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那個年代的人,可不像現在的孩子有那麼多的玩具和時尚的耍法,大多隻是些呼三夥四、爬樹捉鳥的“野玩”,甚至搗蛋地惡作劇,總是被大人們罵作“白火石娃娃!”
我小時候曾到隔壁家借鹽,蹦蹦跳跳中不小心把一碟剛借的鹽打倒了,很讓媽媽一頓暴吼:“做啥事情都張裡張巴的,硬是一塊白火石!”這裡的“白火石”是沒能力、不中用的意思。上學後,我還喜歡邊燒鍋煮飯邊看小人書之類,經常一不留神就把米或菜燒糊了,免不了又當一回“白火石”,即是指做事不專心、打撩邊鼓(開小差)。而夏天時候,小夥們總愛一起瞞着大人偷偷下河洗澡遊泳,但又害怕回家被發現而遭罵挨打,就自作聰明地在手臂等地方抹上一些細土灰──否則手上會一抓一道白痕,然後才洋洋自得地回家去了。不過,大多數時候也會被“心情不好”的爸爸媽媽識破:“咋又夥起跑到河頭洗澡,洗一陣還不是一身的泥巴?簡直就是塊白火石。”可見,撒謊、空口說白話難免是要露餡的。
白火石又叫白花石、火石或者打火石,屬于一種白色的卵石,主要成分是石英,即二氧化矽,在快速撞擊時能夠産生火花,所以古人時常用來制作取火裝置——火鐮。在四川邛崃一帶的方言當中,“白火石”(pæʔ xo seʔ)之所以成為懵懂不清、不成器,說大話、吹牛皮或者自以為是出風頭的代名詞,我認為應該源于“白火石”這種石頭本身的自然屬性。白火石雖然潔白而有些圓潤,但總體上是比較粗砺的,與真正白玉石的瑩潤有着雲泥之别,甚至連“中看”都說不上,更談不到“中用”了。同時,即使它能在撞擊摩擦時産生火花,但也一閃即滅,完全不能成為“星星之火”,哪怕做成了火鐮,也必須借助于“他力”才能發揮作用(正如有些富二代富三代離不了父輩的蔭庇)始終不會有多大的“出息”。
記得還發生過這麼一件事,在我們這裡的一個鄉上,因為鄉政府領導工作的一時疏忽,導緻了村民之間的矛盾沒能得到及時化解,SF到了市裡。市裡分管領導便親自到鄉上調查督促事情的處理與落實。當時,政府大院裡的樹下和草坪上,擺放有幾塊從當地石頭河裡挖上來的景觀石,上面刻有“石事求是”、“團結務石”、“求石創新”等文化警句。市上分管領導指着那些石頭,很嚴厲地說:“我看你們這裡應該再擺一塊石頭,那就是白火石!”
(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涉及侵權請聯系鼎尚者删除,文章未經同意請勿複制轉載,如需轉載請聯系鼎尚者)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