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影院前景如何?文 | 江宇琦編輯 | 師烨東,現在小編就來說說關于大地影院前景如何?下面内容希望能幫助到你,我們來一起看看吧!
文 | 江宇琦
編輯 | 師烨東
大地系的震蕩還在持續。
多名獨立信源向毒眸透露,票房排名國内院線第二的大地院線已經在近日完成了一批裁員工作,裁員名單中包括數十名城市經理和十餘名大區負責人,而後大地總部方面也可能會進行一些人員調整。對此,毒眸向大地院線發出了求證,但截止發稿前尚未得到回複。
關于裁員的原因,有從業者表示可能是大地此前一系列調整的連鎖反應,甚至與下遊大環境低迷下,大地院線母公司南海控股的影院戰略調整有關——早從去年開始,大地就經曆過院線業務負責人方斌卸任、影院業務負責人于欣調職等高層調整,大地院線也于去年年底摘牌新三闆,同時還有不少項目被曝中止、解約。
不過有接近南海控股的從業者,向毒眸否認了“母公司影院戰略調整”的說法:“大地院線确實存在中層的變動,但并不存在‘南海控股的戰略調整’,屬于正常的人事變動。這幾年影院行業處在低谷期當中,集團也是希望新團隊能更回歸商業的本質,帶領大地院線走出低谷。”
而無論着調整的真實原因究竟是什麼,一個必須無法回避的問題在于,曾經通過大肆收購和加盟擴充,沖上影院數量第一、票房第二位置的大地院線,如今已經到了一個不得不變革的時刻。面對競争越發激烈的下遊行業,單純的“量變”已經無法形成核心競争力,唯有通過改善影院的管理、運營能力來實現“質變”,才有可能在行業大洗牌到來時站住腳跟。
大地院線“轉身”的背後,下遊行業跑馬圈地的時代也将正式落下帷幕。
大地院線的“變革年”關于大地的這輪裁員,有知情人士向毒眸透露,是針對院線業務和影院業務的整體調整,裁員涉及到了院線和影院兩塊業務的中層,很多離職人員都是“有年頭的大地老人”,并且據傳賠償方案分為幾個梯度,賠償金額從十萬元到幾十萬元不等。
“裁員并不意外”,有從業者向毒眸表示,如今包括萬達電影、CGV在内,很多公司出于控制成本的考量都在精簡管理團隊,不少城市一個店長會同時管幾家店,大地選擇裁員也在情理之中。但有前大地員工告訴毒眸,以他任職時的标準看,大地的人力成本在業内并不算高,“不至于為節省成本而裁員”。
因此此次“突如其來”的裁員,很可能是大地一系列調整的延續。
去年9月,毒眸曾報道了當初組建大地院線的元老、大地院線的總經理方斌卸任的消息,這也是大地一系列變動的開始。按照公開資料顯示,方斌的繼任者缪德飚并非影院業務出身,此前曾從事過服務管理和互聯網零售等工作。有分析人士認為,此舉顯示了大地方面希望能對院線的運營、管理進行調整。
缪德飚
方斌卸任總經理3個月後,大地院線對外宣布正式退出新三闆,原因是受到股票流動性的局限,在新三闆挂牌與否對公司融資能力的提升作用不大,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運營的成本——從2016年在新三闆上市到2018年摘牌期間,大地院線隻在2017年進行過一次定增,引入了華誼兄弟作為投資者。此後為了補充流動資金、滿足影院擴張所需,大地還曾多次向銀行申請過授信。
到了今年,大地影院業務的管理層也迎來了大換血:5月底,南海控股曾發布内部通告,宣布将徐鶴然、尚峰、劉超三名南海控股總部的高層,調至大地文化傳播集團擔任CEO等職務;6月初期,南海控股又發布新通告,稱上述三人将同時兼任大地影院的CEO、COO和CFO,同為元老級人物的于欣則上調南海集團擔任副總經理,負責投資者關系工作,不再直接涉足影院管理。
接連更換院線、影院業務的兩位元老,體現出大地及南海控股在内部調整上的迫切性。此外,由母公司空降高管到大地,同樣表明了南海控股希望進一步加強對影視業務的掌控——現階段,大地的影視内容業務及影院業務均有徐鶴然及其團隊負責。
而這三次大調整背後所牽扯到的,正是過去幾年大地整體運作情況的縮影。
2008年,大地院線剛剛成立時,全年票房不足5000萬元,在衆院線中排名十名外。然而到了2010年,大地全年的票房總額就已經升至3.76億元,同比增幅達191.47%,排名躍升到第八。此後幾年,大地一年一台階,每年的票房增長率都位居前列,最終在2016年時躍就居行業第二。
票房增長的動力,很大一部分來自于影院數量的迅猛增加。根據拓普智庫數據顯示,過去幾年間,大地院線旗下的影院數量(自營 加盟)從2012年的不足300家上漲到如今的超1100家,平均每年增加100家以上,而大地院線也是國内目前唯一一條影院數超過1000家的影院。
