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利用俄烏沖突有效牽制了歐洲戰略自主的步伐,更使世界嗅到冷戰氣息回潮,一些西方人士已在迫不急待地構想“民主和威權對立”的“平行世界”。
風動幡動者,心動也。心心念“主要對手”“首要威脅”,看一切變局自然都是對抗的“機遇”了。
黃庭堅晚年草書傑作《諸上座帖》
盡管俄烏沖突是當前世界動蕩的焦點,美國政府仍不斷渲染中國是“首要威脅”,并試圖将美俄之間的東西方對立由歐洲延伸到亞洲。
在歐洲,美國一面策動沖突,一面向各國極力兜售“俄羅斯威脅”。在亞太,美國不遺餘力地向地區成員散播對中國崛起的焦躁不安情緒。
不過,世界并不是這樣想的。亞太、西亞、中東、拉美、非洲等地區絕大多數國家對于美國挑動分裂對立、制造集團對抗并不買賬。
尤其是東盟等亞太地區成員,不會輕易被美國綁上戰車,更不願做美國地緣争奪的“棋子”。
心魔,讓美國不願面對這一現實。
01
/美國長什麼樣,東盟很清楚
東盟國家見證了美國霸權的興衰,更親曆了美國霸權的災難。
曆史上,美國通過美西戰争占領菲律賓,是其向亞太擴張、進而攫取全球霸權道路上的重要一步。
冷戰中,美國在越南扶持傀儡政府,挑起南北越之間的戰火。未料親美的南越政府既獨裁又腐敗,美國幕後助陣難改敗局,隻好親自上場以挽回顔面。
美國霸權的窮兵黩武最終反噬自身,不僅戰事頻頻受挫,還遭遇後院起火,最終在國内外的反戰浪潮中倉皇撤離,狼狽身影定格在“西貢時刻”。
除了軍事霸權,美國還利用金融霸權對亞太地區施加影響力,持續收割亞太地區創造的财富。
1997年爆發的亞洲金融危機的重要根源之一,就是美國金融霸權。東南亞國家從危機中看清了國際金融體系的缺陷,也從美國的趁火打劫中認清了其金融霸權的貪婪與自私。
為發展計,東盟自然歡迎美國參與地區合作,但也明确地厭惡美國攪動地緣政治。
美國号稱自己在地理上也是亞太國家,但地區成員更在意美國是否以實際行動建設并造福亞太,不會輕信美國言不由衷的“攀親”說辭。
奧巴馬政府曾提出“重返亞太”“亞太再平衡”戰略,實質上是軍事意圖蓋過經濟社會發展,圖窮匕見後便是赤裸裸的美國霸權。
特朗普政府幹脆連霸權的僞裝都省去,執政之初便退出跨太平洋夥伴關系協定(TPP),專注于打造針對中國的“聯合陣線”。
拜登政府不斷強調“美國回歸”,實際上是在亞太地區排出“五四三二”陣勢(強化“五眼聯盟”、兜售“四邊機制”、拼湊三邊安全夥伴關系、收緊雙邊軍事同盟),所謂促進地區合作的旗号不過是霸權僞裝的再現。
2021年,新加坡學者馬凱碩曾撰文警告,北約正借口應對中國“安全威脅”以試圖染指亞太,“北約的進入隻會給亞太地區成員帶來麻煩”。
一句話,亞太地區足夠寬廣,容得下各國發展合作,但容不下任何國家舞弄霸權。
02/
不意外,這是印尼和整個東盟的選擇
成員國社會制度不一的東盟,一直反對用二元對立觀念劃分世界。正因為如此,東盟才長期保持了發展信心和活力。
透過俄烏沖突的來龍去脈,人們已看得清清楚楚,冷戰思維本質上是二元對立、非黑即白的敵我思維範式。
美國重拾冷戰思維,歸根結底是為了通過“樹敵”來凝聚内外共識,主動維持霸權地位,避免消極等待自身霸權衰落。冷戰思維能否得逞,并非取決于美國的推動,而在于各國是否接受二元對立的觀念。
從世界範圍來看,答案顯然是否定的。
對于美國炮制并鼓吹的“民主-威權”“自由-專制”對立,包括東盟國家在内的全球多數國家如今都抱有疑慮。人們不相信世上隻有一種民主,不同意按照所謂西方主張的“共同價值觀”來劃分世界,更不接受美國打着“民主自由”的幌子濫施幹涉。
可以說,東南亞國家沒有單邊主義的基因。美國試圖拉攏東南亞國家進入“小圈子”來支撐其“新冷戰”,這是對亞洲曆史傳統的無知,更是“霸王硬上弓”的執念。
