竟然存了幾十甕,一直到了元代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陶先生才将之整理成冊取名《辍耕錄》共三十冊。

黃道婆紡織方面的貢獻(紡織鼻祖黃道婆是怎麼來三亞的)12

《辍耕錄》大多是曆史瑣聞,以元代為主,宋代為次,考證辨僞,如朝廷典制、史事雜錄、戲曲詩詞、文化科技、風俗民情等為後人留下豐富的史料。

黃道婆紡織方面的貢獻(紡織鼻祖黃道婆是怎麼來三亞的)13

陶先生是第一個關注黃道婆的人,他以耳聞目睹的事實,首次揭開了黃道婆身世之謎,文章短卻精練:“有一妪名黃道婆者,自崖州來。”,此句,從此,成為後人書寫黃道婆傳記的根源,也為黃道婆成為海南非物質文化遺産的有力見證,更是海南人把她列為海南曆史十大名人之一的憑證!

黃道婆紡織方面的貢獻(紡織鼻祖黃道婆是怎麼來三亞的)7

黃道婆紡織方面的貢獻(紡織鼻祖黃道婆是怎麼來三亞的)15

黃道婆紡織方面的貢獻(紡織鼻祖黃道婆是怎麼來三亞的)16

一代紡織大師黃道婆在崖城四十年的曆史,已過去了六百多年了,黃道婆當年在水南村生活的足迹也早已被掩沒在曆史的塵煙中。然而,在天涯海角的海灘畔,三亞人卻記住了她并為她塑雕了一座石像,表達今天的崖城人民仍然對她的崇敬之情。

注:(本文節選自本人拙作天涯曆史文化随筆集《崖州牧歌》》)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