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應台說:父母子女一場,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不斷地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
孩子從上幼兒園、第一次住校、畢業工作,到結婚有了自己的小家,最後一次分離在所難免,那就是父母離去。
老同學前陣子父親病重,她從外地趕回,父親看到女兒精神煥發,有說有笑。女兒見父親似有好轉,單位又催得急,買了飛機票返航,準備回去簡單安排下工作就休長假,回來好好陪陪父親。
誰成想她剛下飛機就接到了父親去世的噩耗,母親說,“那是你爸回光返照”,女兒蹲在機場痛哭不已,沒能陪爸爸走完最後一程,成為一生遺憾……
老人離世前,4個信号預示“時日無多”其實老人在離世之前,除了醫學上的診斷以外,通常會發出這幾個信号,為人子女要多留意,不要誤了最後的告别。
1)食欲突然下降
都說民以食為天,人是鐵,飯是鋼。
食物是人類生存的根本,如果老人滴水未進,既不想吃也沒有能力吃,那離生命的盡頭也就不遠了,身體都是在硬撐。
2)一病不起
俗話說,“病來如山倒,病去如抽絲”。
有的老人平時看着身體挺硬朗,也不讓兒女多操心,一下子病倒家人都難以接受。其實老人很可能在此之前身體就亮起了“紅燈”,機能很差了,卻鮮少有人留意,他們也很少自己主動去體檢。
3)想念以前的人
當老人開始碎碎念,回顧自己的一生和逝去的親人時,其實他心裡很明白,自己已經時日無多。他們會尤其想念以前的人,甚至是“仇人”。
因為回顧自己的一生,不管是恩人、親人、敵人還是愛人,都将成為過眼雲煙,人之将死其言也善。這時候兒女不如就靜靜地聽老人唠叨唠叨,别輕易打斷他。
4)“回光返照”
在臨終前,人體各項機能相繼退化和衰竭,内分泌紊亂,血液流通變慢,當大腦感知到這種情況後,就會發出指令,刺激神經系統分泌更多的腎上腺素來促進血液流通,血糖也會短時回升,身體機能就會穩定下來。
所以會給人造成一種錯覺,以為“大病将愈”,能吃能喝,精神狀态也好,其實正好相反。子女應抓住這個機會多陪陪父母,轉身離開很可能抱憾終身。
在老人彌留之際,家人常為這幾件事情“奔波”首先是讨論治療方案,這也是最考驗子女人品的時候。是全力搶救還是放棄治療?是冒險手術還是保守治療?醫生會從專業的角度給出意見,同時子女的決定也很重要。
再就是老人的“身後事”該如何處理,老伴和子女都得有個心理準備。這其中财産分割和贍養老人的問題最為敏感。
如果老人沒有立下遺囑,或者分配不均,兄弟姐妹間很可能“反目成仇”,并在父母走後斷了聯系,形同陌路。
而一位老人離世,留下的另一位該如何贍養,也是需要慎重考慮的事情。一些有先見之明的老人,很早就對這些事情做了規劃,不至于哪天撒手人寰,“根”再斷了。
盡孝要趁早,别留遺憾這世上有一件一等一的急事,那就是盡孝,子女盡孝要趁早,長情是陪伴。
工作再忙,也要抽出時間來陪伴父母,在節假日常回家看看,給父母形成一種儀式感,也會增加他的幸福指數。
盡孝這件事情,不要等到父母身體不好了才後悔,病榻前的精心伺候固然是孝,平日裡的關心愛護也不能減少分毫。
對父母的孝順不論窮富,有多大的力量盡多大的“孝道”。不要想着有朝一日飛黃騰達了再來盡孝,生老病死是自然規律,人生下來在壽命上就一直在做減法,盡孝,盡一次少一次。
在父母尚在人世的時候,多多盡孝,遠勝于父母逝去後的“面子工程”。孝順不是給人看的,而是發自内心的孝敬。
讀完這篇文章,你都有哪些感受?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