2017年對橙天嘉禾的收購,可謂是大地擴張的高峰。當年1月,南海控股宣布以32.86億元人民币現金收購橙天嘉禾旗下的76家影院,但截至2016年6月,橙天嘉禾影城綜合資産淨值僅為631.6萬港元(約合570萬元),橙天嘉禾集團當時的總市值也隻有18.92億港元(約合16.78億元人民币)。對于以2倍于估值的價格買下橙天嘉禾,于欣當時在接受采訪時表示是合理的,因為港股普遍遭到低估,橙天嘉禾亦如此。
橙天嘉禾旗下影院
隻不過影院數量和營業額的暴增,并沒有帶來利潤的同樣增長。
2013年、2014年,南海控股的年報裡都曾經提及,因為大地的快速擴張,緻使影院業務闆塊的“負債規模較大”;到了2017年,大地院線的年報顯示,公司全年實現營收18.48億元、同比上漲了18.39%,可同期的淨利潤和扣非淨利潤則僅為3227萬和2831萬,同比下滑了16.79%和26.19%;2018年大地院線發布的最後一份半年報則指出,公司在營收達到12億元、同比上漲了33.02%的情況下,扣非淨利潤下滑至1440萬元,較2017年同期減少了9.83%。
外界普遍認為,大地在短短九個月内更換多名高管、從新三闆摘牌,正是希望不再隻追求影院數量上的增長,而是能對旗下的影院管理、運營等進行調整,扭轉頹勢後有機會引入新的投資者。根據公司半年報顯示,今年上半年南海控股的淨利潤僅有9095萬港元(約合人民币8245萬),同比減少了90.76%。雖然相關人士向毒眸否認了南海控股會調整影視業務的戰略,但自身業績的波動是否會影響其給大地輸血,如今來看還需要打一個問号。
而現如今,新一輪的人員調整已經蔓延到了集團中層,根據毒眸了解到的信息來看,調整、換血或許還沒結束。另有資深影投人士告訴毒眸,大地之所以頻繁進行調整,也和大地影院、院線體系内存在不少問題有關。
2015年,中國電影發行放映協會曾對一些存在違規使用“雙系統”售票、涉及偷漏瞞報票房等行為的影院進行點名批評,其中有一半的影院來自大地。雖然大地院線曾希望通過暗訪等方式來管理,但方斌此前也坦言,由于與現階段加盟商的合作以提供片源為主,尚未涉及統一管理,“僅依靠我們自己的力量,不足以從根本上抑制偷漏票房的行為”。
中國電影發行放映協會曾對部分影院點名批評
至于大地院線的這一系列調整究竟能取得怎樣的成效,還有待時間去檢驗。根據拓普智庫數據顯示,截至9月22日,大地院線的票房占比已經達到了9.88%,比起2012年時影院數則增長了超800家,但票房占比僅提升了3%;其旗下影院2019年的場均收益為450元,遠低于萬達院線的780元,在前十院線中排名中段;相關影院的場均上座率為10.77%,為近年來最低值;加之受下遊整體低迷影響,大地院線票房同比減少了23.71%。
“數量為王”的時代結束了大地在影院業務上的困境,并非是行業寒冬下的突發危機,更像是當年下遊行業的“全體瘋狂”所結下的果——這也不僅僅是大地一家公司的困境。
大地院線當年之所以能以每年上百家影院的速度進行擴充,主要是因為其采用了直營店、加盟店同步發展的經營模式,并且直營和加盟影院的數量各占到了一半。和萬達電影等主打一二線城市不同的是,大地采取的是“農村包圍城市”戰略,最初擴充的很多影院都集中在三四五線等下沉地區。
但對于大地這種跑馬圈地式的擴張模式,曾經就有人用“激進”二字來形容大地擴張時的态度,不少質量、經營狀況不佳的小影院,都統統被大地招入旗下。也正因如此,大地承擔了許多運營、管理上的壓力,也才會出現上述透漏票房等問題。
為此,南海控股在2014年的年報裡曾提及要關閉經營不佳的影院,同時提出:“兼顧影院擴張的同時,在專業咨詢服務機構協助下,以提升客戶體驗為基礎,對組織運營體系進行了全面梳理優化,推進提升信息化建設,此項工作将為後續運營效率的提升及效益持續改善奠定基礎。”但正如方斌所言,由于加盟影院數量較多,且尚未形成統一管理,因此想要真正根除管理上的頑疾并不容易。
大地影院
而在中國電影産業飛速發展的幾年裡,和大地一樣采用粗放式擴張的公司并不在少數。
“賣身”之前,橙天嘉禾影院所處的深影橙天院線光是2015年就新簽了81家加盟影院,但當時橙天嘉禾的高管卻對媒體表示這樣的速度不算快;根據拓普智庫提供的數據顯示,在影院投資最為瘋狂的2015到2016年,萬達電影、中影南方、中影數字等頭部院線,單年的影院增長數都在百家上下;很多院線為了吸引影院加盟,甚至會選擇讓利,在票房分賬時隻拿1%甚至不拿分賬票房(以往院線往往能分5%)。