當今世界多極化發展趨勢的重要底色之一,就是亞洲文明所主張的多元化。
印度防務研究與分析所所長齊湛大使曾寫道,“亞洲自古就是多元的,從未支持過單邊主義。雖然我們有諸多共同之處,但多極主義是亞洲的核心特征。”
作為亞洲多元文化的組成部分,東盟國家同樣是多邊主義的堅定支持者。東盟秘書長林玉輝曾撰文強調,“東盟将以實際行動诠釋對《聯合國憲章》的承諾,踐行多邊主義,共同維護以聯合國為核心的國際體系。”
67年前,正是在印尼舉行的萬隆會議上,亞非國家合力通過多邊主義、主權平等原則嘗試解決國際問題。面對當今動蕩不安的世界,人們也期待今年将在印尼舉辦的二十國集團(G20)峰會更應排除外部壓力幹擾,踐行真正的多邊主義。
剛剛結束的二十國集團财長和央行行長會議上,世界已經見證主席國印尼展現出來的多邊主義立場。面對俄羅斯代表發言時退出會場的美國、英國、加拿大和烏克蘭代表,印尼财長英卓華表示,“G20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平台,是我們讨論風險,如何協調和合作的首要的經濟合作平台。我相信,(一些成員國的退場)不會影響合作以及G20的作用”。
盡管美西方大國反對,印尼仍然堅持邀請俄羅斯參加拟于今年11月舉辦的G20峰會。
03/
東盟需要的“燃料”是務實合作
回望曆史,東南亞國家經曆過戰亂與失序。二戰後,全球非殖民化運動興起,由歐洲主導的世界秩序被摧毀。不過,東南亞地區秩序破舊立新的過程中曾充滿暴力和動蕩。流血的傷痛記憶,讓東南亞國家珍視當下的穩定。
2019年,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在香格裡拉對話開幕演講時,首先回顧了東南亞兩百年來見證列強國家輪番登場、制造分裂、相互厮殺的殖民曆史。
“東南亞對于大國競争并不陌生”,李顯龍說,東盟支持開放、包容的地區合作平台,但反對削弱東盟的中心性,反對造成集團對抗或迫使各國選邊站隊。
菲律賓總統杜特爾特也強調,菲律賓不會在大國競争中選邊站隊,同時敦促大國不為謀求主導地位而損害小國利益。
特朗普時期,美國防部發布“印太戰略報告”,蓄意攪亂地區和平穩定。今年2月,拜登政府也抛出“印太戰略”文件,其中格外強調籠絡東南亞。
拜登政府信誓旦旦,但東南亞國家應者寥寥。除了美國在地區經濟發展方案上長期口惠而實不至,根本原因是東南亞國家不同意美國試圖将亞太地區或所謂“印太”地區打造成大國博弈的“棋盤”。
顯然,東盟更珍視其連接兩洋、合作發展的機遇,而無意追随美國地緣争奪的把戲。作為當今世界經濟發展最有活力、最具前景的地區之一,東盟早已認識到政治穩定是實現經濟一體化和國家繁榮的必要條件,正通過構建由東盟發揮主導作用的、聚焦共同發展與繁榮的對話合作平台,來消解由美國推動的地緣政治對抗。
東盟希望持續發揮“全球增長的地區引擎”作用,灌注的“燃料”是務實合作,而非沖突對抗。也正因為如此,東南亞國家與中國、與世界大多數國家在俄烏沖突中都選擇勸和促談,反對拱火澆油。
未來世界秩序的建構絕不會任由霸權國左右,東盟國家也不會做美國地緣争奪的“棋子”。
李顯龍日前在赴美訪問時,多次在談話中使用“亞太”而非具有反華意味的“印太”一詞。他直言,美國用“印太”經濟框架作為該地區的接觸手段,應立足于共赢,而不僅僅是建立在戰略、安全和潛在敵意的基礎之上。
已确定将出任新加坡下一任總理的現任财政部長黃循财也公開主張地區合作不應排斥中國。他說:“我們希望打造一個開放和包容的框架,讓所有大國能參與亞洲和亞太的事務。”
文/陳長甯(四川大學美國研究中心主任)
責編/林風、山羽
編輯/雨聲
圖源/新華社、網絡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