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龍江畔油菜花盛開。 來自百度
5年前,我曾經去過白龍湖,這個位于川陝甘三省交界處的大湖,有着“西南第一湖”之稱。水域寬闊優美,島嶼星羅棋布,水鳥雲集,溶洞成群。難以忘記,坐在快艇之上遊湖時那酣暢淋漓的感覺;也曾經體會過風雨驟至,湖面波起浪湧、波瀾壯闊之美。
當時,我便想:這樣一個煙波浩渺的大湖,它來源何處?是什麼賦予了它如此磅礴的胸懷、如此湧動的激情和如此強悍的力量?那會是一個有着怎樣偉大生命力的源頭?
沒想到,5年後,我因着援藏的關系,來到了“天邊的若爾蓋”。而在這裡,竟然找到了白龍湖和白龍江的源頭——位于四川和甘肅交界處的郎木寺。這真是一種神奇的緣分。
于是,在一個春天的周末,我便拿起相機,奔向了這個向往已久的地方。
車從縣城出發,沿213國道一路向北,經過水草茫茫的熱爾大草原,越過若爾蓋十二部落的神山以及長江水系和黃河水系的分水嶺——日爾朗山,就進入了傳說中靈魂栖居的“香巴拉”——郎木寺。
“金盆養魚”是對郎木寺地形的形象概括。東面是嶙峋光秃、造型雄偉的紅色石山,遠遠看去,像極了澳大利亞著名的烏魯魯大紅岩;西面是林木森森、流水潺潺的神居大峽谷,朗木寺便位于中間那塊風水寶地。這裡從唐朝開始便是“茶馬互市”的古道,扼川甘兩省交界的樞紐。每年都有許多藏民來到郎木寺中虔誠地朝拜。而我此行的目的地,主要是探尋寺廟西南的神居大峽谷,也是白龍江的源頭。
郎木寺後面,一條潺潺的溪流蜿蜒而下,寬約五六米,水很清很淺,毫無雜質,在明媚的春日照耀下閃着波光。同行的藏胞說,這就是白龍江了。
溯江而上,前面兩座陡峭的山崖相對而立,形成一個深深的大峽谷,白龍江就從峽谷中流出。峽谷入口處,有個“拉則台”,俗稱插箭台。後面石壁上彩畫着釋迦牟尼和格魯派創始人宗喀巴大師打坐蓮台的佛像,佛像下面錯落有緻的刻寫着藏文六字真言。入口左邊的高山上古木參天,雲霧缭繞;右邊便是郎木寺地名來源的山洞,即“仙女居住的地方”。洞口扁闊,朝拜者需躬身而入;洞内豁然開朗,挂滿了哈達和經幡,顯得神秘而吉祥。左側的鐘乳石便是傳說中的“仙女”了。離仙女不遠處有個向内深陷的洞,約有兩米長,叫“中陰洞”,一塊形如靈芝的石頭撐着洞頂。幾個藏族同胞正在鑽洞,據說鑽過後便完成了從前世到今生的輪回。
從洞中出來,繼續溯江上行,隻見溪流越來越小,終于看到了幾處泉眼,上面的石壁上用漢字和藏文書寫着:白龍江源頭。無比清冽的泉水從谷底的碎石和側面的石壁中汩汩流出,彙集成白龍江最初的模樣。這泉水被當地人稱為“乃溪”(聖水),聽說它十分神奇:冬天再冷不會結冰,大旱之日不會幹枯,暴雨之時不會洪澇,冬暖夏涼,四季清澈。
我虔誠地用雙手掬起一捧“聖水”,喝了一口,滿嘴的清涼和甘甜頓時把旅途的勞累一掃而空。我感恩和感歎着大自然的造化,就是這小小的幾眼泉水,最後竟成就了一條滔滔大江,養育了無數生靈。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