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者樂于水仁者樂于山什麼意思?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智者樂于水仁者樂于山什麼意思?以下内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
天下最柔弱的東西,騰越穿行于最堅硬的東西中;無形的力量可以穿透沒有間隙的東西。我因此認識到“無為”的益處。“不言”的教導,“無為”的益下,普天下少有能趕上它的了。
“剛柔”其實也是道家“陰陽”二元論的一種表現形式,“陰陽”是對立統一的并且是有周期性互相轉換的趨勢的,當事物運行到“至剛至陽”的極限之後,接下來就隻能是往“至陰至柔”運動,這也是老子一直秉持的“道”的觀點,在《道德經》中多次提及和強調。在老子看來,月滿則虧,水滿則溢,物壯則老,這是萬物的規律,強大也就意味着已經在走向衰弱了。表面強大,則不能長久,而柔弱雖然表面上沒有力量,但是堅韌不拔,有一種内在的生命力,有一種生生不息的内在動力。所以《道德經》才說:緻虛極,守靜笃。萬物并作,吾以觀複。夫物芸芸,各複歸其根。歸根曰靜,是謂複命。因為“生命”在宇宙這個幾百億年的大周期當中處在了“陰柔”的這一面上,所以道家“貴柔”,強調“守柔曰強”。
這裡的不言之教,無為之益,是聖人體“道”而行,“見素抱樸,少私寡欲”(《十九章》),“以百姓心為心”(《四十九章》)……誠如《五十七章》所說,“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比如,在生活中,現在很多人教孩子,孩子跌倒在地,并不去攙扶,尤其猶太人,絕不攙扶。這是老子的無為之道,一定要等孩子自己爬起來,這樣孩子自己将來才會站起來。
本章的哲學意涵:上一章借用《易經》“乾”卦闡述了“道”的至陽之情形。本章,則借用“坤”卦的義理來闡述“道”的至柔之性,所謂“至柔”就是承載而不主動作為。“道”的基本特性是:“無為之有益”,亦即,對于萬物,并不主動作為,而隻是承載。“無為”、“不言”,都是有效地承載,而“有為”、“有言”都是不當的主動作為。“無言”勝于那些主動的教導,“無為”勝于那些目的性極強的主動作為。但是在現實中大多數行為者都在作“有言之教,有為之為”。社會系統的統治過程中,社會群體行為也存在那種至堅難摧的東西,對于這些持久形成的東西,通過強制性的發号施令是無法改變的,隻有尋求那種“至柔”的機制,才能夠使之潛移默化。隻有那種“至柔”的機制,通過“不言而教”的方式才能夠有效地統治之(承載之)。
至柔之道,可以觀水。《論語》裡,孔子的學生子貢又問,為什麼智者樂于見水呢?孔子說,水擁有一切生命的物體而出乎于自然,就像人的美德一樣。水流向低處,蜿蜒曲直,卻有一定的方向,豪情正義,勇往直前,洶湧澎湃,沒有止境。所以人們開掘堤壩使之流淌,它就會一瀉千裡,即使水跌入萬丈深淵的山谷,它也毫不畏懼。水無所不達,萬物出入于它而變得新鮮潔淨,這不就是智者的品格嗎?
自古以來,中國有許多著名的畫家都鐘情于山水。為什麼他們要如此專注于畫山畫水?因為他們深刻地領悟到了山和水蘊含的深刻哲理。山是獨立無畏的,隻要它存在,它就堅定的獨立,不依附哀求别人,更不會為私利、為五鬥米向别人折腰屈膝。山穩重,并且懂得自持,山在原則上固守節操,具備“知其不可而為之”的高尚情操。畫家畫水,他就是要體現水一樣的靈性,以及圓融通透、上善大度的智者氣度,要體現山水相依,體現仁和智不可偏廢。智者首先必須是仁者,不是仁者,就沒有真智。水的特性在于柔和多變,遇事忍讓,有容乃大,水的特性貫穿于“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理想和處世之道上。
是以,我們抱道為天下式,摧剛為柔,随心而動,随願前行。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