在實體影院的買賣和建設上,很多公司同樣瘋狂。2015年萬達以10億元收購世茂15家影院時,平均每家影院的估值達到了約7000萬人民币;2016年,完美世界則以13.5億元的價格,一口氣收購了今典院線100%的股權以及今典旗下的86家影院;星美控股在2017年一年間,就新增了100家影院,并提出要推動“一縣一院”的策略,目标是在2018年年底擁有450家影院……
在市場相對空白、影院基礎設施搭建不夠完備的階段,靠數量的激增的确能夠幫助院線、影投保證票房的增長,但随着各級城市影院競争越發激烈和運營成本的逐漸增大,當初的激進如今紛紛轉化成了挑戰:完美世界在收購金典影院不到500天後,就将相關業務剝離、将其轉讓給母公司完美世界控股集團;星美控股自打去年起就一直深陷泥潭,直到近期才有了轉機……
“靠量取勝的時代已經過去了。”一位影投的高層曾如此向毒眸感慨,而在此背景下,很多下遊公司的擴張速度都開始放緩。2016年起,原本每年新增四五十家影院的萬達電影(院線)突然開始加速,此後連續三年新增影院數都超過了百家,但根據拓普智庫數據顯示,今年到了9月底萬達電影隻新增了51家影院。除了萬達,包括中影南方、上海聯和等下遊企業,今年影院增速都不及過往。
在往期文章《誰是下一個院線之王?》裡毒眸曾提及,在行業普遍降速的情況下,坐擁自有地産和區位優勢的地産系影院反而都在逆勢而上,但在今年影市行情持續波動的情況下,部分新貴的業績也受到了不小的沖擊。國内某發展迅速的地産系影院管理層人士告訴毒眸,今年以來他們在購置新影院上變得很謹慎,而不少影院價格也跌得很快,雖然在價格下跌的趨勢中,仍然有一些待售小影院想像以往一樣賣出高價,但已經無人問津。
“電影院市場肯定會經曆從量變到質變,從規模發展再到城市精品的過程。”面對各家影投公司擴張戰略的收縮,某位資深影投負責人告訴毒眸,“這是大勢所趨,伴随着下遊産業數量為王時代結束而到來的,一定是質量先行的新時代。”
很多公司也開始有意識地順應這樣的大勢。在接受毒眸專訪時,博納董事長于冬就表示,博納不會盲目向三四線地區擴張,而是“聚焦票倉城市的大型購物中心,做相對高端的品牌店”:“這幾年很多影院轉手、欠租反倒是增強了我們的競争力,合作夥伴更願意選擇有品牌信譽度的公司合作。”另一家仍在保持着較快增速的地産系影投負責人則表示,數量并不是他們追求的第一目标:“我們對外部項目比較挑剔,不會盲目亂發展。收購項目标的一定要優質,預期能盈利并成本合理。”
其實當年大地收購橙天嘉禾,也多少表露出了希望做大、做強品牌的想法,于欣就曾向媒體表示“嘉禾本身的品牌不錯”,影院又集中在一二線城市,“對于大地的市場布局來講會是一個非常好的補充”。隻是單靠少數旗艦店,似乎很難帶動如此龐大的“身軀”轉身。而如今通過對包括地區負責人在内的中層進行調整,或許正是大地決心從“數量向質量”過渡的一個體現。
此外,相關政策的變動,則在加速“質量現行時代” 的到來,無法順應潮流的公司越來越難置身事外。去年年底,有關部門下發了《關于加快電影院建設促進電影市場繁榮發展的意見》,重新開放了院線牌照的同時,也提出将對“管理不善、經營乏力的院線公司”實行退出機制,并強調要鼓勵院線公司的并購重組。
《關于加快電影院建設促進電影市場繁榮發展的意見》目标任務
政策下發後,有不少影投公司都傳出了将被出售的傳聞,而像保利、星美這樣底蘊較強的公司則選擇了強強聯手。
在未來,“大吃小”的行業洗牌必定會越發頻繁。對此,在去年毒眸舉辦的院線論壇上,方斌就提出:“從量變到質變,才能形成品牌效應。政策就是為了給強者更好的發展空間,弱者則應該讓市場優化掉。”
而如果将目光放得更長遠一些,提升影院品質關系到的可能不僅是當下的客流和市場份額,更關系到未來影院在行業中的定位。上述影投負責人表述,另一大可能加速影院整合的X因素其實是在于内容的分衆化。“不管是分線發行還是别的模式,下遊影院内容供給上是一定會出現分化、差異化的,隻是時間問題。”而如果這一天真的到來,怎樣的影院更容易受到片方青睐、更能在和片方的合作中占據主動,也是不言自明的。
正因如此,無論是希望能夠彎道超車的行業新貴們,還是希望守住自己領先優勢的行業巨頭們,想在新的變革期下脫穎而出,首先就得學會轉換思路。在上一次的“加速期”中,大地等公司靠着“買買買”成為了行業領軍者,但這也給它轉身帶來重重壓力和挑戰。如今通過裁員等方式“壯士斷腕”隻是起點,想要真正不被時代所淘汰,還得盡快适應新的“遊戲規則”,找到新的立足點。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