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小寶的爸爸媽媽們,我們一起回想,有沒有一天,是完全沒有對寶貝發脾氣或者表露不耐煩情緒的?
一年前,我是完全不會有這些疑慮和思考的,理所當然地覺得,孩子不聽話,做家長的管教、發脾氣太正常不過了,發完脾氣那叫一個暢快,孩子哭過就忘記了,不吓吓,不長記性。
孩子哭一會就好了
直到有一天我發覺孩子性格太過扭擰,像是完全變了一個孩子,小時候那個乖巧可愛的女兒不見了,我不得不停下工作的腳步,專門靜下心來陪伴她,滿足接送她上下學的要求。期間我也讀了一些育兒的書籍,尤其是張瑞雪的育兒三部曲,非常推薦。
從中領會并實踐運用得最有感觸的是,如何看待、處理孩子的哭鬧、焦躁等負面情緒。
心理學認為,情緒是客觀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産生的态度體驗,凡是能滿足人的需要的客觀事物,就會讓人産生愉悅的積極情緒,凡事不符合人的需要的客觀事物就會使人産生煩悶厭惡的消極情緒。
孩子哭鬧的原因是自己的需要未被滿足,産生了消極情緒。若大人對此回以同樣的消極情緒比如怒斥甚至威脅(你再哭我就……),其實質是與孩子的情緒産生了共生。所謂共生就是,大人自己的情緒還停留在自己的童年,并沒有完成成長(即完成消化情緒這一過程,從情緒生發到歸于平靜,然後冷靜地處理問題的全過程)。
我們為什麼沒有完成情緒的成長呢?我們的父輩不理解、不接受我們兒時的負面情緒,不許哭,我們不得不忍着難過,生硬地終止情緒的進程。沒有給大腦冷靜的時間,讓悲傷、委屈的負面情緒自行消融,然後平靜地思考接下來該怎麼做。
了解完原因,接下來,我是怎麼做呢?
01 接受孩子當下的情緒
人和動物的一個很大的不同點在于,人腦不僅有動物腦,還有負責情緒情感的“邊緣系統”:海馬體和杏仁核,有被稱為“新腦”的大腦皮層:負責語言、推理、判斷等高級認知。但大腦在出生後還有一個漫長的生長完善期,大約在17歲,才能完成腦部的全部發育,在這之前,大腦發育是不完全的,常常會陷入一種情緒無法自拔,或者今天提醒她的事情,明天又忘記了,因為孩子的情緒控制、邏輯推理能力都還沒有健全,我們不能對一個孩子有過高的要求,情緒上頭的時候,先給自己按“暫停鍵”,接受她的情緒,不批評、不評判便是尊重孩子成長規律的第一步。
02 教會孩子認識情緒,完成情緒的流淌
像教孩子認識天空、小草那樣,認識自己現在的情緒是什麼,可以借用繪本(我的情緒小怪獸這個繪本非常清晰地描繪了孩子的各種情緒)、人物圖片的表情或者她當下的情緒告訴她,喜悅、悲傷、憤怒、平靜、害怕、愛分别是什麼樣的表情和感受,孩子生氣的時候就告訴她,噢,我發現生氣的情緒鑽到了你的身體裡面,孩子會下意識地會心而笑,這樣她生氣的情緒便流淌走了,孩子的情緒被自己認識、被别人理解後,便會表現出心安而平靜下來,這時,再開始下一步。
«我的情緒小怪獸»繪本插圖
03 陪伴她平靜地解決問題,嘗到平靜的甜頭
當孩子平靜下來後,你就可以進一步耐心地跟她一起想,接下來,怎麼樣能解決眼前的問題,讓自己下次遇到的時候能開心一些,愉快地達成共識。我和孩子因此有了很多的約定,比如上學出門前鬧鐘提醒的約定,吃飯的約定,睡前的約定,雖然偶爾會犯規,但孩子都會清楚這次做的不夠好,下次要再努力做好。這樣幾次下來,我某天突然發現,以往一遇到問題就馬上哭的孩子居然沒有第一時間選擇哭,而是很冷靜地喊,媽媽來幫我一下。因為孩子也慢慢學會了,不急不躁似乎會更好地解決問題。
剛出生的寶寶除了呼吸和吮吸,每一項我們大人覺得簡單自然的事情,都是孩子在觀察、模仿、嘗試中一點一滴學會的,從能擡頭到會站會走、會說長句子至少要經曆1-3年的時間,是不是我們大人太着急了呢,覺得她會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了,便要求她像成人那樣會理性地思考,提醒幾次就能完全記得,不然就是批判、呵斥。
如果孩子的負面情緒得不到自然流淌,會帶來什麼結果呢,我們仔細思考、分析後,會不會願意嘗試改變呢?
頻繁的批評真的會讓孩子反感
01 孩子會模仿成人的情緒發洩方式
0-6歲孩子的大部分能力都是在模仿中習得的,當孩子沒有能力流淌自己的負面情緒時,會自然地模仿成人的方式發洩,并嘗到發洩情緒一時的快感,強化易怒易沖動的性格。
02 孩子會變得膽小懦弱
長期在大人的強壓下,孩子慢慢會選擇沉默或者示弱來“暫停”狂風暴雨,個性也會越來越膽小、不自信,覺得自己就是一個不好的小孩。
03 孩子會無所适從,失去心安和專注力
市面上訓練專注力的課程、書籍很多,從腦科學的角度确實能産生大腦的信息回路的髓鞘反應,讓“視覺”和“聽覺”變得靈敏、提升專注力。與其花大量金錢去訓練專注力,不如好好培養孩子的專注力,讓孩子内心安定、平靜地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并從中找到樂趣時,她就是專注的,這時好好保護她專注的狀态,不去輕易打擾她,這樣養成的專注力習慣會非常穩固而且持久。而内心不安定,生怕自己什麼時候又會被批評的孩子,時刻是警覺、慌亂的,很難安心下來去做自己該做的事情。
04 會容易與别人的情緒共生,失去自我,形成讨好型人格
一個人的情緒在沒有成長成熟的人,非常容易失去與“自我”的連結,常常搞不清楚自己的人生喜好、目标,自我價值感低,于是非常容易在别人的認同中尋找自我認同感,别人的情緒就會自己影響非常大,一些陷入“情感泥潭”、“走不出分手陰影”的人,大都源于此,所以讓孩子的情緒自然成長、成熟,形成堅定的“自我感受”,對她以後的人格和處事方式的影響是非常大的。
作為家長,先讓自己内心的“情緒小孩”長大,然後去包容、理解孩子。
我們孕育了孩子,但我們沒有權利規定這顆生命的種子如何生根發芽結果,讓孩子成為她自己身體的主人、情緒的主人、生命的主人。才是作父母的自我救贖。
«一顆叫做慢吞吞的種子»繪本插圖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