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級下冊識字猜字謎?文 | 祁智左邊綠,右邊紅,,今天小編就來聊一聊關于一年級下冊識字猜字謎?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文 | 祁智
左邊綠,右邊紅,
左右相遇起涼風。
綠的喜歡及時雨,
紅的最怕水來攻。
這是統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一(下)第一單元專項識字,第四篇課文《猜字謎(一)》。
統編版小學《語文》教材安排了三個學期、五個單元專項識字。共同點是,把所要識的字,放在一定的語境、文章當中。這樣做,既尊重了“方塊字”的特點,又勾連、明确了“方塊字”與“方塊字”之間的“一種”關系——字與字之間存在多種關系,實際上是把“認”“識”“用”結合在一起。
這與傳統識字不同。傳統識字,“天”是“天”、“地”是“地”、“人”是“人”,彼此相對獨立,看上去沒有關系。統編版教材識字,是“天地人”一起,還帶上“你我他”。
這是識字教育的進步,也是識字教學的必然。學生心智成長,幼兒園和家庭教育質量提升,包括新課标教材實驗等等,必定會反映在統編版教材上。
斷斷續續,我聽了幾節識字課。其中,有名師示範課,有年輕教師展示課,也有随堂聽的“日常課”。我感覺不理想,或者說,沒有聽到我以為的“好”課。
什麼是好課,并沒有統一的标準。但是,沒有統一的标準,并不是沒有标準。我之所以說“不理想”,是因為這些課都上錯了,無一例外。
導入:介紹什麼是謎語、猜謎語的訣竅和創作謎語的方法;提問:學生熟悉哪些謎語,“說一說”“猜一猜”;示範:老師配樂朗誦課文;練習:學生按多種讀法反複朗讀;交流:同桌或者分小組讨論,猜謎底是什麼;寫字:寫“相、遇、喜、歡、怕”五個生字,包括描紅;背誦:當堂倒背如流;模仿:創作一個謎語。
大體如此,略有不同。
乍一看,這些課有模有樣。環節一個不少,步驟一個不亂;既猜了謎語,還了解了謎語;不僅讀、寫、背了謎語,還創作了謎語。
是的,如果《猜謎語》放到第二單元,這樣上,或許還行。但放在第一單元,就是錯的。
理由很簡單:《猜字謎》是“識字”,不是“課文”。
“識字”的課文再複雜,也是為了“識字”;“課文”的課文再簡單,也是為了學“課文”。各有各的目标、途徑與評價。
有老師說,“猜出來的是‘秋’。哪個學生不認識‘秋’啊?還謎語!還猜!犯得着費那麼大的勁!”
我的回答是,不管學生是否認識“秋”,這個謎語都得“猜”。
“左邊綠,右邊紅,左右相遇起涼風。綠的喜歡及時雨,紅的最怕水來攻”,這是謎面。謎底:“秋”。
平心而論,謎面那麼多字都認識,還不認識“秋”嗎?
而且,學生如果不認識“秋”字,怎麼會猜“秋”呢?
這就矛盾了。既然是識字,可這個字是認識的,還“識”什麼?既然是猜謎語,可這個謎底早就“暴露”了,還“猜”什麼?
好像犯不着“費那麼大的勁”。
但是,教材研發者偏偏讓《猜字謎》赫然在列,而且一定要讓老師教、讓學生猜。這就奇怪了。
其實一點都不奇怪。
從時間上來說。一(下)第一單元安排《猜字謎(一)》,位列《小青蛙》之後,是合适的。夏天剛走不遠,蛙聲還在耳邊,一擡眼,“秋”來了。
從内容上來說。《猜字謎(一)》,用意不在猜“秋”,而在看“秋”的“前世今生”。“秋”是左右結構,由“禾”與“火”兩個不同的字組合而成。
這就看出教材研發者的匠心了。
“秋”是象形字,也是會意字。在甲骨文上,字形像蟋蟀,因為蟋蟀鳴叫的聲音近似于“qiū”——老祖宗的想法多麼藝術、美好啊。但這個像蟋蟀的字,跟甲骨文“龜”很像。為了區别,增加了“禾”旁——老祖宗的做法多麼精當、巧妙啊。
于是,“秋”誕生了。
《說文解字》說:禾谷熟也。意思是,“秋”,百谷成熟了。
教材研發者的用意顯而易見。“費這麼大勁”,是要讓學生由“秋”,了解漢字的最古老的字體,了解象形字和會意字的結構、組成,了解象形字和會意字的字源、字理。而《猜字謎(二)》,介紹的是形聲字。
通過一篇課文,學生初步接觸了象形字、會意字、形聲字。這就好比給學生一粒米,不是要告訴他們米的用途,而是要讓他們知道米是從哪裡來的,從而知道田野、氣候、節氣、耕作、辛苦,知道勞動與收成。由此,他們才會珍惜糧食,敬畏農民,熱愛勞動。
學生猜“秋”,知道漢字的來曆,從而初步感受到中國文化的悠久、偉大、燦爛。民族自豪感、文化自信從哪裡來的?不是要把語文上成“思品”,也不是喊口号、貼标簽,而是在字裡行間潛移默化。
回到對那些課的評價。
那些課,把“識字”上成了“課文”,位置偏了,重點歪了,還怎麼評呢?這就像學生寫作文,題都審錯了,哪裡還能談好壞?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