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刀赴會”是《三國演義》中非常精彩的一段,講的是驕傲的關羽手提青龍偃月刀,到東吳魯肅軍營談判荊州争議的經過,關羽當時假裝醉酒挾架着魯肅安全上船,回到荊州的故事。羅貫中講這個故事自然是為了表現關羽的勇武。但在真實的曆史中,這件事卻不像小說中說的那樣簡單,故事的第一主角也不隻是關羽,而是魯肅。據《三國志·吳書·魯肅傳》記載,“肅邀羽相見,各駐兵馬百步上,但請将軍單刀赴會”。由此可見,發起“單刀赴會”提議的是魯肅,那麼,魯肅為何向關羽發出“單刀赴會”的邀約呢?這次雙方會談就荊州問題達成了什麼解決方案呢?最後對三國形勢的發展又有怎樣的影響呢?
單刀赴會的背景:
赤壁之戰後,周瑜、甘甯等東吳将領曾建議孫權西取益州劉璋,孫權曾就此事咨詢劉備的意見,但劉備和諸葛亮暗中也有圖謀益州的計劃,所以劉備就假意說:“我和劉璋都是漢室宗室,應以匡扶漢朝社稷為己任。現在劉璋得罪了下屬,我聽後很擔憂,但我願意寬容他。如果不得到他邀請相助,我甯可歸隐山林。”孫權被劉備這樣一番忽悠,同時也考慮到東吳當時西進的實際困難,就沒有采納周瑜等人的建議。
建安十九年(214),劉備自己借劉璋邀請相助的機會拿下了益州。孫權得知後心裡不是滋味,責罵劉備“猾虜乃敢挾詐!”于是,孫權便以劉備既得益州,當割荊州長沙、零陵、桂陽三郡給東吳,劉備卻不願意,孫權便派呂蒙去攻取。劉備得知,親自到公安支援,并派關羽率軍和東吳争奪三郡,當關羽率軍到達益陽時,極具戰略頭腦的魯肅正奉孫權之命駐守益陽,與關羽兩軍對峙。魯肅為了維護孫劉聯盟大局,決定邀請關羽單刀赴會,商讨這次争端的解決辦法。
單刀赴會的經過:
魯肅向關羽發出“各駐兵馬百步上,但請将軍單刀俱會”的會談提議後,關羽同意。但雙方會談的地點在哪,《三國志》中并未說明,據益陽縣志記載,當時“羽與魯肅相拒于益陽,約次日諸将軍單刀俱會,立馬百步外,單刀之名,蓋以此也。今南門外碧津渡,即單刀赴會處也”。按此說法,會談地點應該是陸賈山北坡下的碧津渡,這裡應該既不是魯肅的駐地也不是關羽的大營,但屬于東吳勢力範圍。雖然如此,魯肅手下将領仍舊害怕情況有變,勸魯肅不要前往。魯肅卻說:“此次會談是向關羽講清道理,況且原本就是劉備有負于我們,還沒有定論情況下,關羽不敢對我們不利”。
這樣,魯肅和關羽最終按時到達會談地點。魯肅開誠布公地責備數說關羽:“當初荊州之地就是借給你們暫居,現在你們已經得了益州,既無奉還之意,但求三郡,又不從命。”關羽則說:“烏林之役時,左将軍劉備親自投身到隊伍中間,睡覺都不卸甲,大家同心破曹,最終怎麼可能徒勞無獲,沒有一點地盤呢?你這次就打算來收我們占領的地方?”關羽的話講得很硬氣,魯肅則繼續力争說:“不是這樣,當初劉豫州在長坂坡被曹操大敗,沒有歸處,正是我們吳主同情你們,後來打敗曹操,我們才答應借荊州之地暫時給劉豫州庇蔭,而劉豫州私獨飾情,這樣是有損咱們友好的。現在你們占了益州還想同時兼并荊州,就是普通人也不能這樣做啊,何況劉豫州這樣的領軍人物!我聽說‘貪而棄義,必為禍階'。你我都是身擔重任的人,如果不明白這個道理,不以道義輔助,而隻憑借弱小的力量争奪,本身師出無名,那怎麼可能成功呢?”關羽對魯肅的話無法回答,便拿起自己的刀站起來應付說:“這都是國家大事,咱們怎麼能說得清!”魯肅隻得眼看着他離開。
單刀赴會的結果:
魯肅與關羽的會談,當時雖沒有談出結果,雙方回去後雖然也進行了一些進攻的準備,但終究沒有發生大規模的軍事沖突。估計關羽會将和魯肅會談的情況報告給劉備,随後正好曹操兵發漢中,劉備擔心益州出問題,便再派人與東吳講和,劉備答應先以湘水劃界,同意割讓荊州的長沙、江夏、桂陽歸屬東吳,自己則隻占南郡、零陵、武陵三郡,待取得涼州再研究這三個地方的歸屬。孫權見亦有所得,也就同意了魯肅的勸谏,雙方罷兵,繼續保持着有隐患的盟友關系。
單刀赴會的遺憾:
根據有限的史料可見,關羽和魯肅的單刀赴會在曆史上是确有其事的,隻不過并不像小說《三國演義》說的那樣,完全是關羽的主場,而是雙方表現都很勇敢,特别是魯肅的表現更值得贊頌,是真英雄。單刀赴會其實是吳蜀兩方極好的會談機會,總體上看雙方都有和解的誠意,但劉備一方的誠意不夠大,這為後面吳蜀聯盟的破裂埋下了隐患。如果劉備一方能以更大的誠意安撫孫權,可能孫劉聯盟就不會出現後面的問題。比如,劉備可以承諾将直接派兵幫助孫權向北搶占曹操的地盤,然後替換出荊州三郡。另外,還可以在其他方面與孫權拉近關系,比如關羽可以同意東吳方面的提親,甚至劉備可以主動多安排這樣的行動。這樣後面關羽北進樊城的時候,孫權對偷襲關羽後方的行動,顧慮就會更多一些,甚至可能避免。可惜,最後事情還是被關羽搞砸了。
雖然單刀赴會留下一些遺憾,但它卻使後人對三國時代的英雄人物産生更深刻的認識,敬畏他們的勇敢表現。
參考資料:《三國志》《益陽縣志》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